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7篇
  免费   793篇
  国内免费   2850篇
安全科学   301篇
废物处理   123篇
环保管理   554篇
综合类   6540篇
基础理论   2597篇
污染及防治   636篇
评价与监测   629篇
社会与环境   195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468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62篇
  2011年   584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62.
怀来盆地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了代表弃耕地初期阶段、草地阶段和灌丛地阶段的3种样地,通过分层取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全量养分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响应与其相应的速效养分明显不同。随着弃耕地的恢复,土壤有机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循环和K循环由物质控制向生物控制转换,但速效P在恢复初期增加缓慢。速效N由于耕种期施肥的影响表现出先降低而后增加的特点。全量养分中,只有全N在弃耕地自然恢复中有增加的趋势。灌丛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土壤养分。植被的恢复与土壤肥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种作用随着植被的恢复而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63.
采用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以盐碱土壤为基质的不同湿地植物人工湿地系统以及对水中低质量浓度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实验表明,芦苇系统、香蒲系统、车钱草系统和无植物系统均对水中低质量浓度的N具有净化效果。3种植物系统相比,香蒲系统的净化效果较其他二者较佳,芦苇系统与车钱草的净化效果相当;同时实验也表明4种湿地系统对低质量浓度的P不具有净化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系统中的P质量浓度反而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64.
外加镍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再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镍处理土壤经室内培养12周后,采用连续提取技术对试验土壤中镍的形态与再分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的水溶性镍进入土壤后的主要存在形态与添加的剂量有关:低剂量时,以铁锰氧化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31.6%;高剂量时,以交换态为主,这一形态在1600mg·kg-1处理土壤中占比例最大,达到48.4%。随着镍添加剂量由0(对照)增加到1600mg·kg-1,再分配系数逐渐由1.00增大到30.65;金属结合强度系数则由0.90减小至0.25,也反映出进入土壤中镍的剂量较大时,镍是以不稳定的形态占优。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土壤具有减小镍的环境危害的作用,但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镍的形态会继续发生变化,但这一转化过程是缓慢的。因此,一旦土壤发生重金属污染,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65.
芜湖市郊土壤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芜湖市郊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土壤动物密度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数量发生较大消长,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组成逐渐减少.多样性指数H与重金属污染程度之间关系因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冬季和初夏污染较重样地优势类群数量减少,群落均匀性指数E增加而优势度指数C减小,多样性指数H较高;而春季处于过渡阶段,某些类群(如螨类)数量爆发,C增高,H较小.土壤动物群落密度一类群指数DG随污染加重而减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减弱,甚至出现逆分布现象.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966.
铜陵市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安徽省铜陵市铜尾矿地6种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弃置堆放时间的铜尾矿地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尾矿基质理化性质、植被状况等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尾矿堆放时间、区位地貌和植被状况的不同,尾矿基质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土壤动物在土体中的表聚性强,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A层(0~5cm);土壤的物理性质越稳定,土壤动物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土壤动物越丰富多样。即尾矿地土壤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个体数量分布越多,群落多样性越高。这些研究结论为尾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7.
城市地表汞含量及释放通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长春市不同类型地表汞含量及其释放通量,分析了地表汞释放通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表土样的汞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煤炭堆放地和沥青地地表汞含量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地表汞释放通量受地表汞含量、地表类型、降水、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降水期间或降水后期地表汞释放通量明显增加。可见,地表汞释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968.
单甲脒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单甲脒(N'-2,4-二甲苯基-N-甲基甲脒,简称DMA)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表明,喷洒单甲脒盐酸盐(DMAH)于棉花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室试验表明,投加DMAH于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当DMAH在土壤中的浓度为20mg/g时,好氧异养菌总量开始降低,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真菌的土壤DMAH抑制浓度分别为0.5mg/g和0.1mg/g.DMAH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亦不相同,脱氢酶对土壤中DMAH含量为10mg/g时其活性即有明显的减弱,而过氧化氨酶对DMA的耐受性相当高,其活性的抑制浓度达500mg/g.试验还证明了土壤中DMA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当DMA在土壤中的浓度为50~500g/g时,其消解速率可从8.75mm·kg-1·d-1提高到48mg·kg-1·d-1.  相似文献   
969.
新构造运动对安徽土壤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跨亚热带与温带,过渡性特征明显,境内有山地,丘陵和平原,自然地理景观复杂多样,各区域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其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它制约着区域地貌的发育,成土母质类型和地面气候状况,从而影响了该区域土壤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70.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major cations(Ca, Mg, Na and K) and arsenic(As) compositions of surface waters collected from major creeks, rivers and lakes in Central Victoria (Australia). The 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be neutral to alkaline (pH 6.7-9.4), oxidised (average redox potential (Eh) about 130 mV) and showed variabl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ions (EC, about 51-4386 /μS/cm). The concen- trations of dissolved major cations in surface waters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order of Na〉〉Mg〉Ca〉K and in soils the contents of metals followed an order of abundance as: Ca〉Mg〉〉K〉Na. While Na was the least abundant in soils, it registered the highest dissolved cation in surface waters. Of the four major cation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Na(98.7 mg/L) was attributed to the weathering of feldspars and atmospheric input. Relatively highly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Mg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average values of rivers reflected the weathering of rock and soil minerals within the catchments. The As soil level is naturally high(linked to lithology) as reflected by high background soil values and mining operations are also considered to be a contributory factor. Under relatively alkaline-oxidative conditions low mobility of dissolved As (average about 7.9 μg/L) was observed in most of the surface waters with a few higher values(〉15 μg/L) around a sewage disposal site and mine railings. Arsenic in soils is slowly released into water under alkaline and/or lower Eh conditions. The efficient sink of Fe, AI and Mn oxides acts as a barrier against the As release under near neutral-oxidising conditions. High As content (average about 28.3 mg/kg) in soils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Fe-hydroxides as revealed by XRD and SEM analysis. The dissolved As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below the recommended maximum levels for recreational water in all surface waters(lakes and rivers) in the study area. Catchment lithology exerted the fundamental control on surface water chemistry. Sites impacted by mining waste dumps showed a decline in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