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菲在长江口的多介质归趋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祖丞  刘敏  杨毅  王丽丽 《环境科学》2011,32(8):2444-2449
利用LevelⅢ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菲在长江口中大气、水体、沉积物和植物中的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大气平流是研究区菲的主要来源,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出则是菲从研究区环境中消失的主要途径;在反应损失中,气相中的反应损失最大,沉积物的反应损失最小;大气是菲的主...  相似文献   
42.
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宿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evel Ⅲ逸度模型,模拟分析了苯并(a)芘在天津地区气、水、土和沉积物多介质相间的浓度分布、迁移通量和累积趋势,结果表明:气、水相的平流输入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和沉积物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38%;在气、水、土和沉积相中的浓度分别为1.96×10-10 mol/m3、3.26×10-6 mol/m3、1.34×10-3 mol/m3和7.74×10-3 mol/m3时,模型估测结果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43.
通过建立具有温度依附性的Ⅳ级逸度模型,模拟了松花江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硝基苯的动态环境行为,重点考察了温度T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的主要参数逸度容量和迁移系数与T呈负相关,T对硝基苯在大气中的污染水平影响较大.随着T的降低,污染物从大气向其他环境相富集.0℃条件下,事故发生后水体和大气中硝基苯浓度峰值可分别达到背景值的4.9倍和4.7倍.研究结果表明,Ⅳ级逸度模型能够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表征环境温度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并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4.
估算天津环境中γ-HCH归宿的逸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全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利用稳态假设的逸度模型,用Matlab软件计算了γ-HCH(林丹)在环境各相中的浓度和相间迁移通量.γ-HCH在天津气、水、土壤、沉积物、鱼、作物、蔬菜各相中的浓度分别为1.57×10-11、7.95×10-7、1.17 × 10-4、4.58×10-4、6.03×10-4、1.60×10-4和6.42×10-5mol/m3,在数量级上与实测值吻合很好.估算结果表明农业施用和农药厂废水是该地区环境中γ-HCH最主要的来源,最大的汇是土壤和沉积相(占环境中总量的99%),最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水-沉、气-土的扩散和沉降,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降解是γ-HCH消失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5.
天津地区六六六的归宿和跨界面迁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以80年代有机氯农药禁用前为时限,利用稳态非平衡逸度模型估算了稳态条件下六六六的四种异构体在环境各相中的迁移和分布。模型估算结果用同期各主要介质的实测浓度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农业施用和农药厂排放是该地区环境中六六六的主要来源,最大的汇则是土壤和水体沉积物,该地区最主要的界面迁移过程包括大气向土壤的沉降、水体向沉积物的沉降以及气相平流输出等,发生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降解则是六六六消失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6.
鉴于持久性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结合和承载机制,作者认为,对于持久性有机物,环境可以抽象为气相、水相、有机碳相和脂相等四个均质、同结合作用的环境相,为描述持久性有机物在环境相间的平衡分配行为,引入了“泛逸度”的概念,建立了环境相间相平衡酌泛逸度模型,并以DDT为例尝试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47.
基于逸度方法评价巢湖流域PAHs在水体-沉积物间扩散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是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汇区,同时亦可作为二次污染源释放污染物,因此,研究污染物在沉积物-水体界面的扩散过程对认识污染物的环境归趋及其迁移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沉积物中高浓度多环芳烃(PAHs)来源于历史上工业废水排放,并且整个流域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但上层水体中PAHs浓度较为均匀.因此,有理由假设这些污染物在巢湖流域水体-沉积物间扩散交换呈明显的空间差异:即受工业废水污染的沉积物可能成为水体中PAHs的二次污染源,而其它区域沉积物则可能是这些污染物的重要汇.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空白.本研究利用49个采样点的数据,通过逸度扩散模型,分别计算水体和沉积物中17种PAHs的逸度(f),并进一步计算它们的逸度分数(ff)值,依此全面认识这些污染物在水体-沉积物间的扩散趋势.结果显示,PAHs的ff值随环数增大而减小,即环数越高的PAHs越倾向于从水体向沉积物扩散.其中,低环(2~3环)PAHs和五环苝(Per)的ff均值都大于0.9,表示其从沉积物向上层水体扩散.多数采样点中、高环(4~6环)PAHs的ff值介于0.1~0.9,表示处于交换平衡,但受工业影响区域则呈现从沉积物向水体扩散的趋势.以Per和苯并[g,h,j]苝(BghiP)为例深入讨论了两种不同来源PAHs在巢湖流域水体-沉积物间扩散的差异性.对于Per而言,ff值空间差异较小,其普遍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说明沉积物-水体间扩散过程是上层水体中自然来源Per的重要来源.对于BghiP而言,ff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受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PAHs更易于从沉积物向水体扩散,而其它区域,BghiP则普遍处于平衡态甚至从水体向沉积物汇集.碳黑能促使PAHs向沉积物扩散,对PAHs的扩散有重要影响,且对高环(5~6环)PAHs扩散的影响更明显.当沉积物中碳黑含量为有机碳含量10%时,巢湖流域一半以上区域的PAHs扩散方向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8.
鄱阳湖区PAHs的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鄱阳湖区PAHs(多环芳烃)的多介质迁移和归趋行为,以可获取模型验证数据的BaP(苯并芘)、BaA(苯并蒽)、Chr()、Pyr(芘)、Fla(荧蒽)、Phe(菲)6种典型PAHs为研究对象,采用逸度模型Level Ⅲ,预测和模拟鄱阳湖区环境多介质中PAHs的分布和归趋状况. 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水相中ρ(BaP)、ρ(BaA)、ρ(Chr)、ρ(Pyr)、ρ(Fla)、ρ(Phe)的计算值分别为0.043 3、0.050 9、0.021 4、0.149 0、0.122 0、0.295 0 μg/L,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气相、土壤相及沉积物相中6种PAHs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可靠. 土壤相和沉积物相中PAHs残留量(以n计)占该区总残留量的92.6%,远高于气相和水相. PAHs在鄱阳湖区多介质中的相间迁移通量以气相→土相、水相→沉积物相、沉积物相→水相为主. 鄱阳湖区各介质中高环PAHs主要源于外来污水和外来废气输入,外来污水输入量(以n计)和外来废气输入量分别占59.4%和33.6%. 中环和低环PAHs主要源于当地的废气排放和外来污水输入. 土壤相和沉积物相是鄱阳湖区PAHs主要的汇,由土壤和沉积物的内源释放而可能引起的二次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9.
九龙江河口区多环芳烃分布逸度模型和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2月(冬季)在厦门九龙江河口及西港采集9个表层海水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方法(SPE-GC-MS)分析其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总溶解态态PAH含量为157.9~858.0 ng/L。在河口区,随着盐度升高,PAHs含量逐渐降低。基于比值法分析,表明厦门九龙江及西港海域海水中的PAHs来源存在多种途径,呈现混合来源的态势。利用LEVEL Ⅲ逸度模型研究菲,芘和苯并(a)芘在各介质间的分布以及水气界面的交换通量。模拟结果与本文实测和文献中的实测值相吻合。在16℃时,三种多环芳烃的大气沉降通量分别为17.38,7.86和8.38g/day/m2。其中菲在大气沉降中占主导地位,约三分之二。三种多环芳烃的大气沉降通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当温度高于32℃时,苯并(a)芘开始从水体释放。  相似文献   
50.
孙慧超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11):120-120,194
摘要:应用LevelⅢ逸度模型方法,对5种产量比较大的PAEs在特定环境中的归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PAEs在土壤中的质量分布最大,其次是水体。并且不同PAEs归宿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是由PAEs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属性共同决定的。而停留时间大小相差不多,这是由PAEs的排放量和半衰期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