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296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研究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铜锈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单独培养和按不同接种密度比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状况,分别计算了各培养条件下两种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范围内,两种藻增长速率均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磷浓度变化对铜锈微囊藻的影响较栅藻小。在磷浓度低于100 μg/L时,1〖DK〗∶1共培养体系中微囊藻的增长速率大于栅藻,而磷浓度大于100 μg/L时,结论相反。接种密度比对两种藻的最大密度和增长率均有影响,微囊藻的增长率随着接种密度比减少而增大,栅藻则相反。铜锈微囊藻在10〖DK〗∶1共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栅藻则在10〖DK〗∶1共培养时增长最快。微囊藻半饱和常数随着在接种密度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而减小,最小为1035 μg/L,栅藻则没有显示明显规律,在1〖DK〗∶10共培养体系中磷饱和常数最小,为1982 μg/L。无论在哪种培养体系中,铜锈微囊藻的磷吸收半饱和常数均小于斜生栅藻,表明微囊藻对磷营养盐更具亲和性,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环境下微囊藻更易在竞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702.
为研究不同注气压力与注气温度对CO2置换驱替煤层CH4的影响规律,利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通过煤体在2元组分混合气体间的竞争吸附量、竞争吸附热及能量分布等变化规律,从微观研究煤吸附CH4与CO2之间的机理,并利用物理实验平台,选用3种高变质程度煤进行注CO2置换驱替CH4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变质程度煤,随着注气压力或注气温度的增大,置换率呈增长趋势、驱替比呈下降趋势、CO2突破时间变短;相同注气压力与注气温度时煤的变质程度越高,置换效率越大、驱替比越小、CO2突破时间越长。并且注气压力对于CO2置换驱替CH4的效果要优于注气温度。  相似文献   
703.
谭萌  彭艺  马戎  秦汉时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447-1454
基于目前5G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动态分析法预测了未来20年5G基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根据预测模型,5G基站建设会在2038年左右达到饱和状态,数量约为1434万个.考虑到5G技术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灰度时间预测法等方法评估了5G技术引起的各行业间接碳排放量.结果显示,5G基站处于低负载(30%负载)情况下,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年产生142.61Mt的直接碳排放;而如果满负荷运行,则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产生196.26Mt的直接碳排放,基于中国两种不同碳排放达峰情景,综合分析了5G技术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对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和碳排放峰值的影响,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实际GDP情况情景下5G技术对于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255.96Mt.并且,2030年前5G技术发展对社会总体碳排放增量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30年后对社会碳排放增量以直接碳排放为主;综合考虑下5G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后至少2年,相应的碳排放峰值至少提高了383.96Mt.若中国政府要削减5G导致的额外碳排放,完成二氧化碳总量控制,需要降低基站能耗水平,控制基站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5G基站低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704.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哈隆类物质中的竞争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勇  王淑惠  潘循皙  侯惠奇 《环境科学》2000,21(3):60-60-63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哈隆类物质 CF2ClBr和 CF3Br进行了降解反应研究 ,发现无氧条件下某些降解产物的量随放电时间不同而出现波动 ,表明降解过程中存在竞争反应 ;而氧气过量条件下不存在竞争反应 ,其主要产物为 CF2O等 .对低气压下 CF2ClBr和 CF3Br在低温等离子体空间中的气相反应机理进行讨论 ,为实现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705.
重铬酸钾容量滴定法是测定COD的标准方法,该方法明确指出用“0 25mol/L重铬酸钾溶液测定水样>50mg/LCOD值;用0 025mol/L重铬酸钾溶液测定5mg/L~50mg/LCOD值,但准确度较差”,其准确度差的原因是用肉眼很难判断其滴定终点。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从Ⅰ类地表水到Ⅴ类地表水COD的标准限值为15mg/L~40mg/L;因此,如何测准水样低浓度COD,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容量法的终点分辨率,常用电位滴定法代替目视终点。电位滴定法要将电极系统浸入试液从而要不断清洗电极;所用参比电极,若不作特殊处理,会慢慢…  相似文献   
70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166,自引:1,他引:165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牛态系统的功能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估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176465.94万元,其中活立木生产量价值10777.43万元,涵养水源价值69741.2万元,保护土壤减少侵蚀的价值2307.02万元,固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价值87716.6万元,林分持留N、P、K分价值4338.88万元,降解SO2和防治病虫害价值1584.73万元  相似文献   
707.
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对双组分萘系化合物的竞争吸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氨基 -2 -萘酚 -4 -磺酸 ( 1,2 ,4-酸 )和 2 -萘酚自不同双组分吸附体系中吸附至复合功能吸附树脂 AL -1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 F reundlich等温模型。1,2 ,4-酸的吸附为吸热过程 ,而 2 -萘酚的吸附为放热过程。固相上的 2 -萘酚几乎不影响 1,2 ,4-酸的吸附 ,而固相上的 1,2 ,4-酸大大削弱了 2 -萘酚的吸附。两种溶质在吸附位点上的竞争为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08.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菊科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是世界性入侵杂草,也是目前危害我国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杂草之一,对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畜牧业的良好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种子繁殖是紫茎泽兰初始建群,尤其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环境对种子萌发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物种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通过室内生测法分析了紫茎泽兰种子保存时间、种内竞争及环境温度、盐分胁迫及水分胁迫等因素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种子寿命较长,存放2.5年的种子萌发率仍可达45.67%;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时种内竞争作用较强,能够显著降低其种子的萌发势和萌发率;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范围较宽,在12~30℃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且随环境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越快,萌发率越高,高温(30℃/22℃)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90.33%;同时发现,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环境中的盐分浓度十分敏感,0.25%的盐质量分数即可达到种子的致死水平,1%的盐质量分数处理即可使种子完全丧失萌发能力。紫茎泽兰种子较耐水淹环境,浸水处理6 d的种子的萌发率仍高达65.68%。由此表明,紫茎泽兰种子不适应盐碱环境,而适宜于温暖潮湿的自然环境。这为探析紫茎泽兰种子萌发活动生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有效、安全的防除紫茎泽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9.
低压配电防间接触电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洪国 《安全》2010,31(11):43-44
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与用电设备不同安全保护方式相结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低压配电系统。  相似文献   
710.
在竞争激烈的安防行业中,先到先得的局面越来越不明朗。伴随监控产品数字化的特性,安防市场开始向整体解决方案产品演变,亚安科技借此时机,倾力推出全线数字化产品,包括DVR、网络高清高速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