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霾天气下城市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溶胶吸湿性对大气能见度有重要影响,是形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获得的2014年4月17日至5月21日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GF)、OC/EC以及水溶性无机离子资料,对南京日气溶胶吸湿性及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增加,平均吸湿增长因子(GF_(mean))数值变化较小,吸湿性标准差(σ)逐渐增大,化学组分的外混合程度逐渐增强;白天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强于夜间,但是外混合程度弱于夜晚;非日气溶胶吸湿性强,外混合程度高,日正好与之相反,且随着等级的增加,吸湿性和外混合程度都进一步减小;非日气溶胶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NH_4~+、NO_3~-和SO_4~(2-),而日OC/EC的含量占比较高;含量相对丰富的OC/EC是造成低湿背景天气下小尺度气溶胶吸湿性变弱的主要原因,日所处环境相对湿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气溶胶吸湿能力的重要因素;整个观测期间,南京市气溶胶化学组分中(NH_4)_2SO_4和OC等不可溶物质含量最多,NH_4NO_3含量次之;利用化学组分计算得到的平均吸湿性参数κ_(chem)和利用H-TDMA仪器实际观测计算得出的κ_(mean)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的相关性在天气下进一步增强,因此可以利用气溶胶主要化学组分来预报气溶胶吸湿性.  相似文献   
102.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接连出现雾天气,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中央气象台还首次单独发布预警。据相关报道,由于雾天气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同比明显上升。那么,雾天气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如何做好防护呢?本文将为您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3.
于2010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及细粒子化学组分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获得了秋季大气灰和沙尘等典型污染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灰污染过程中PM10和PM2.5的日均最高浓度分别达到216~293 μg·m-3和130~204 μg·m-3,PM2.5/PM10的比值在65%以上,总的可溶性无机离子(TWSII)占PM2.5质量浓度的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总和占25%~30%.二次可溶性离子(SO42-, NO3-, NH4+)占TWSII的83.3%~87.5%,OC/EC的比值在5左右,表明在灰污染过程中二次组分对PM2.5的贡献较大;沙尘天气以粗粒子污染为主,TWSII、OC和EC分别仅占PM2.5质量浓度的27.2%、13.4%和2.0%,二次可溶性离子(SO42-, NO3-, NH4+)占TWSII的55.7%,Ca2+、Mg2+等地壳组分的比例较灰天气明显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SO42-和NO3-等二次离子组分的生成与颗粒物中硫与氮的氧化速率有关,在大气灰过程中硫转化率(SOR)和氮转化率(NOR)值较高,分别为0.24±0.10和0.15±0.06,说明SO2通过二次反应生成SO42-的能力较强,在污染的环境下高浓度的NO2更有利于向NO3-转化.  相似文献   
104.
北京雾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为了解北京地区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利用2002~2008年AERONET资料分析了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粒子尺度谱分布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雾天气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表现出较高值,且随波长增大而减小,440 nm时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达到1.34.Angstrom波长指数在雾天气时也表现出较高值,平均值达到1.11;其中高于0.9的波长指数出现频率达到94%,说明北京雾天气期间气溶胶粒子主要以细粒子为主.气溶胶体积尺度谱分布表现出双峰型结构,细模态的平均峰值半径随光学厚度增大而增大,而粗模态的平均峰值半径却随光学厚度增大表现出减小趋势;气溶胶粒子尺度谱中的主模态峰与光学厚度有关.雾天气期间平均单次散射反照率达到0.89,且随光学厚度增大表现出依次增大趋势,但对波长变化表现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5.
1960~2013年我国霾污染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符传博  唐家翔  丹利  何媛 《环境科学》2016,37(9):3237-3248
利用近54年(1960~2013年)我国日以及一些相关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聚类分析、累积距平和突变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我国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污染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尤以北京、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局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最为严重,我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少.日发生的频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而且与能源消耗总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我国日数的增加除了依赖于污染源排放加剧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天气的发生.近54年降水日数、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0.635、-0.462和-0.699,远远超出了99.9%的信度检验标准.聚类分析表明,上升极显著、上升显著和上升明显的站点年平均日数近年来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其累积距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平缓-上升型.轻微上升站点上升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与2000年之后,累积距平为多波动型.轻微下降与下降明显的站点快速上升时期为60年代至70年代末,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累积距平呈上升-平缓-下降型,且在1992~1993年间日数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暴发了多次污染过程,受观测仪器等因素的限制,尚未有对河南省北部城市和农村污染的对比研究.利用一系列在线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仪器在河南省2个城市点位和3个农村点位对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2018年1月12~25日)进行综合观测.结果表明SO42-、 NO-3和NH+4(SNA)是此次区域污染过程中5个点位PM2.5中占比最高的组分,位于53%~63%之间,以NO-3为主24%~32%,其次为SO42-(13%~17%).相较于城市点位,农村点位PM2.5中有机物的占比更高,尤其是夜间.随着污染的加重,SNA的占比上升,重污染时段可达67%.此外,当区域受南部气团的传输影响时,5个点位PM2.5中NO-3的占比增大;受北和东北部气团的传...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环境管理》2014,(1):64-64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4号举行新闻发布会。虽然晴空万里,但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立法问题依然成为与会记者关注的热点。“面对越来越重的雾,老百姓除了靠戴口罩,还能靠什么?全国人大在立法层面有没有更得力的措施出台?”有记者问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傅莹。  相似文献   
108.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南京、杭州、合肥、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时间变化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大城市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减少趋势;城市化水平低的小城市年雾日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下降时间滞后于大城市.大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小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呈双峰型特征,即春季和冬季较多.大城市和小城市年平均日数一直呈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变大.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空气污染加剧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雾日、日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利用2015年1月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系数、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以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对大气消光的贡献,以及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423.4±265.3) Mm-1和(24.5±14.3) Mm-1,对大气消光的贡献分别为89.2%和5.2%,表明大气消光主要贡献来自于气溶胶的散射.散射系数与PM2.5相关性较好(R2=0.91),能见度随PM2.5质量浓度呈指数下降,也与相对湿度保持一定负相关性.能见度均值为4.3km,且连续出现能见度不足2km的低能见度天气,天气下消光系数和PM2.5质量浓度大幅超过非天气,最高值分别达到1471.2Mm-1和358 μg/m3,天气下能见度的降低来自颗粒物与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0.
赤天 《防灾博览》2013,(6):44-45
高速封路、满城口罩、出门迷路、学校停课……继史上最严重雾袭击东北后.全国许多城市都成“雾都”.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上“灰纱”。“雾满面”已拉响“警报”。治污虽已达成共识,但一些地方驱“靠风吹”,治理“靠别人”,收效甚微。当前,治理大气污染不容迟疑,急需触及根本问题,并列出“责任清单”,强力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