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通过仿真某 110 kV 线路接地故障,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分析了甲站、乙站单相跳闸以及甲站三相跳闸三种可能引起的保护跳闸方式下甲站 1 号变压器末屏 A 相电压与电流的波形特征,并分解计算了信号分解重构下低频与高频部分的能量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HHT 所得到的能量函数能较好地识别线路故障引起站内保护跳闸的方式。  相似文献   
62.
考察了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 sp.)在不同温度、接种量、外源物质、pH值、以及不同萘胺质量浓度等单因素条件下对萘胺降解效率的影响,设定了5因素4水平对菌株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接种量为20%,外加碳源(海藻糖)浓度为5 g/L,萘胺为100 mg/L,pH为8.5时,其降解率最高,达到78.14%;同时,采用优化方案,建立了萘胺初始浓度为50 mg/L和100 mg/L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3.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印染废水脱色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长和代谢特点,设计了不同废水浓度、不同菌龄、不同温度、不同转速和不同pH值条件,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工业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研究表明,印染废水最佳稀释倍数为8倍,脱色用菌丝球最佳接种菌龄为3d,脱色适宜温度为38℃,摇床转速为150~180r/min,脱色初始pH值为3.4~4.6.  相似文献   
64.
潮汐流-潜流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水体中氮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鹤方  甄志磊  赵林婷  李智涵 《环境化学》2021,40(12):3887-3897
为了探索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水体的除氮效果,构建潮汐流(TF)与潜流(SF)人工湿地模拟组合(TF-SF),探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对氮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TF-SF对氨氮和总氮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分别为55.59%-78.59%和57.52%-81.29%.黄菖蒲地上部分氮积累量分别为195.05、111.18 mg·株-1,地下部分氮积累量分别为36.44、32.01 mg·株-1,黄菖蒲对污染水体中的氮去除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TF中黄菖蒲根部表现出较高的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不动杆菌属、硝化螺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属是人工湿地中主要的脱氮菌属,是氮去除的主要驱动者.  相似文献   
65.
为解决干旱扬水灌区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受多因素耦合影响而难以定量化描述的难题.本文以景电一期灌区为例,基于多级模糊评价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解决复杂系统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具有特有优势的云模型,结合黄金分割率法与云发生器原理集成了评语集标准云模型与状态层隶属度云模型,以组合赋权算法求解了指标权重,最终以云数字特征的形式对灌区1994年、2002年、2010年及2018年的土地资源承载状态进行了定量表述.结果表明:灌区各时期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综合评价云分别为C1(0.3175,0.0728,0.0131)、C2(0.5846,0.0418,0.0117)、C3(0.5315,0.0379,0.0098)、C4(0.7045,0.0614,0.0144).结合云相似度分布特征可知,各时期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分别为"轻微承载"、"临界承载"、"临界承载"及"承载安全".可知灌区土地资源承载状态自1994年—2018年主要经历了3个演变阶段,即1994—2002年为"快速改善期"、2002—2010年为"环境损伤期"、2010—2018年为"健康恢复期".该方法可为指导研究区及相似研究区寻求生产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6.
以黄渤海上空大气为目标研究区,基于AERONET观测网,获取该区域2015—2017年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实测数据,并对可见红外成像辐射计VⅡR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静止水色卫星成像仪GOCI与新一代地球同步气象卫星AHI H8的AOD遥感产品展开精度验证.同时,利用长时间的遥感影像探究并分析AOD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分布特征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同其它AOD遥感产品相比,GOCI AOD展示出了高采样频率及高精度的特性.此外,在研究区域AOD的逐小时遥感影像中未发现明显的变化规律,而月平均图则显示出从黄渤海西部至中部再到东部AOD逐渐递减的趋势,且该趋势在研究区域不同的地方是具有差异的.不仅如此,本文还尝试分析影响AOD反演精度的潜在因子,发现其可能与地表反射率提取的准确度与预设气溶胶模型设置的合理性有关.  相似文献   
67.
稻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和黄棕壤酸度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采用低温热解方法制备稻壳炭,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稻壳炭在20 g.kg-1加入量水平下对酸性红壤和黄棕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稻壳炭后,红壤和黄棕壤的pH值均较不加稻壳炭的对照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入稻壳炭降低了红壤和黄棕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增加了土壤的交换性盐基数量,提高了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加入稻壳炭能显著降低红壤和黄棕壤中有毒形态铝含量。稻壳炭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果优于黄棕壤。  相似文献   
68.
黄河流域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使用模型模拟是对河套灌区农业面源精准溯源、准确预测、评估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应用“监测-溯源-核算-治理-管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链条防控技术体系的关键核心步骤.经梳理发现,目前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由于缺乏对“源-汇”关系的精准表述和输移转化机制的阐明,导致存在一定的“假拟合”现象,致使后续使用模型模拟得到的结论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其结果在溯源、核算、评估等方面均无法完全成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具;除此之外,目前河套灌区现有的水文水质数据监测网络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面源模型建立、率定和验证的需要,因此率定与模拟的结果很难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导致对月尺度以下发生的面源污染行为和相应的环境危害评估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偏差.因此,建议建立流域层面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和数据分享平台以获取来自河套灌区具有更高时空精度的实测数据,并通过实地实验的方式阐明在河套灌区这一特殊“农业-环境”系统中面源污染物的输移转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可以复现并模拟该机制的机理-大数据耦合模型来为区域内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决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9.
内蒙古农业灌区夏、秋浇的氮磷流失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农业灌区引黄灌溉的2次主要大规模灌溉(夏浇、秋浇)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农业灌区的氮磷流失情况.分析了2次灌溉期的各引水渠和排水渠中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颗粒磷(PP)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夏浇时,由于植物吸收、灌水量小等因素,基本不产生污染.而秋浇期间,由于灌水量大、土地裸露成为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时期.在对第8排域的TN、TP的连续监测中发现,排干沟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基本维持在4.16mg.L^-1和0.1725mg.L^-1,且氮为主要的污染控制因子;排干沟中的N/P为24,排入乌梁素海中极易引起水华发生.结合河套农业灌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了河套灌区在夏浇及秋浇时期的非点源污染产生过程及污染特点.为该地区非点源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在摇瓶试验中通过投加4种对应不同蛋白酶的抑制剂,研究了白腐真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固定化发酵过程中所产的胞外蛋白酶对其MnP的产生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培养1d后投加 Pepstatin A 可使MnP峰值提高且提前1d出现,而投加PMSF、EDTA后MnP峰值出现时间不变但峰值皆下降;培养4d后投加 PMSF 和Pepstatin A可使MnP酶活提高且稳定性增强;培养过程中投加 HgCl2 均会抑制菌体生长,使 MnP酶活水平较低.在培养1d后直接补人初级蛋白酶浓缩液.MnP 峰值酶活稍有提高.且第3d补入初级蛋白酶浓缩液会使MnP提前1d出现.在离体条件下,EDTA 和 HgCl2均可抑制MnP酶活;初级蛋白酶和次级蛋白酶均会导致MnP不稳定,但投加 PMSF 和 Pepstatin A 后,MnP稳定性增强.以上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初级蛋白酶部分组分对MnP的产生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初级蛋白酶和次级蛋白酶会导致离体MnP迅速失活,且证实其中2种组分--丝氨酸蛋白酶和天冬氨酸蛋白酶--可导致离体MnP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