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8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1864篇
安全科学   292篇
废物处理   196篇
环保管理   742篇
综合类   3297篇
基础理论   851篇
污染及防治   971篇
评价与监测   345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1996~2016年鄱阳湖及出入湖水质数据,解析了鄱阳湖与出入湖河流水质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N和TP是引起鄱阳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因子,其中,1996~2003年,鄱阳湖及出入湖水质总体较好,但呈下降趋势,主要受流域污染负荷增加影响; 2004~2011年,水质继续下降,"五河"水质下降明显,并引起鄱阳湖水质下降;由于鄱阳湖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其出湖水质相对较好,该阶段水质下降受流域污染负荷增加与水文条件变化共同影响; 2012~2016年,水质进一步下降,入湖河流水质快速下降及来水量减少,使鄱阳湖水质净化能力降低,进而导致出湖水质也有所下降,该阶段鄱阳湖水质下降仍受流域污染负荷增加与水文条件变化共同影响.由此可见,入湖河流与鄱阳湖水质关联密切,南部和东部湖区TN浓度明显高于西部湖区,主要与赣江和信江TN负荷输入有关;南部湖区TP浓度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湖区,主要与赣江和抚河TP负荷较高有关.相对于水文条件变化,流域污染增加对湖泊水污染贡献更明显.  相似文献   
992.
南京城市大气氨-铵的高频演化及其气粒转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_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_4~+、NO_3~-和SO_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_3和NH_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_3-NH_4~+气粒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H_3和NH_4~+浓度的平均值(±1σ)分别为(15. 3±6. 7)μg·m-3和(11. 3±7. 8)μg·m-3,且日变化在污染和非污染事件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综合在线观测的NH_3和NH_4~+浓度数据,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了NH_3和NH_4~+的潜在贡献源区在重污染过程受长距离污染传输影响较小,证明城市也是NH_3排放的重要热点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NH_3-NH_4~+的气粒转化是影响NH_3和NH_4~+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体现在:低温、高湿(温度在7. 5~12. 5℃,湿度在50%~90%)时,NH_3和NH_4~+的气固转化速度较快,NH_3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更多的NH_4~+,使得(NH4)2SO4和NH4NO3的形成从而导致污染事件的加剧.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城市大气NH_3的来源和转化机制及其对颗粒物的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城镇污水中碳源不足、C/N比低导致脱氮性能不佳的问题,建立了A2/O中试装置,通过调整系统缺氧/好氧分区比例及好氧区溶解氧水平,探究亚硝氮积累率及氮类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在DO为2. 0~2. 5 mg·L~(-1)条件下,改变缺氧/好氧分区比例对系统的影响较小,难以实现短程硝化;当控制DO为0. 5~0. 8 mg·L~(-1)、V_缺∶V_好=1∶1时为系统最优工况,此时系统好氧区末端亚硝氮积累率稳定在62%以上,出水总氮降至9. 0 mg·L~(-1),能够实现深度脱氮的目标.分析硝化菌表观活性可知,最优工况下SAOR与SNOR分别(以N/VSS计)为0. 14 g·(g·d)~(-1)和0. 04 g·(g·d)~(-1),二者差值较试验其他阶段更为明显,即NOB活性受到更高程度抑制是提高亚硝氮积累率的直接原因. 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该阶段NOB数量显著低于其他阶段.通过间歇OUR法分析缺氧区进出口碳源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最优工况下系统通过短程硝化节约碳源27. 3%,可生化性COD在缺氧区消耗63. 6%,远高于其他阶段,是低C/N比城市污水实现深度脱氮的碳源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磁性纳米Fe3O4@C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2个相同的SBR(编号分别为0号和1号),其中,0号反应器未投加任何磁性材料(对照组),1号反应器中投加0.5 g·L-1的Fe3O4@C(实验组),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对2个反应器内生物种群结构及关键脱氮除磷功能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Fe3O4@C对SBR除污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1号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性能得到增强,24 d后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0号和1号反应器总氮(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83%和52.18%;从第43 d起,1号反应器除磷性能明显高于0号反应器,运行70 d后,0号和1号反应器对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52%和56.33%.②添加Fe3O4@C材料后,反应器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从23.91%增加至32.14%,优势脱氮菌门Planctomycetes、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分别从2.66%、0.46%增加至5.16%、2.23%.③添加Fe3O4@C后,SBR内细菌总数明显增多,16S基因拷贝数从1.77×107 copies·g-1增长到4.21×107 copies·g-1;各功能菌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除磷功能基因PAO增加了3.4倍,脱氮功能基因nirS、NitrospiraNitrobacter、AOB分别增长了2.3、2.4、4.7和572倍.研究表明,磁性纳米Fe3O4@C能有效促进SBR脱氮除磷性能,可为SBR工艺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5.
黎素  张博  谢春生  张扬  肖纯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7):2796-2805
采用溶剂热法将Bi单质附着于草酸亚铁(FeOx)上,制备了系列Bi-FeOx复合催化剂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方法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B)为降解对象,研究了Bi-FeOx/过硫酸盐/可见光体系中Bi单质含量、催化剂投加量、pH及过硫酸盐浓度等因素对RhB的降解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反应5 min后,RhB的降解率高达99.8%.Bi的引入,使得复合催化剂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吸收,提高了光生电子的传输效率,从而加速了对RhB的降解.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将MnFe2O4负载在水热炭(HTC)表面制备磁性MnFe2O4@HTC复合催化剂.采用SEM、XRD、BET、FTIR、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考察MnFe2O4/HTC负载比、过硫酸钠(PS)投加量、初始pH和不同化学体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探究无供氧条件下MnFe2O4@HTC活化PS体系除藻的效能.基于自由基屏蔽实验和XPS分析对MnFe2O4@HTC活化PS体系反应机制进行研究验证.结果表明,当初始藻浓度为1.4×109个·L-1(OD680=0.14),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PS投加量为0.4 g·L-1,pH为6时,降解30 min,该体系除藻率可达到99%.在该体系中,MnFe2O4@HTC材料可将藻细胞吸附在材料表面,通过Mn、Fe的价态循环和HTC的协同效应反应催化PS产生空穴、1O2、·O2-、SO4和·OH多种氧化物质,使藻细胞破裂死亡.  相似文献   
997.
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基于利用状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转型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关于宅基地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结构等显性形态方面,对隐性转型的研究仍较欠缺。以乡村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为例,通过对正常使用、空置、废弃等不同利用状态宅基地空间分异规律的刻画,探索其功能转型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宅基地空置与废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房子不用来住”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同样存在,而且在不同代际和空间区位上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状态有所差异。具体地,1980年以前的老宅基地从距离城镇较远和较近的“两端”开始,其空废比率向中间地带递减;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1980—2000年的中龄宅基地空废比率呈现由近郊向外递减的趋势,城镇化影响下的距离衰减规律明显。近年来,伴随农村宅基地财产/资产属性的逐步显现,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状态与空间区位之间的关联关系弱化。2010年以后新宅基地的空置率出现反弹,尤其靠近城镇的农村地区“囤地”现象严重,发端于城镇地区的“地产霸权”正在向乡村地区蔓延。  相似文献   
998.
王开  吴新  梁财  刘道洁  李军辉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0):4421-4428
基于工业生产铝过程中回收的二次铝灰(SAD)的地质聚合反应,提出了一种稳固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MSWIFA)的新方法,分析硅铝物质的量之比对飞灰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及地聚物固化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硅铝物质的量之比小于2.5时,二次铝灰-SiO2基固化体与偏高岭土-SiO2基固化体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均随着硅铝物质的量之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种固化体的抗压强度随着硅铝物质的量之比的增加而增加;硅铝物质的量之比达到2.5时,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与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均趋于稳定.XRD分析结果显示,偏高岭土-SiO2基固化体中聚合物的种类与数量均略高于二次铝灰-SiO2基固化体.但从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与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来看,2类固化体对飞灰中重金属的稳固化效果的差别很小,二次铝灰加上部分硅基材料可以作为偏高岭土的替代品,用于稳固化飞灰重金属的地质聚合反应中.二次铝灰-SiO2基固化体的抗压强度达到13.65MPa,具备一定的力学性能,可用于部分特定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999.
对北京市通州区H再生水厂采用的A2/O+MBR工艺运行效果与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该再生水厂对BOD5,CODcr,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3%,94.1%,98.6%,77.0%,96.2%;全厂碳排放总量和吨水碳排放量呈春夏季节逐渐降低,秋冬季节缓慢升高的特征,全厂综合吨水碳排放量约为2.26kgCO2e/t.碳排放总量中能耗碳排放量占主要地位,CH4,N2O和物耗碳排放量占比较小;统计分析显示CH4,能耗和物耗吨水碳排放量与BOD5,TN进水浓度及BOD5去除率显著相关;N2O吨水碳排放量与TN与BOD5进水浓度显著相关;直接,间接吨水碳排放量与水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0.
刘灏  王颖  王思潼  刘扬  李博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8):3529-3538
首先利用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模拟了天水市2017~2019年冬季后向轨迹,分析了50,200,500和1000m 4个不同高度以及500m高度不同聚类数量对路径输送聚类统计结果的影响,并以500m高度四个季节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运用权重潜在源贡献分析法(WPSCF),探讨了研究期间天水市细颗粒物的潜在源区及不同源区对天水市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1)起始点高度为500m时,颗粒物浓度极值比和极值差均较大,聚类结果最具代表性;(2)不同聚类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总空间变化(Total spatial variation,TSV)显著增加的原则选取的聚类数量较少,且能反映不同方向的轨迹输送特征;(3)天水市不同季节的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冬季来自陕西南部的东南路径是PM2.5污染程度最高的路径,该路径下PM2.5浓度为78.2μg/m3,春季西北路径的颗粒物浓度最高,PM10和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是127.9~129.9和40.6~41.0 μg/m3,夏秋季节不同路径的颗粒物浓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