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519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Atmospheric peroxyacetyl nitrate(PAN), peroxypropionyl nitrate(PPN), and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 were measured from September 2010 to August 2011 in Beijing. PAN exhibited low values from mid-autumn to early spring(October to March) with monthly average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28 to 0.73 ppbV, and increased from early spring to summer(March to August), ranging from 1.37–3.79 ppbV.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PPN was similar to PAN, with low values(below detection limit to 0.18 ppbV) from mid-autumn to early spring, and a monthly maximum in September(1.14 ppbV).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CCl4was tight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exhibiting a minimum in winter(69.3 pptV) and a maximum of 180.6 pptV in summer. Due to weak solar intensity and short duration, PAN and O3showed no distinct diurnal patterns from morning to night during winter, whereas for other seasons, they both exhibited maximal values in the late afternoon(ca. 15:00 to 16:00 local time) and minimal values during early morning and midnight. Good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PAN and PPN were found in autumn(R = 0.91), spring(R = 0.94), and summer(R = 0.81), with slopes of 0.130, 0.222, and 0.133,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anthropogenic hydrocarbons dominated the photochemical formation of PANs in Beiji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N and O3 in summer with the low slopes( O3 / PAN) ranging from 9.92 to 18.0 indicated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winter reflected strong O3consumption by NO titration and less thermal decompositin of PAN.  相似文献   
32.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不平衡,整体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京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地区距离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由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低碳发展策略选择,以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33.
开展短期内高浓度空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健康经济损失研究,对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防控,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选择2013年1月发生的北京市雾霾重污染事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评价全市居民对10~15日高浓度PM2.5暴露的急性健康损害风险,并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人群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短期高浓度PM2.5污染对人群健康风险较高,约造成早逝201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1 056例,心血管疾病住院545例,儿科门诊7 094例,内科门诊16 881例,急性支气管炎10 132例,哮喘7 643例.相关健康经济损失高达4.89亿元(95%CI:2.04~7.49),其中早逝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三者占总损失的90%以上.建议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终点的健康风险进行健康预警并开展及早医学干预,以降低类似空气重污染事件给居民健康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34.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在北京地区,除冬季供暖期外盛夏也是雾-霾天气的高发季节,与我国南方不同.使用微波辐射仪、风廓线和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季持续6 d的2个雾-霾过程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异同.冬季雾-霾过程出现在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多短波活动的背景下,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边界层内始终有逆温层、地面弱风场、底层湿度逐渐增大.逆温层昼高夜低、湿度昼小夜大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雾-霾天气持续期间地面弱风场能够维持主要源于冷空气势力弱、常不能影响到地面.此外,入夜后地面迅速辐射降温、边界层上层有暖平流以及空气过山后下沉增温在逆温层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夏季持续性雾-霾天气,气溶胶区域输送、环境大气保持对流性稳定、空气的高饱和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下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南风,北京的PM2.5质量浓度随着偏南风风速增大升高.对流层底层系统性偏南风与北京附近的山谷风共同构成了从北京以南气溶胶累积地向北输送的机制.夏季雾-霾过程低层没有逆温,但是北京上空一直维持超过200 J·kG-1的对流抑制能量,它同样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夏季自由对流高度也存在昼夜变化,其对PM2.5浓度和能见度的作用与逆温层高度升降相同.因此,冬、夏个例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持续性雾-霾过程,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环流型.  相似文献   
35.
典型沙尘回流天气过程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不同方位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对2011年3月18—2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沙尘输送路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污染过程主要是由于沙尘在上游沙源地起沙后先直接输送穿过北京,然后停留在渤海湾和朝鲜半岛区域,在渤海弱高压系统作用下,沙尘又回流至北京所致,其中,沙尘回流直接造成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天气.在沙尘回流影响过程中,PM10浓度呈现青龙山-北京市区-八达岭逐步升高的变化特征,国控站点PM10小时浓度持续16 h超过350μg·m-3,最大值达到571μg·m-3.SO2、NO2与PM10的小时浓度表现为同步变化规律,沙尘回流影响时,除了沙尘粒子外,周边地区的人为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 年4-11 月的15 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 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 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 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将生活垃圾焚烧厂从整体到局部分为场站-工艺-单元三个层次,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在2009~2011年不同层次耗能排污数据。分析表明,在焚烧工艺中焚烧单元处理单位垃圾的电耗达到60.83 kW·h,余热发电单元水耗最大,尾气处理单元的电耗和水耗相对较小。不同场站在处理单位垃圾时烟气和炉渣产量比较接近,但飞灰排放差异较大,在2.92~24.78 kg/t垃圾之间。渗沥液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质相对稳定,MBR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其耗电量较大,占渗沥液处理工艺总耗电量的87.55%。焚烧工艺发电最优值为423.77 kW·h/t垃圾,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剩余1.8×108 kW·h的电能,可用于渗沥液处理工艺或输向场站外部。每吨渗沥液处理最多可产生中水0.962 t,全北京市每年产生中水196456 t/a,使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38.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达标的、可供人们二次利用的合格水资源,既能增加水源,又能减少水环境污染,是解决北京目前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加快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9.
2014年北京市城区臭氧超标日浓度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程念亮  李云婷  张大伟  陈添  王欣  郇宁  陈晨  孟凡 《环境科学》2016,37(6):2041-2051
根据2014年1~1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O3浓度数据,综合探讨了北京市O3的时空分布及与其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全年O3小时平均浓度约为56.18 μg·m-3,O3超标日小时平均浓度约为148.05 μg·m-3且超标日主要集中在5~9月;超标日O3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06:00或07:00为低谷,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超标日O3浓度在09:00~23:00明显高于夏季同时间段浓度平均;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站点O3浓度相对较低,而城区西部植物园站点浓度最高;统计的2014年北京市O3超标日地面形势场3种类型高压类、低压类、均压类各占16%、36%、48%;超标日O3浓度与气压、湿度、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014年5月29日~6月1日北京市发生的一次O3重污染过程是由本地光化学污染及区域输送造成的,区域输送对北京市O3浓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On account of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normal” characterized by slower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ow-carbon economy status quo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and its various factors for China’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using panel data econometric technique. We find evidence of 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conomic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rate are crucial factors to promote CO2 emissions. Howeve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specially the domestic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CO2 emissions abatement. Next, we further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subregion and various factors according to Grey Relation Analysis. Thereby, our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