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640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888篇
基础理论   394篇
污染及防治   252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宁南霉素 (Ningnanmycin)对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mosaicvirus,TMV)的预防、治疗和钝化作用 .结果表明 ,宁南霉素喷施 5d后接种TMV ,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预防效果为 5 8.4 1% ;宁南霉素浓度为 15 0~ 2 0 0 μg/mL时 ,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效果达 79.6 5 %~ 84 .96 % ,治疗效果最好为接种TMV 1d后喷施 2 0 0 μg/mL宁南霉素 ;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钝化效果为 76 .99%~ 83.19% ,混合 4 5min的TMV与宁南霉素等体积混合液效果更好 .试验证明 ,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显著的钝化效果 .图 1表 3参 15  相似文献   
992.
蚯蚓活动对锌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丹丹  李辉信  胡锋  王霞 《生态环境》2006,15(3):538-542
以不同质量分数Zn污染高沙土为材料,研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各种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Zn的加入使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降低,而对磷酸酶活性没有影响,加Zn量在300mg·kg-1以下时对微生物量碳有促进作用,高于该水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接种蚯蚓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群落数明显提高,除各别处理外均达到显著差异,真菌数量没有变化;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等酶活性也因接种蚯蚓而显著提高(p<0.05),随土壤Zn污染质量分数变化,蚯蚓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趋势不同。蚯蚓活动对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金属对酶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各处理土壤的NO3--N含量,相关散点图显示NO3--N含量和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Zn质量分数及植物地上部Zn吸收总量间都有明显相关性(r=0.517,r=0.532,r=0.607)。试验初步验证了蚯蚓对Zn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无细胞体系蛋白合成抑制活性的测定,结合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技术,对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 in)部分氨基酸残基进行特异性化学修饰,探讨维持curc in活性的必需氨基酸基团及修饰对curc in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组氨酸和半胱氨酸的修饰对活性没有影响.色氨酸和赖氨酸的修饰使curc in的活性分别下降了50%和100%,表明色氨酸和赖氨酸是维持curc in活性的重要残基.精氨酸修饰导致curc in的抑制活性完全丧失,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CD谱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精氨酸也是维持curc in活性的必需残基,并且对空间结构影响较大,推测对精氨酸的修饰破坏了精氨酸与其它基团的连接,导致curc in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和底物结合的能力,因而活性丧失.图3表1参34  相似文献   
994.
采用15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以葡萄糖配水、中药提取废水、啤酒废水、氨氮配水等为基质,分别测定了微生物菌剂的耗氧速率和厌氧比产甲烷速率,以单位菌剂对不同基质的耗氧速率和厌氧比产甲烷活性为指标,比较了各菌剂对废水的适配性.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活性高的菌剂,在试验室进行了菌剂对废水的连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对同一种废水的好氧或厌氧活性不同,同种菌剂对不同废水的好氧和厌氧活性不同.废水的连续处理试验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No.8菌剂处理葡萄糖配水,系统有机负荷最高可达(COD)10.8 g L-1d-1,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采用No.10菌剂处理氨氮配水,好氧氨氮负荷可达(NH4-N )1.42 g L-1d-1,厌氧氨氮负荷可达(NH4-N )0.3 gL-1d-1,系统NH4-N 去除率可达90%以上.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995.
红花石蒜球茎凝集素的纯化及部分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蒜科植物红花石蒜(Lycorisradiata)球茎经生理盐水浸取、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和SephacrylS-100分子筛层析得到石蒜凝集素(L. radiataagglutinin, LRA).经SDS-PAGE检测为单一蛋白带,亚基相对分子量Mr为12×103,SephacrylS-100凝胶过滤测定Mr约为45×103,表明LRA是由4个相同亚基组成的蛋白.LRA能凝集兔红细胞和大肠杆菌,最低凝集浓度分别为0. 95μg/mL和1. 9μg/mL;LRA还能凝集啤酒酵母细胞.糖抑制实验显示,甘露聚糖和甲状腺球蛋白能有效抑制LRA的凝血活性.促淋巴细胞有丝分裂试验结果表明,LRA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促有丝分裂能力;同时,LRA能有效地降低II型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II)对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的感染,ρ(IC50 ) =5~10μg/mL之间,并且在500μg/mL时对正常Vero细胞无细胞毒性. 图1表6参15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强度的声波对猕猴桃试管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用不同强度的声波刺激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的组培试管苗,研究模拟声场的力学刺激对木本植物根系发育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适度强度的声波刺激(100dB左右)可促进猕猴桃试管苗根系的生长发育,而根系质膜的通透性也相应降低以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使根系活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根系总长、分根数等指标明显增强;但当声波强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对根系发育的促进效应就受到明显的抑制,当110dB时甚至开始抑制试管苗的根系发育.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环境应力影响根系发育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997.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中与土壤碳氮元素循环有关的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两个群落中,腐殖质层(A)中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中的酶活性;(2)白桦林A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冷杉林A层土壤,而C层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冷杉林明显高于白桦林,但C层的其它4种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3)土壤酶活性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7、8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或是凋落物高峰期的10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多酚氧化酶).可见,不同土壤酶的活性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壤酶的活性(如多酚氧化酶)明显受凋落物动态的影响.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998.
棉花VA菌根的形成与土壤几丁质酶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条件下,对棉花VA菌根的形成与根区土壤中几丁质酶活的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mosseae形成的菌根可促进解几丁质微生物的增殖,并能诱导出较高的土壤几丁质酶活性.酶活增长与菌很感染率成正相关;接种VA菌根真菌的处理与未接种对照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999.
纳米银与银离子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方式,对不同剂量纳米银(10、50、100 mg·kg~(-1))和银离子(1、5、10 mg·kg~(-1))暴露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脲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进行研究,并采用纯培养方法对纳米银和银离子暴露下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对纳米银释放的银离子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银剂量的增加,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FDA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银离子处理中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但土壤酶活性被激活。10 mg·L~(-1)纳米银暴露1 h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凋亡率、死亡率增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纳米银缓慢释放银离子,并促进大肠杆菌的凋亡。综上分析,纳米银能够抑制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其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对纳米银较为敏感,蔗糖酶、FDA酶受纳米银的影响较小;纳米银的毒性一方面是其本身的特异抗菌性,也有部分来自缓慢释放的银离子。  相似文献   
1000.
Na~+-K~+-ATP酶活力与取代芳烃分子结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环境毒理学和生物化学原理,检测了38种取代芳烃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金鱼(Carassias auratus)肝细胞内Na~+-K~+-ATP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力的影响,给出了Na~+-K~+-ATP酶活力(A)值与取代芳烃分子结构的相关性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