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377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1171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果园是太湖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氮肥投入量大,氮素损失严重,使得排水沟道的活化氮浓度高,碳氮比下降,碳源可能是影响沟道底泥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子.因此,采集了果园排水沟道沉积物,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了C_0、C_1、C_2、C_3、C_4这5种有机碳源(葡萄糖)浓度水平,分别为0、5、25、50和100 mg·L~(-1),同时分别输入了5 mg·L-1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乙炔抑制法来研究果园排水沟道土壤的反硝化损失和不加乙炔研究N_2O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加入碳源使土壤的反硝化速率(DN)和N_2O排放速率均有一定的增加,碳氮比对N_2O排放速率和DN的影响均极为显著(P0.05);碳氮比为10∶1时,累积反硝化损失总量和N_2O累积排放总量均较大(分别为319.26μg·kg~(-1)和6.20μg·kg~(-1)),占净氮的输入量比例均较高(分别为1.28%和0.02%),说明该处理情况下虽然对于沟道反硝化非常有利,利于去除土壤底泥中富集的氮素,但同时也增加了温室气体N_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992.
石化行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引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污染物,有效控制VOCs的排放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大气环境治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LDAR)是发现和修复工艺装置泄漏的一种源项控制技术.通过对LDAR技术的文献及石化行业的应用调研,总结了LDAR技术国内外应用进展,挥发性有机物源强的核算方法,重点介绍了LDAR技术在石化行业开展的实施流程及潜在的效益.对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的排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南京北郊大气臭氧周末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研究根据2013-12-01~2014-11-30南京北郊臭氧(O_3)及其前体物(NO_x、CO、VOCs)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工作日与周末O_3、NO_x、CO和VOCs质量浓度变化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南京北郊O_3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即工作日O_3质量浓度高于周末,前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与之相反;O_3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84μg·m~(-3)(冬季)、53.45μg·m~(-3)(春季)、57.17μg·m~(-3)(夏季)和40.43μg·m~(-3)(秋季),春季的周末效应较其它季节更为明显.NO_2/NO工作日与周末分别为3.63和3.46,工作日比周末高4.81%.工作日O_3累积时间更长,O_3累积速率更快,大气氧化性更强,是工作日O_3质量浓度高于周末的原因.VOCs、NO_x、NO和NO_2与O_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均呈现出工作日大于周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4.
紫外辐照改性生物炭对VOCs的动态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桥  雍毅  丁文川  侯江  高屿涛  曾晓岚 《环境科学》2016,37(6):2065-2072
采用365 nm紫外光辐照改性椰壳生物炭,以提升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吸附性能.选取苯和甲苯两种典型的VOCs为吸附质,考察了改性前后生物炭的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紫外辐照改性后的生物炭其吸附性能显著增加,对苯和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由7.27 mg·g~(-1)和7.98 mg·g~(-1)提升至122.80 mg·g~(-1)和236.36 mg·g~(-1),吸附穿透时间也由1 min和2 min大大延长至390 min和620 min.生物炭表面理化特征分析表明,紫外辐照增大了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和外比表面积,这可能是改性生物炭吸附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Yoon-Nelson、Thomas和BDST模型均能很好地模拟改性生物炭对不同浓度苯和甲苯的吸附过程,其相关系数大于0.992.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对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影响甚微.改性生物炭吸附饱和后,可经热再生后重复利用,对甲苯的吸附重复利用5次后仍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岛津公司独有的GCMS双柱系统分析水质中的VOCs及SVOCs含量.结果表明,使用双柱系统分析VOCs和SVOCs在仪器表现上与单柱系统并无明显差异,而采用采用双柱系统,可无需更换色谱柱,即可在分析VOCs和SVOCs项目之间切换,使仪器的使用更加简便和高效.  相似文献   
996.
印刷业一直是中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和管控的重点行业.然而,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印刷业VOCs精细化排放清单及其减排潜力尚未被很好表征.考虑印刷业以往被忽视的半/中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IVOCs)排放,对现有VOCs排放系数进行改进,建立了2011~2020年中国印刷业VOCs精细化排放清单.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通过情景分析法,预测了2030年不同情景VOCs排放量并分析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印刷业VOCs排放量呈现先稳增长和下降的趋势,2020年相对2011年增加了29.6%,年均增长率为3.0%,主要与日益增长的印刷业市场消费需求和缺乏有效的行业VOCs综合治理措施有关.2020年中国印刷业VOCs排放量为86.1万t,凹版印刷和包装复合是贡献最大的两大工艺,占比分别为52.0%和28.7%.广东、江苏和浙江是VOCs排放贡献最大的省份,三省合计占比44.12%,是中国印刷业VOCs管控的重点地区.2030年印刷业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严格控制情景VOCs排放量分别为118.7、 68.4和36.2万t,相对2020年分别...  相似文献   
997.
“十四五”时期是河北南部城市(石家庄、邢台和邯郸)退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后10位的关键阶段.基于2020年4~10月南部城市的15个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臭氧(O3)逐时数据和3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监测站的逐时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时空演替、O3生成潜势(OFP)、后向轨迹模式和空间统计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南部城市4~10月O3变化呈倒"U"型分布,空间呈南高北低的格局,6月O3污染最重,其ρ(O3)依次为:邢台(233.8 μg ·m-3)>邯郸(225.2 μg ·m-3)>石家庄(224.8 μg ·m-3),O3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与湿度和VOCs呈反相关;②4~10月ρ(TVOC)依次为:邢台(274 μg ·m-3)>石家庄(266 μg ·m-3)>邯郸(218 μg ·m-3),烯烃和芳香烃的总OFP占比均超过一半;③南部城市O3污染轨迹具有空间方向性和关联性,经过石家庄到邢台的轨迹ρ(O3)均值(198.92 μg ·m-3)最高,经过邯郸到达邢台的O3污染轨迹频数最多;④南部城市传输贡献上,邢台对石家庄的O3传输贡献率最高(27.39%),邯郸对邢台的VOCs传输贡献率最高(32.76%).  相似文献   
998.
陆晓波  王鸣  丁峰  喻义勇  张哲海  胡崑 《环境科学》2023,44(4):1943-1953
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控是“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提升的重点.O3生成与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呈高度非线性关系.基于南京市城区站点2020年和2021年的4~9月O3、 VOCs和NOx的连续在线监测数据,比较了两年间O3及其前体物浓度的变化,进一步利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了O3-VOCs-NOx敏感性和VOCs来源.结果表明,2021年的4~9月O3日最大浓度、 VOCs和NOx浓度的平均值相较于2020年同期约下降7%(P=0.031)、 17.6%(P<0.001)和14.0%(P=0.004).2020年和2021年的O3超标天NOx和人为源VOCs的平均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分别为0.17和0.14, 0....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20家火葬场火化车间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探究其环境VOCs浓度水平及化学组分特征,并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MIR)计算了不同组分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最后利用美国EPA推荐的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对11种VOCs组分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火化车间VOCs浓度为147~3926 μg·m-3,平均浓度为993 μg·m-3,超过了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限值.在化学组分中,烯烃、苯及苯系物和烷烃占比较大,分别贡献了32.6%、25.5%和18.2%.②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1.8%,其次是苯及苯系物和烷烃,分别贡献了25.6%和6.3%,三者OFP贡献之和达93.6%,是火化车间VOCs组分中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③非致癌风险方面,苯的危害指数(Hazard Index, HI)值为1.4,对暴露人群具有明显的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方面,苯、甲苯和二氯甲烷的风险值(R)均超过了致癌风险阈值,需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控制,以确保区域内人员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00.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光照条件下氧化转化产生二次污染物,对环境、气候以及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VOCs在液相中氧化生成非挥发性有机物被认为是SOA的重要形成途径,但目前对VOCs在高湿环境下的浓度变化研究甚少.为探究VOCs的浓度演变和在液相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结合在线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和碘离子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I--ToF-CIMS)在华北平原冬季的区域站点开展VOCs观测.结果表明,当地较强的一次人为源排放促使高浓度VOCs生成.在观测期间持续大雾天气的条件下,芳香烃类、萜类以及醇类化合物与CO的排放比受到较低的影响,而醛酮类化合物与有机酸(C1~C5)与CO的排放比显著降低.结合各VOCs物种的亨利常数值和化合物在液相反应能力的性质发现,芳香烃类、萜类化合物由于不溶于水的性质使得在高湿天气排放比不受影响.醇类虽然有着较高的亨利常数值,却因其在液相中不水解且氧化降解较少的性质导致排放比变化较小,而醛酮类和有机酸在高湿条件下的低排放比特征正是受较高的溶解度和反应能力所决定.本研究提供了不同VOCs种类在持续大雾天气下的排放比变化,以及VOCs在液相过程中转化的直接证据,为了解液相反应对VOCs的影响提供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