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4篇
  免费   685篇
  国内免费   2250篇
安全科学   1568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446篇
综合类   3676篇
基础理论   125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33篇
评价与监测   326篇
社会与环境   174篇
灾害及防治   52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24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535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多种重金属元素,联合暴露与单独暴露时,重金属在体内的蓄积分布情况也可能有所差异。为探究重金属元素(汞、铬、砷、铅)对镉(Cd)在体内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大鼠在Cd暴露下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并进行了包括Cd在内5种重金属的联合毒性实验,比较了Cd单独给药与重金属混合物给药2种方式下大鼠肝脏、肾脏中的Cd浓度水平。结果表明,联合暴露高(Hg Cl23.67 mg·kg~(-1),NaAsO_2 3.67 mg·kg~(-1),CdCl_2 10.55 mg·kg~(-1),K_2Cr_2O_7 6.40 mg·kg~(-1),Pb(OOCCH_3)_2·3H_2O 133.33 mg·kg~(-1))、中(HgCl_20.367 mg·kg~(-1),NaAsO_2 0.367 mg·kg~(-1),CdCl_2 1.055 mg·kg~(-1),K2Cr2O70.640 mg·kg~(-1),Pb(OOCCH_3)_2·3H_2O 13.333 mg·kg~(-1))、低(HgCl_2 0.0367 mg·kg~(-1),Na As O20.0367 mg·kg~(-1),Cd Cl20.1055 mg·kg~(-1),K_2Cr_2O_7 0.0640 mg·kg~(-1),Pb(OOCCH3)2·3H2O 1.3333 mg·kg~(-1))剂量组大鼠肝脏中Cd浓度分别为13.37、0.78和0.06μg·g~(-1);肾脏中Cd浓度分别为14.41、1.64和0.15μg·g~(-1)。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中Cd浓度有显著升高,且不同剂量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同剂量Cd单独暴露的PBPK模拟结果显示,肝脏及肾脏中的Cd浓度水平落在联合毒性实验结果的浓度范围内,初步推断其他4种重金属的联合暴露并没有影响Cd在大鼠肾脏和肝脏中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镉胁迫对不同大麻生长的影响,以来自山西的大麻M1和来自甘肃的大麻M2、M3为材料,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对大麻SPAD值、光合参数、不同组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及不同地点株间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大麻SPAD值,及其光合能力,且不同植株间存在显著差异,M1受抑制严重;镉胁迫使大麻地上部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根系、叶片和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镉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镉主要滞留在根系中,其中M1镉积累量最高;镉胁迫显著抑制了大麻M1根系对锰和铜元素的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和积累,降低了M3对锌元素的吸收。镉对大麻的影响因大麻不同植株间及组织部位而异。  相似文献   
993.
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河流镉污染化学形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造成的环境损害与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及其环境行为密切相关.以2012年初发生在我国广西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采用Minteq软件尝试计算3种情景下河流水环境溶解态Cd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在天然背景条件下龙江河Cd浓度约为5mg/L时,水环境中Cd以Cd2+为主,并主要受DOC含量的影响.镉污染事件发生后若无应急处置措施,天然水体对Cd的络合缓冲能力极其有限,以Cd2+形式存在的Cd占75%以上,呈现严重的急性生态毒性.投加聚合氯化铝和碱性物质可以有效控制河流溶解态Cd含量,当pH值超过9.0时,以Cd2+存在的Cd迅速降低.Cd2+含量对河流pH值的参数敏感性最高,DOC其次,水温影响最小.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密切关注絮凝体中Cd的再释放规律以及水体pH值及DOC对Cd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巢湖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对重金属(Cd、Cr、Cu、Zn、Ni和Pb)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并运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价编码两种方法对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表现为西部湖区高,东部湖区低的特征,其中南淝河入湖区重金属含量是全湖的1.09~1.21倍.BCR形态分析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Cr、Ni和Cu以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量82.99%、63.63%和54.25%),Cd和Zn以弱酸提取态为主(分别占总量55.96%和35.84%),Pb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为主(分别占总量39.66%和24.56%).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表明,南淝河入湖河口区域具有较大生态风险(RI值范围为351.54~381.17).风险评价编码方法(RAC) 的结果显示,Cd处于极高风险水平,Zn基本处于高风险水平,Cu 和Ni处于中低风险,Pb处于低风险水平,Cr各采样点均处于无风险.因此, 对需着重考虑对南淝河入湖湖区的Cd和Zn元素的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995.
长江-洪泽湖段突发跨界污染风险交流信息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当前环境风险交流存在问题基础上,将信息图谱引入到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交流中.参考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图谱制定步骤,结合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管理特点与要求,构建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利益相关方构架体系.编制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利益相关方问题清单框架,对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利益相关方问题计算权重,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分类.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洪泽湖段为研究区域,绘制风险交流信息图谱,利用ArcGIS制作信息图谱单元图以及单元表实现对海量信息资料的挖掘、提炼与表达,不仅满足了利益相关方对于信息的迫切需求,提高了环境风险交流效率,保证了突发跨界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措施的有力实施.同时也为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提供了预见性、准确的关键信息与支持信息,为流域突发跨界环境污染风险决策提供辅助信息工具.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城市屋面径流中16种US 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采集并分析了上海3次降雨事件典型屋面径流中颗粒相和溶解相PAHs的质量浓度,对屋面径流中PAHs的质量浓度特征、动态变化过程、来源解析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屋面径流中溶解相∑16PAHs的质量浓度为33.9~581.5ng/L,颗粒相PAHs的质量浓度为134.6~27528ng/L,3种屋面径流PAHs含量基本为:瓦屋面>水泥屋面>沥青屋面;不同类型的屋面径流中PAHs组分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均以3~4环组分为主,苯并[a]芘BaP的场次降雨事件平均浓度(EMC)值为17.4~378.5ng/L,超过我国规定的污水中BaP排放标准.源解析结果表明,瓦屋面径流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和燃煤源;沥青屋面和水泥屋面径流中PAH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源、燃煤源和石油类泄露和挥发源.屋面径流中PAHs毒性当量浓度为6.08~16.86ng/L,超过我国规定的标准限值,对环境存在一定的危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7.
结合细河沿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通过AHP法确定权重,建立DRSIC模型,将评价结果与污染源荷载评价叠加,构建研究区有机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研究区有机污染特征检验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地区有机污染风险中等或低.只有细河沿岸、杨士至于洪区一带污染风险处于高水平.评价结果较好的符合研究区有机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了北京居民日常接触的典型日用塑料制品中PBDEs(多溴二苯醚)的赋存特征及其人体健康暴露风险. 结果表明:①塑料盆、垃圾桶、塑料垫、塑料板凳、拖把、热水壶壳、给水管、采暖管、排水管、拖鞋、收纳箱、文件框等12种日用塑料制品中w(∑21PBDEs)为0.45~21.30 mg/kg,平均值为5.98 mg/kg. ②日用塑料制品中十溴二苯醚是主要的PBDEs同系物,w(十溴二苯醚)平均占w(∑21PBDEs)的82.51%; 九溴二苯醚是次要PBDEs同系物,平均占9.76%;三溴~六溴二苯醚质量分数较低,平均占1.77%,日用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含十溴二苯醚的废弃阻燃塑料是引起PBDEs污染的主要原因. ③成人通过呼吸吸入、皮肤接触和手-口3种途径摄入的PBDEs暴露量分别为295.77、44.29、0.00 pg/(kg·d),儿童通过3种途径的PBDEs暴露量分别为769.55、40.83、1.91 pg/(kg·d)表明呼吸吸入是主要暴露途径. ④日用塑料制品中PBDEs对成人和儿童的释放暴露非致癌危害熵分别为2.28×10-4和5.46×10-4,低于美国标准中可接受风险熵(1.0),表明日用塑料制品中PBDEs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99.
为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预警分析,根据2012—2015年每年8月的调查数据,计算了6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HG和AS)的IGEO(地累积指数)、rI(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和IGE(生态风险预警指数). 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IGEO由大到小顺序为AS>CU>ZN>PB>CD>HG,2014年为AS>CU>ZN>PB>CD>;2012—2014年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河流入海口海域、葫芦岛周边海域. 风险分级和预警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元素的ERI(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rI均小于150,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状态;辽东湾所有采样点中,2012年有5.6%的采样点处于2级生态风险等级(O eR≤1.0),属生态风险预警级别,94.4%的采样点处在生态风险无警级别,2013—2014年所有采样点均处于生态风险无警级别. 对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元素是CD、aS和HG,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AS、ZN、CD在部分采样点已达到生态风险预警级别,应加大对该海域的环境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000.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ano-silicon (Si) and common Si on lead (Pb) toxicity,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rice cultivars Yangdao 6 and Yu 44 grown in soil containing two different Pb levels (500 mg·kg−1 and 1000 mg·kg−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 application alleviated the toxic effects of Pb on rice growth. Under soil Pb treatments of 500 and 1000 mg·kg−1, the biomasses of plants supplied with common Si and nano-Si were 1.8%–5.2% and 3.3%–11.8%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 plants with no Si supply (control).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Pb concentrations in rice shoots supplied with common Si and nano-Si were reduced by 14.3%–31.4% and 27.6%–54.0%, respectively. Pb concentrations in rice grains treated with common Si and nano-Si decreased by 21.3%–40.9% and 38.6%–64.8%, respectively. Pb translocation factors (TFs) from roots to shoots decreased by 15.0%–29.3% and 25.6%–50.8%, respectively. The TFs from shoots to grains reduced by 8.3%–13.7% and 15.3%–21.1%, respectively, after Si application. The magnitudes of the effects observed on plants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nano-Si treatment>common Si treatment and high-grain-Pb-accumulating cultivar (Yangdao 6)>low-grain-Pb-accumulating cultivar (Yu 44) and heavy Pb stress (1000 mg·kg−1)>moderate Pb stress (500 mg·kg−1)>no Pb treat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nano-Si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ommon Si in ameliorating the toxic effects of Pb on rice growth, preventing Pb transfer from rice roots to aboveground parts, and blocking Pb accumulation in rice grains, especially in high-Pb-accumulating rice cultivars and in heavily Pb-pollut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