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5篇
  免费   420篇
  国内免费   630篇
安全科学   964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353篇
综合类   1872篇
基础理论   30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189篇
灾害及防治   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积比率、宽度划定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汇水单元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文水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进行布局.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内林草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2.46%,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地和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在人口密集、农田密集的区域分布偏少;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土壤类型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及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多是黏性比较大,污染物迁移能力较低;而污染物迁移能力较强的砂质土或者土层较薄的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北部、西北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均有分布,且以水力侵蚀为主,建议在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域尽量减少污染源,重点布置缓冲带,增加该区域的缓冲力度.③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中小型湿地、小型河流支浜的面积至少有1.4×104 km2,再结合林草缓冲带,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缓冲体系.④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果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系分布,将污染源区、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水体区作为缓冲对象,建立缓冲体系的重点区域,总面积约14.26×104 km2,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95%.对照欧美地区的研究,6.95%的缓冲体系面积占比是偏低的,需要在长江经济带开展深入研究来确定适宜的缓冲体系面积比,推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2.
张熠晨  薛陈利  刘杰  钟连红  薛亦峰 《环境科学》2020,41(10):4462-4469
为探究不同类型炉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本研究选择5种常见的新式居民燃煤炉具(方型煤炉具、折流换热炉具、炕暖炊一体化炉具、气化正烧及气化反烧炉具)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燃烧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监测,定量评估不同炉具的环境效果,识别污染排放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从而提出炉具研发设计等污染减排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①不同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较大,炕暖炊一体的炉具污染排放强度最大,3种大气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的排放强度为2.9 kg ·t-1,是平均值的1.6倍;应用方型煤技术的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是平均值的65%.②不同炉具在不同燃烧阶段其气态污染物排放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征.旺火阶段方型煤炉具NOx排放浓度为0.49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降低了45%~72%;气化反烧炉具的SO2排放浓度为1.38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最高降低了28%.③影响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因素包括应用技术及燃烧类型,采用方型煤及气化反烧技术的炉具环境效益较好,但两类炉具的经济成本分别达到2.0万元和1.8万元,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炉具.④考虑不同炉具污染排放差异,建议采取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严格的排放和产品标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炉具,降低燃煤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23.
自然堆肥过程中,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渗滤液入渗土壤非饱和带.高浓度有机氮在微生物作用下经由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为各种含氮物质,其中硝酸盐迁移能力较强,在降雨条件下入渗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在非饱和带中构建由木屑和壤土组成的强化反应层,通过间歇性的原位淋溶脱氮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非饱和带含水量及COD、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浓度变化规律,评价了强化反应层的脱氮能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反应层中木屑材料的强吸水特性使得灌水后短时间内反应层含水量大幅提升,形成有利于反硝化进行的厌氧环境.木屑通过水解作用释放大量溶解性有机碳,供给反硝化微生物进行脱氮.②在入渗硝态氮浓度为170.00 mg·L~(-1)条件下,反应层对硝态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7.63%.反应层脱氮量随处理水量增加而提升,当上层为砂土时脱氮量最高,可达24.61 g·m~(-3).③反应层中的NO~-_3-N发生了完全反硝化,出水中NO~-_2-N浓度低于0.5 mg·L~(-1),几乎不发生积累.同时,反应层中发生的DNRA过程使氨氮浓度小幅升高.强化脱氮反应层可阻控硝酸盐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24.
基于成都市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由Mie散射激光雷达探测的大气消光系数廓线资料,发现混合层以上在颗粒物消光和分子消光之间一致存在一个S型的过渡区,利用sigmoid函数对此分布形态进行模拟,通过计算该函数上下曲率最大点所在的高度,据此提出了颗粒物分界层Mie散射激光雷达识别的sigmoid算法.针对该算法模拟效果的分析表明,颗粒物分界层过渡区附近大气消光系数理论廓线和实测廓线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1±0.0052、0.9935±0.0167、0.9979±0.0038和0.9990±0.0021(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基于sigmoid算法计算的颗粒物分界层过渡区与成都市温江站探空资料得到的逆温层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5.
分析了毛细饱水带的水动力学特性,指出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污染物在毛细饱和水带和潜水怪具有相同的水平运动规律,并以实例分析说明该带对污染物运移的重要性。建议在研究和一非饱和条件地下水及污染物运动问题时把毛细饱水带与潜水含水层统一为饱马毛细饱水带顶面作为饱水面。  相似文献   
26.
原煤二氯甲烷浸取液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色谱/质谱/红外联用系统研究了原煤二氯甲烷浸取液中多环芳烃的种类、数量、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煤燃烧排放飞灰、烟气、炉渣中多环芳烃分布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7.
本文较系统研究了扬子型铜矿床中有代表性的菱铁矿、胶黄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及部分脉石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特征,总结了展状矿石中和矽卡岩矿石中矿物稀土元素组成的特点及二者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从一个方面探索扬子型铜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28.
含钒石煤烧渣的稳定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钒石煤烧渣稳定化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石灰为稳定剂与烧渣相混合进行稳定化处理,渣中的水溶态钒转化为钒酸钙沉淀而降低毒性。浸出试验表明,水中钒浓度〈5mg/h,并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9.
煤中有害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一直未建立,环保部门也缺乏系统性评价参数对电厂等在煤煤过程中有害元素排向大气的释放量进行监测估算。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主要为外文)的基础上,认为评价煤中有害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参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数据C、H、O、N、无机硫,有机硫,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行为(在燃煤过程中),洁净能力,淋滤力,矿物质,有机化学特征,煤炭学特征,并对煤中有害元素的污染方法进行探讨,如果上述各参数的数据被全面提供,并据此数据作针对性的抑制措施,煤中有害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影响必将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30.
中国能源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国能源的现状,其中主要包括能源储量和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低下;煤炭储量可观,但品质不高;能源生产增长迅速;能源短缺。尤其是清洁能源短缺,清洁能源危机将会长期存在。我国如此的能源现状已造成大气环境煤烟型严重污染。我国从石油输出国已变成石油进口国,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实施的“能源自给政策”急需调整。采用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确保经济在持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大气环境免遭污染,即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