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461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728篇
基础理论   161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绿麦隆、阿特拉津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敏苓  戴树桂  张平 《生态环境》2006,15(3):525-528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单独存在时,均对赤子爱胜蚓产生毒性。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与30mg·L-1和40mg·L-1的阿特拉津复合,其48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2.
对石家庄市2016年12月14—23日一次重污染过程的逐时空气质量和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压均压类天气控制下,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2.5 m/s的低风速以及<500 m的混合层高度是该次重污染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当风速<2.5 m/s,且相对湿度>45%或水汽压>3.6 hPa时,空气质量明显较差;当风速<2 m/s,且湿度>65%或水汽压>4 hPa时,污染级别达到严重污染;该次重污染形成与维持的地面气压临界值为1 017 hPa,当气压>1 017 hPa时,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当气压<1017 hPa时,更容易发生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93.
This study examines defoliation and discoloration finding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Italian Level I network between 1997 and 2000. Prior to this period no Quality Assurance procedures had been implemented, so that earlier findings cannot be considered reliable.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ompare differentindices used in reporting finding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ull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In international surveys,findings are normally expressed in terms of individual trees presenting a defoliation level greater than 2 %; this criterion,however, has been challenged since it is not based on scientificevidence. By analy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efoliation values(grouped in 5% classes) relating to the main species (Fagus sylvatica, Quercus pubescens, Quercus cerris, Picea abie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behaviour of statistical indices such as the median, the mode and the mean. Instead of using the traditional 25% threshold to determine the part of the population with the highest defoliation values, a procedureis suggested whereby a different threshold can be determined foreach species. I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90° percentile of cumulative defoliation values recorded over the four-year period. Each index used to report findings possessesits own information potential, and the findings may at times appear contradictory. The use of a combined defoliation and discoloration index (Ilce = Lacking Crown Equivalent Index) is also proposed, but the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differin substance from the results relating to defoliation alone. Thefunctional limitations of this index are due mainly to the way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or this reason suggestions are made onhow to improve the procedure in future surveys.  相似文献   
994.
综述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环境试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综合化程度低、置信度不高等问题,指出综合环境试验能力亟待发展。建议重点从环境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综合环境试验能力建设和以军促民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发展我国综合环境试验。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弄清蒙古气旋外围出现的霾和沙尘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本研究利用多种遥感设备(增强型云高仪、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垂直加密观测数据,结合大气主要污染物(PM10、PM2.5、SO2、NO2)监测数据、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等,分析发生在北京春季的2次霾和沙尘重污染过程.结果表明,2017年5月4—5日为一次PM10和PM2.5混合污染过程,与上游地区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后部风沙区的输送有关.上游地区因受中-低空西来槽影响上升气流加强,使沙尘细颗粒物(粒径≤10 μm)悬浮于空中,由中-低空偏西风输送至下游地区,被北京及附近的弱下沉气流带至地面造成严重的PM10、PM2.5混合污染.其中,地面偏西风对上游地区的PM10、PM2.5的水平输送作用明显;2018年3月27—28日凌晨是受蒙古气旋底部低压区辐合作用和偏南气流输送作用形成的积累型霾(PM2.5)污染.28日凌晨2:00开始蒙古气旋后部沙尘区随东-西向冷高压南压而向南扩散.随后冷高压不断东移形成回流偏东风,偏东风使北京及西北部地区的低层大气产生辐合上升运动,导致本地尘土扬起,造成PM2.5重污染和PM10极严重污染;浮尘天气引发的大气污染具有突发性特征,且持续时间较长.边界层高度低、低层大气存在逆温层(或等温层)并长时间维持是霾和沙尘复合污染形成和持续的重要条件.霾和沙尘复合重污染的形成是人为污染物、沙尘细颗粒物水平和垂直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低浓度甲醛(FA)单独及与PM2.5联合暴露对哮喘小鼠的影响,选取7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卵清蛋白(OVA)组、FA+OVA组、PM2.5+OVA组、FA+PM2.5+OVA组,每组14只,其中6只进行气道高反应性(AHR)检测,其余8只用于检测血清T-IgE、肺泡灌洗液(BALF)中IFN-γ、IL-4以及肺组织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对BALF中炎症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对小鼠肺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p-p38MAPK和p-p65NF-κB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与OVA组相比,0.5mg/m3FA单独暴露组哮喘小鼠肺部MD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肺部炎症细胞呈现上升趋势(P>0.05),0.5mg/m3FA和0.5mg/kg PM2.5联合暴露组哮喘小鼠肺部炎症显著加重(P<0.05或P<0.01),肺功能减弱(P<0.01),肺部氧化应激水平以及p38MAP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Th2型细胞因子释放显著增加(P<0.01).因此,低浓度FA单独暴露会加重哮喘小鼠肺部损伤而非抑制,并且可进一步促进PM2.5对哮喘小鼠肺部的损伤,即低浓度FA和PM2.5联合暴露会对哮喘小鼠肺部造成严重损害,这可能与ROS介导的p38MAPK途径加剧Th1/Th2型免疫反应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冷热联用干燥市政脱水污泥的可行性,明确冷冻对市政脱水污泥低温干燥的影响,以市政脱水污泥为试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及流式细胞仪研究了冷冻对污泥的作用.考察了不同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对脱水污泥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含水率和厚度的脱水污泥冷热联用低温干燥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冻使污泥的内部微小孔隙增多.当冷冻温度降到-30℃时,细胞死亡率达到15.5%,是未冷冻时的9.7倍.当干燥温度为60℃,冷冻温度分别为-10℃、-20℃和-30℃时,脱水污泥完成干燥的时间分别缩短了25.0%、33.3%和29.2%.质量为5g±0.1g,厚度为3mm,直径为50mm的污泥样品冷冻6h后达到最大强化效果.污泥含水率的下降会导致强化效果减弱,当含水率降至45%时强化效果消失.增加泥饼厚度使强化效果小幅下降,5mm、10mm和15mm厚的泥饼强化效果分别为33.3%、31.3%和30.4%.  相似文献   
998.
生物炭固定化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剂的制备及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中存活并保持一定生物量是实现生物强化修复的前提.本研究通过优选生物炭,优化生物炭固定化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Martelella sp.AD-3的制备条件以及评估生物炭固定化菌剂的稳定性,期望获得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结果显示,稻壳生物炭比表面积及孔隙大、Zeta电位高、固定化菌剂去除效果好,选择其作为固定化AD-3菌的载体.电镜观察及固定化菌剂对菲的去除率表明,固定化培养基为3% LB,接种量为2.9×108 CFU·mL-1,固定2 d时,稻壳固定化菌剂负载AD-3量最多,对菲的去除速率可达8.08 mg·L-1·h-1.室温保存21 d后,稻壳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对菲的去除速率仍达到4.46 mg·L-1·h-1,表明稻壳生物炭固定化AD-3菌不仅保持了菌对菲的高效降解能力,而且延长了降解微生物的保存时间,这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生物修复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999.
简易瞬态工况下汽油车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是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识别其高分辨率排放特征对于VOCs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对不同行驶状态下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精细化描述较为缺乏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VOCs测量系统,采用底盘测功机运行的简易瞬态工况(VMAS),对广州市36辆不同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尾气VOCs高分辨率排放特征开展在线测量.实时观测结果发现,随着国标加严,VOCs排放至少下降2个数量级.庚烷、丁烯、甲苯、甲醛和甲醇为各类VOCs的特征组分,各组分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0.97之间.然而,随着国标加严,组分间的相关系数下降到0.20~0.94,醇类与其它组分出现负相关或无相关性.VOCs排放分布集中于变速阶段,高于怠速和匀速阶段所占的比重,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等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在不同变速阶段维持较高且稳定的排放.这说明在城市地区降低机动车VOCs排放,长期任务是减少因拥堵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频繁启动和变速,尽可能确保行驶畅通.本研究在线与离线测试所识别的VOCs组分比对结果一致性较高,在线仪器的使用较好地弥补了离线测试识别VOCs实时排放特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00.
以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淹水条件下芦苇和盐地碱蓬凋落物的分解与重金属的归还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淹水条件下,盐地碱蓬凋落物的失重率均高于芦苇凋落物;潮汐淹水条件下芦苇和盐地碱蓬凋落物的失重率均高于短暂淹水处理。在两种淹水条件下,经过分解后芦苇凋落物中As、Cr和Cu的含量增加,潮汐淹水条件下芦苇凋落物的各金属含量均高于短期淹水处理。盐地碱蓬凋落物经过分解后,各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上升变化趋势,潮汐淹水条件下的盐地碱蓬凋落物中As、Cu和Pb的含量均高于短期淹水处理。两种淹水条件下芦苇和盐地碱蓬凋落物中的Pb和Zn,在分解期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释放。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潮汐作用对黄河三角洲芦苇和盐地碱蓬凋落物分解和重金属归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