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19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秸秆发电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秸秆发电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秸秆发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展望了秸秆发电在国内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2.
玉米浸泡液制备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剂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为培养基,摇瓶发酵培养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剂,通过一系列单因子试验,考察了不同培养条件(种子液的种龄、接种量、浸泡液的含固率、初始pH值、摇床转速、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苏云金杆菌在玉米浸泡液中的生长(菌数增长与芽孢形成)以及发酵液的生物毒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最佳摇瓶培养条件(种子液种龄10 h,接种量2%,浸泡液含固量3%,初始pH值7.0~7.5,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温度30℃)下发酵48 h,活菌数和活芽孢数分别可达到7.9×108 CFU/mL和5.5×108 CFU/mL,毒力效价为698.0 IU/μL.本试验可为生物农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用参数.  相似文献   
33.
农田土壤是大气光化学活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主要人为源之一.为定量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NO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关中平原26 a长期定位施肥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N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观测.除对照(CK)处理全年不施肥外,田间设3个施肥处理,冬小麦季分别为全化肥(NPK,165 kg·hm~(-2))、化肥加秸秆[NPKS,(165+40)kg·hm~(-2)]和化肥加牛粪[NPKM,(50+115)kg·hm~(-2)];夏玉米季均施等量化肥(188 kg·hm~(-2)).观测期内,CK处理NO排放通量较小[12.2 g·(hm~2·d)~(-1)];各施肥处理均在夏玉米播种、施肥和冬小麦施肥后出现排放峰,其中NPK处理峰值最高[112.0 g·(hm~2·d)~(-1)].各处理NO年排放总量和排放系数分别为0.13~0.57 kg·hm~(-2)和0.04%~0.12%.NPKS和NPKM处理年排放总量较NPK分别减少17.6%和增加68.0%(P0.05).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M冬小麦季排放总量降低41.1%~60.0%(P0.05);但夏玉米季增加25.2%~292.1%(P0.05).冬小麦季添加有机物料有效降低NO排放,而夏玉米季NO排放增加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4.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砷、镉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模拟稻田土壤环境,研究淹水环境下添加(1%添加量)不同温度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300、CB-400、CB-500)对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及不同形态砷、镉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会影响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热解温度由300℃升至500℃,玉米秸秆生物炭芳香性增加,亲水性和极性降低,灰分含量增加,pH值升高.淹水环境下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相比对照(CK)可提高土壤pH值0.20~1.24,升高幅度大小为CB-500CB-400CB-300CK,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值趋于平衡状态;淹水环境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迅速下降,且不同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炭制备温度越高下降效果越明显,培养至第96 d时氧化还原电位降到最低.CK、CB-300、CB-400、CB-500处理组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由淹水前的73.55%分别降至63.46%、57.73%、54.50%、53.9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及可氧化态镉逐渐向残渣态及可还原态镉转化.土壤pH值与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淹水环境下土壤可交换态砷含量升高,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施加导致土壤交换态、Ca-结合态、Al-结合态和Fe-结合态砷含量逐渐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75.68%、20.92%、13.49%、48.66%,残渣态砷含量下降;土壤pH值与交换态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安全生产与阻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5.
采用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处理玉米秸秆,分析秸秆纤维组成和纤维结构的变化,并对酸、碱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稀酸处理玉米秸秆的还原糖产率明显高于采用稀碱处理的玉米秸秆;稀硫酸对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可达74.27%,稀碱对木质素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94%;玉米秸秆经稀酸处理和稀碱处理后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其累积产气率和甲烷含量都有所提高,但酸法高于碱法。  相似文献   
36.
利用玉米浸泡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玉米浸泡液)作为接种液和基质,利用“三合一”膜电极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试验,采用在线监测电压和废水分析方法对产电功率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进行测定,探讨高COD、高氨氮有机废水产电及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94 d(1个周期)的连续运行(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17 d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525.0 mV),稳定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6 mW/m2,此时电池相应的电流密度为440.2 mA/m2,内阻约为350 Ω,开路电压619.5 mV;但燃料电池电子利用效率较低(库仑效率为1.6%);1个周期结束时浸泡液的COD去除率达到51.6%,氨氮去除率25.8%.本试验利用玉米浸泡液成功获得电能,同时对浸泡液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
玉米麸质铁去除废水中的Cr(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玉米麸质铁去除废水 Cr(VI)过程中酸度、流速对去除率的影响以及再生和实验室放大试验等问题.结果表明,Cr(VI)去除率可达99.9%,动态饱和吸附量是27mg/g.实验室放大试验结果满意.用0.3mol·L~(-1)NH_3·H_2O可以再生.为小规模含铬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石灰土上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NBRIP液体摇瓶培养3 d,培养液水溶磷质量浓度为4.2~387.3 mg.L^-1,水溶磷质量浓度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筛选出3株磷细菌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处理4)相比无显著差异,2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干物质量增加了19.6%~37.5%,吸磷量增加了22.7%~40.2%,其中编号为HCW115解磷菌株的效果相当于施用无机磷(P)10 mg.kg^-1处理。  相似文献   
39.
以东北三省粳稻、玉米为例,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效率与粮食生产效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2000—2019年,吉林和黑龙江均保持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效率。②黑龙江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单一驱动型"的生产模式,而辽宁、吉林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驱动型"的生产模式。③吉林玉米生产的规模效率非有效,辽宁农业技术进步的衰退分别阻碍了各自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建议: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应因地制宜,分别通过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地流转等措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酸性镉(Cd)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问题,以陕西商洛轻中度Cd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施加生石灰、生物炭和钙镁磷肥,通过小麦-玉米轮作试验,探究不同用量钝化剂对Cd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效果,筛选出最佳的钝化剂配比.结果表明:①通过钝化剂的施加,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质量.②施用钝化剂后,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③3种钝化剂可有效地提升土壤pH值和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生石灰2 340 kg·hm-2(C3)处理效果最佳,分别增加小麦和玉米土壤pH 1.453和1.717单位,减少有效态Cd含量34.38%和30.20%.④施加生物炭1 800 kg·hm-2(B2)处理对降低小麦根系、秸秆和籽粒Cd含量效果最好,较CK分别显著降低了53.60%、38.86%和52.96%,其小麦籽粒ω(Cd)降低至0.09 mg·kg-1,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规定的小麦Cd限量值(0.1 mg·kg-1);施加生物炭1 260 kg·hm-2(B1)处理对降低玉米根系、秸秆和籽粒Cd含量综合效果最佳,较CK分别显著降低43.74%、53.20%和94.57%,其玉米籽粒ω(Cd)降低至0.001 9 mg·kg-1,远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规定的玉米Cd限量值(0.1 mg·kg-1).因此,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影响,生物炭在轻中度Cd污染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