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26篇
  免费   1979篇
  国内免费   3053篇
安全科学   3464篇
废物处理   314篇
环保管理   4477篇
综合类   13079篇
基础理论   2548篇
环境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1232篇
评价与监测   1433篇
社会与环境   2098篇
灾害及防治   1055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666篇
  2020年   671篇
  2019年   621篇
  2018年   574篇
  2017年   907篇
  2016年   1019篇
  2015年   1075篇
  2014年   1068篇
  2013年   1488篇
  2012年   1699篇
  2011年   1827篇
  2010年   1404篇
  2009年   1371篇
  2008年   1045篇
  2007年   1636篇
  2006年   1654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1192篇
  2003年   1246篇
  2002年   990篇
  2001年   885篇
  2000年   813篇
  1999年   698篇
  1998年   541篇
  1997年   435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349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21篇
  1977年   16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14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利用Aura卫星搭载的臭氧观测仪(OMI)反演的对流层NO2柱密度数据,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GBA)对流层NO2柱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GBA对流层NO2柱密度从2005~2018年呈减少的趋势,每年递减约为2.8%.小波系数显示时间演化过程中存在9个月的主振荡周期,冬季浓度较高,夏季较低.人为排放和各种自然因素,导致了GBA对流层NO2柱浓度月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和12月,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9665×1015和12.3423×1015molec/cm2.NO2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冬季12月最明显.NO2污染严重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如广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最大的对流层NO2柱密度可达18.8306×1015molec/cm2,大约是周边地区的3 倍,且高污染区域向四周逐渐扩散,连成一片.低值区主要在北部的肇庆市和东部的惠州市,多年平均的对流层NO2柱密度约为7.1400×1015molec/cm2.对流层NO2柱密度的增长率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5×1015~6×1015molec/cm2,增长率百分比范围为-65%~65%.出现增长的地区主要是肇庆市北部和惠州市东部的低值区;对流层NO2出现明显减少的区域集中在中部的高值区,减少量最大的地区为广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交界处.  相似文献   
102.
使用2004~2015年的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非线性关系、内部影响机理和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N型关系,两个拐点的位置分别为7.722(2257.47万元)和9.610(14913.17万元);在外部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规模效应3种影响路径中,科技创新投入影响下的外部资本进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存在污染避难所的负向效应,科技创新投入与外部资本间效应为0.1363,外部资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效应为-0.0065;科技创新投入能够增强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并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分别为-0.0277和-0.0311;科技创新的投入与高效益增强了市场规模效应,有效促进生产结构的转型进而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为0.0186和0.4346.空间异质性中,外部资本进入与溢出效应带来的污染避难所负效应在中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不显著,而污染天堂正效应在东部地区存在但不显著;污染创新治理投入的技术正溢出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效应显著,在中部和东北部不显著;科技创新投入与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在空间区域无差异且显著为正.建议依据科技创新投入的不同影响路径来实施空间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8年5—7月在全湖布设22个点,调查研究滆湖水华初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引起水华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共获得7门119属,优势属为绿藻门的小球藻与球团藻、蓝藻门的鞘丝藻与微囊藻,其中湖心区域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样性小,均匀性低,属于中偏重污染区域;湖北区以北属于中污染区域,蓝藻堆积严重;西部沿岸及南端区域属于中偏轻污染区域.②冗余分析得出,湖心藻类与水温(T)有强相关性,与叶绿素a(Chl-a)、溶解性总磷(DTP)、pH、溶解氧(DO)呈一定正相关性;湖北区以北藻类与底泥有机质(OM)、水体悬浮物(SS)、Chl-a及DTP呈强相关性,与T呈一定相关性.T与多项环境因子相关,均值从26.1℃上升到32.4℃;OM与有机磷(OP)呈高度相关性(p<0.05,r=0.892).水华发生的主导环境因子为T、DTP与pH,底泥OM及OP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HPLC-MS/MS),对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抗生素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个采样点总浓度为0.56~1994.96 ng·L-1,共检出5种大环内酯类、13种磺胺类、3种四环素类、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平均浓度为0.30~37.07 ng·L-1,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抗生素为环丙沙星(CIP),浓度为317.60 ng·L-1,检出率最高的抗生素为克林霉素(CLI),检出率为88.24%.与国内部分河流相比,南京市饮用水源地水体中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浓度处于较高水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点位S7具有最高的联合风险熵值(24.58),氧氟沙星(OFX)的风险熵值最高,达到13.06;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9种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熵QH为1.70×10-3~9.47,强力霉素(DOX)、诺氟沙星(NOR)、恩诺沙星(ERX)、CIP和OFX对大部分年龄段的人体健康具有高水平风险.  相似文献   
105.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河流域上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8月对研究区域17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3种,其中节肢动物34种(79.1%),软体动物7种(16.3%),环节动物2种(4.6%);就整个研究区域而言,优势种为大蚊(Tipulidae)、豆娘幼虫(Damselfly)、水蜘蛛(Argyroneta)、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琥珀螺(Suecinea sp.)、白旋螺(Gyraulusalbus),干、支流优势种分布趋势为干流(6种)优于支流(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7ind/m2和3.7423g/m2现存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整体上干流(1032ind/m2、60.0963g/m2)大于支流(276ind/m2、3.5233g/m2),物种数干流(36种)大于支流(15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特征为干流大于支流.黑河流域上游支流和中游干流不同河段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呈空间异质性,而多样性指数对物种组成依赖性强,但因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使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适合黑河水质评价.依据BI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黑河上游支流水质优于中游干流.根据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并结合RDA分析表明:BOD5、水温(WT)、电导率(EC)、DO、溶解性总固体(TDS)、CODMn及盐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滇黔桂岩溶区35个点位采集的70件河漫滩表、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探究了重金属来源、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在滇东南地区含量最高,桂西北地区最低.表层土壤Cd、Hg明显富集,As、Cr、Cu、Ni与深层土壤含量相当;As、Cd、Hg、Pb、Zn在农田、菜地中明显高于深层土壤,Cr、Cu和Ni在各类土地中与深层土壤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中Cd、Cr、Cu、Ni受地质背景控制,As、Pb、Zn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为活动影响,H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深层土壤中Cd、Cr、Cu、Ni、Cr、Zn继承了区域母岩特征,As、Hg和Pb受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漫滩表层土壤中Cd、Hg污染较重,As、Cr、Cu、Ni、Pb、Zn大部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低顺序依次为Hg > Cd > As > Cu > Ni > Pb > Cr > Zn,Cd和Hg的生态风险指数之和占综合指数的82.43%,生态风险最高;滇东南地区重金属潜在风险综合指数最高,具重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2018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利用近地面污染物浓度数据、激光雷达组网观测数据,结合WRF气象要素、颗粒物输送通量和HYSPLIT气团轨迹综合分析污染过程.结果表明,春节期间出现3次污染过程.春节前一次污染过程,各站点PM2.5浓度均未超过200μg/m3;除夕夜,廊坊站点PM2.5峰值浓度达到504μg/m3,是清洁天气的26倍;年初二~初五,各站点PM2.5始终高于120μg/m3,且污染主要聚集在500m高度以下,北京地区存在高空传输,800m处最大输送通量达939μg/(m3·s),此次重污染过程为一次典型的区域累积和传输过程.京津冀地区处于严格管控状态时,燃放烟花爆竹期间PM2.5峰值浓度可达无燃放时PM2.5峰值的3.2倍.为防止春节期间重污染现象的发生,需对静稳天气下燃放烟花炮竹采取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8.
基于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全过程治理视域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激励型2类环境规制的减排机制.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SO2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154和-0.209.其中政府主导型环境规制在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都起到显著的减排效应,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只通过末端治理实现减排.因此,尽管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但考虑到源头防控和过程控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根本性作用,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较为落后的地区和行业,仍要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规制,通过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运用环境规制工具以实现高效的全过程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09.
选取北京市某区的排水管道沉积物进行取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广古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是排水管道沉积物微生物中的优势门类;在纲水平上,δ-变形菌纲、甲烷微菌纲、梭菌纲、拟杆菌纲占相对优势;在属水平上,功能性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古菌(MA)普遍存在于各处管道.在所选的6段管段中,管段S3、S4处M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0.6%、40.8%,高于其他管段,厌氧产甲烷的潜能较大,有发生可燃气积累的风险;管段S5、S6处的SRB相对丰度分别为9.14%、8.19%,高于其他管段,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的潜能较大,存在管道腐蚀的风险.RDA分析表明污水的DO、水温、硫酸根、TN与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0.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nd basic structure models, the chemical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vanadium-titanium base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denitrification catalysts were summarized. Reasonable structural models (non-periodic and periodic structural models) are the basis of density functional calculations. A periodic structure model was more appropriate to represent the catalyst surface, and its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more comparabl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n a non-periodic model.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CR mechanism where NH3 and NO react to produce N2 and H2O follows an Eley-Rideal type mechanism. NH2NO wa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in the SCR reaction, with multiple production routes. Simultaneously, the effects of H2O, SO2 and metal on SCR catalysts were also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