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4篇
  免费   1231篇
  国内免费   1865篇
安全科学   1536篇
废物处理   200篇
环保管理   2693篇
综合类   7000篇
基础理论   1438篇
环境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659篇
评价与监测   758篇
社会与环境   890篇
灾害及防治   13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651篇
  2015年   677篇
  2014年   618篇
  2013年   919篇
  2012年   945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764篇
  2009年   701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788篇
  2006年   778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596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429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improve prediction of 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blast waves b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phase and considering clearing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Commonly used structural design practices, which trace their origins to military design manuals, often ignore the negative phase as well as positive phase clearing. For high explosive threats, this approach is conservative in most circumstances. However, negative phase clearing had not previously been studied for blast wav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al response had not been evalu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modeling negative phase blast clearing behavior for a typical blast wave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from positive phase clea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inclu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 clearing in building blast damage analysis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rough single-degree-of-freedom (SDOF) analyses.Blast waves from explosion sources like a vapor cloud explosion (VCE), pressure vessel burst or high explosive exhibi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and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varies among explosion sources an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each source. A fully reflected blast wave is produced if an incident blast wave were to strike an infinitely tall and wide wall in a normal orientation.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 of the blast wave are enhanced by the reflection process. However, when an incident blast wave strikes a wall of finite size in a normal orientation, rarefaction waves are created at the edges of the wall, and the rarefactions sweep down from the roof and inward from sides. The rarefaction waves result in a clearing effect for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ases.Clearing relieves some of the applied blast load on the reflected wall for the positive phase. Howev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for the negative phase.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learing may either relieve or enhance the applied negative phase blast load, depending on the duration of the blast wave and the wall dimensions.The impact of negative phase clearing on structural response for generic building components was also investigated. Nonlinear SDOF method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response in terms of peak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splace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negative phase is significant and the peak structural response can occur during negative (outward)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992.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植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助于深入探索修复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微生物生态效应反映土壤生态变化,对于有效评估强化调控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强化调控措施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评估强化调控措施施用风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3.
从皮革铬鞣、复鞣污泥等处分离、纯化出4株菌株TP、XB、MY和TQ,采用海藻酸钠悬滴法并添加膨润土制成微生物固定化吸附剂,研究该吸附剂对低质量浓度Cr3+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4种固定化颗粒对低质量浓度Cr3+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实验室条件下,当吸附温度为30℃时,6 h后固定化吸附剂进入缓慢吸附和平衡吸附阶段。吸附等温曲线拟合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吸附剂适合不同的等温模型。4种微生物吸附剂均与Lagrange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最佳,且吸附量从高到低为TQ、TP、XB、MY。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表明,20℃下XB和MY对Cr3+的吸附分为快速吸附和缓慢吸附阶段;30℃和40℃下固定化颗粒均呈现表面吸附—缓慢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反应均属于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并且均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94.
现役民机客舱热舒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热舒适评价值(Corrected Predicted Mean Vote,CPMV)模型,针对实测的国内及国际航线数据进行了客舱环境的热舒适评价.结果表明,当客舱内压力满足适航标准要求范围、相对湿度明显低于舒适性要求时,低压和低相对湿度均能导致热舒适评价值(Predieted Mean Vote,PMV)的正偏移,偏移量为0.3~0.4,即低气压和低湿会使乘客感觉更温暖,但这2个参数对乘客热舒适的影响有限.短途航班热舒适性不理想,部分航班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  相似文献   
995.
以遥感影像数据、专题数据、DEM数据、气象站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RS&GIS等方法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由中部向东西两端逐渐降低.各生态安全等级面积从大到小为临界安全等级、较安全等级、不安全等级、较不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统计了各行政单元的平均生态安全指数和等级构成,各县市生态安全水平从高到低为长白县、抚松县、安图县、和龙市、临江市,各县市的生态安全等级构成也有所差异.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水平以临界安全等级为主,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996.
简要统计了2014年11-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63起,包括沙尘天气2起,污染事件16起,地震30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6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9起.  相似文献   
997.
污泥热化学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污泥处置技术存在局限性,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更具有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污泥热解、污泥气化及污泥超临界水气化3种污泥处理技术,归纳了温度、升温速率、催化剂等因素对3种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污泥处置后产物特性、尤其是富氢气体产物的影响规律,简明阐述了不同污泥热化学处理方式的特点,对比了3种热化学处理方法的差异。还介绍了污泥热解、气化技术的工业实例和一般工艺流程,分析了不同处置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污泥高效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玉米对城市排污河萘污染沉积物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去除城市排污河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选择玉米作为供试植物,种植于排污河底泥与营养土以1∶1、1∶2、1∶3的质量比混匀的土壤中。通过90 d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土壤中萘的去除效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土壤中萘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后土壤中萘的降解率显著升高,在底泥与营养土配比为1∶1、1∶2和1∶3土壤中,种植玉米90 d后萘的降解率分别达89.7%、90.3%和86.7%,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底泥与营养土配比为1∶2的土壤中萘去除率最高。不同处理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并无明显差异。在萘的去除过程中,植物吸收作用比较明显,种植90 d后玉米植株体内的萘也基本降解。植物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萘浓度越低,脲酶活性越高,脲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萘的污染状况。研究表明,种植玉米可以强化土壤修复萘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CO2引起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利用离子液体固定CO2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离子液体和含氨基离子液体、氨基酸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及其他离子液体等4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并简要分析了吸收机理。综合分析了每种离子液体的吸收性能,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均随温度上升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增加。烷基链的增长以及含氟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对CO2的吸收。功能化离子液体由于引入了功能化基团,相同条件下,其对CO2的吸收力几乎是常规离子液体的两倍。此外,将离子液体与有机溶液(特别是醇胺溶液)混合能提高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且能降低生产费用。最后指出了高吸收性能、低黏度、低毒以及低成本是未来离子液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石化行业环境风险特点与现状着手,针对现有环境风险分级评价体系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石化行业环境风险现状这一问题,对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从突发性环境风险、非突发性环境风险和选址敏感性三方面入手选取了石化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价指标,对各指标的含义及量化方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石化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指标权重,利用专家评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分,能够准确反映石化企业环境风险的实际情况.以天津滨海新区某石油化工企业为案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