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898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53篇
综合类   1919篇
基础理论   489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162篇
社会与环境   457篇
灾害及防治   9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重庆市主城区1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24 h自动连续采样的二氧化氮(NO_2)浓度小时数据,探讨九个主城区大气中NO_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和气团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城区大气NO_2浓度全年北碚区达标率较高(76.16%),渝中区达标率低(3.84%),日均浓度呈夏季前下降、夏季后上升的趋势;月均浓度表现为冬季月份浓度高,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夏季月份;周六、周日、周一和周二的浓度均值较高,周三、周四和周五的较低;小时浓度基本呈5:00~11:00和16:00~20:00上升、其余时间段下降的变化趋势;大气NO_2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北地区(北碚)大气NO_2浓度偏低、渝中区及其附近区域浓度偏高。影响大气中的NO_2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有:气温、降水量、气压、日照和相对湿度;四季气流输送中,春冬季气流轨迹相似,主要源自西部、西北部气流,春季气流轨迹的ρ(NO_2)最高,夏季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重庆市大气的治理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2.
复垦区景观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研究的领域也日渐广泛,不仅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应用方面的研究,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较多的还是农业景观,森林景观、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复垦区景观异质性的研究还较少见,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3.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onomy concept, continues to investigate hierarchical form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systems. The former can lead to limit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an ecosystem and a distinction between its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variables; and the latter can be lead to a hypothesis of the space of an ecosystem: the space of an ecosystem = its habitat area + supporting area + impact area, and two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s, space-overlapping and the area of ecosystem space, have been further studied referring to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54.
We report herein a de novo unbalanced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in a fetus resulting from in vitro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Prenatal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n amniotic fluid revealed a 46,XX,4p+ karyotype. The origin of the extra material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4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y a variety of banding techniques. However, examination of fetal parts did reveal some dysmorph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55.
IntroductionFertilizationisessentialforagriculturalproduction ,butunreasonablyapplyingfertilizerscouldresultinseriesofproblemssuchascropqualitydecline,fertilizeruseefficiencydecrease,residualfertilizerspollution groundwaterandriversandnitrogencontented …  相似文献   
56.
Eco-security assessment is a hot research area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hich involves data with much spatial, non-linear, and random featur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s a useful tool to analyze and manage spatial information, has a superior advantage in this field. A case stud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iaohe River featuring a method of eco-security spatial differences (ESSD) based on GIS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includes four steps: 1) developing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framework with site data; 2) digitizing West-Liaohe River and setting its GRID database of ecosecur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3) figuring out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RMD) of eco-security indicators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ith the weight of indicator; 4) classifying the security zone and mapping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eco-security status in grid by GIS method of assigning and clustering. The visual spatial differences of eco-security based on GIS enables decision makers to know the status of eco-security better in making polici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 26(5): 28–33 [译自: 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5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970-2000年代生物结皮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结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也是维持其地表稳定的重要生物因子。论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的遥感影像,通过生物结皮指数提取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相应时期内的生物结皮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近30年来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各个时期内结皮覆盖的景观指数熏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疆气候增湿、增暖明显,近30年来结皮发育良好。但由于油田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牲畜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强,结皮发育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区域内结皮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58.
天山云杉天然林分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Rupr.)Chen et Fu)是构成天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天山中部,从天山云杉在此区域分布的底线开始,结合天山云杉自然分布特征,沿每隔约100m的海拔梯度选择典型地段设置样地。根据远红外气体分析原理,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于2006年6-9月,测定了天山云杉天然林分在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随海拔高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在空间上,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并非随海拔高度呈线性增加或减少的关系,而是有规律的波动,在海拔1950~2110m之间,土壤呼吸速率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110~2428m之间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海拔2428m处达到最大的呼吸速率值后又降低。不同海拔高度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在时间上,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内随不同月份的变化为单峰曲线,其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林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在各时间点上的大小排序为7月>6月>8月>9月。它的变化与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论交通结构调整与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松 《交通环保》2001,22(5):1-4,9
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分析了交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针对当前交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当前要加快交通结构调整的方针,并指明了要做好的相关工作,以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2-167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