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93篇
综合类   862篇
基础理论   128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51.
用特征有限无法预测大运河对某市潜水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特征有限元法预测了在井群开采条件下大运河对某市潜水污染的影响,计算了直到2020年的污染物相对浓度的分布。该方法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较小,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2.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 ,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在实验条件 (T =10℃ ,pH =7.5 )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 ,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 3 1.0 8% ;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 ,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 ,两种投菌方式下 ,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 60 .5 4%和 3 4 5 6%。清水冲洗 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 48.96%及 81.3 6% ,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3.
将Elman神经网络应用于南京奥体中心地铁站抽水试验初期对地面沉降的预测,提出了一种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对已知数据样本进行分段的方法,把分段后的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和期望输出训练网络,从而达到动态建模的目的。从预测结果来看,该模型误差较小,基本上能够反映2002—07—21当天地面沉降的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该模型可作为后期由于基坑开挖和防渗排水所引起地面沉降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4.
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下水氮污染已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反硝化作用是地下水脱氮的主要机制。本文综述了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作用的判据、速率、影响因素以及人工强化措施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5.
分析了焦作某电厂堆灰场附近浅层地下水中Cr6+ 的形成原因。根据该区水文地质背景 ,提出在地下污染水羽的下游建可渗透反应墙的漏斗 -通道系统 ,用对Cr6+ 有很高去除效率的风化煤作为反应材料 ,使污染水羽流经此系统时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Cr6+ ,达到净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6.
基于原位试验场地,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地下水位、温度、电导率的测量,分析了2017年2月~5月长春市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过程,并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补给过程进行证明。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为δD=7. 53δ~(18)O-3. 41(R~2=0. 76)。在δD-δ~(18)O关系图中,地下水各水样点主要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地下水主要受融雪水补给。融雪水对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时间为气温保持在0℃左右的20余天内,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能达到0. 6 m。在此阶段,地下水位与地下水温度和电导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 9以上。之后由于春季工农业用水增加,水位开始下降。在整个过程中,融雪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为20. 1%。黄土地层的田间持水率约为39%。  相似文献   
157.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临潼斜口镇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在研究区内选取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值,分析了包气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沿剖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厚层包气带中土壤水在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在垂向上从上至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段;剖面内δD的补给水值处于-75‰~-60‰范围内,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之间,反映了厚层包气带下部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的补给,上部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灌溉水的混合补给。  相似文献   
158.
借鉴地表水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尝试构建地下水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下辽河平原地下水为例,开展地下水中苯并[a]芘(BaP)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通过开展示范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筛选出用于地下水生态风险评价的代表性物种,共计5门9科.基于种间关系模型(ICE),推导地下水代表性物种的毒性数据.选取日本三角涡虫作为地下水典型物种,模拟地下水条件开展急性毒性试验,测试结果与模型推导数据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初步验证了模型推导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将测试结果应用于模型数据的校正,以降低方法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构建地下水生态系统物种敏感度曲线(SSD);参考EPA方法构建地表水生态系统SSD曲线;地下水生态系统和地表水生态系统对于BaP 5%物种有害浓度(HC5)值分别为0.11μg·L~(-1)和0.58μg·L~(-1),初步表明地下水物种对BaP胁迫更为敏感.结合下辽河平原区地下水中BaP的暴露浓度水平,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处于高风险水平(RQ1)的概率为0.61%,表明胁迫因子BaP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系统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59.
选取西北干旱区吉兰泰盐湖盆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71个地下水样品,测定重金属Cr6+、As、Hg,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地质统计学插值绘图揭示盐湖盆地地下水中Cr6+、As、Hg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解析地下水中Cr6+、As、Hg的污染及健康风险状况,以统计相关检验进行Cr6+、As和Hg的源分析.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地下水中普遍含有Cr6+、As、Hg,Cr6+在盐湖上游及东北部含量较高,As在西南台地含量较高,Hg在西北部巴音乌拉山出现高值区域,其分布与变化受到天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Cr6+、As出现局部区域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45%和2.82%;Cr6+主要超标区域在盐湖西南侧呈条块状分布,并在盐湖附近Cr6+含量较高;As以点状超标,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盐湖盆地地下水87.3%处于安全清洁状态,仅5.6%轻度污染出现在西南部,不存在中度和重度污染;通过饮用水途径的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西南部图格力高勒沟谷区域化学致癌物Cr6+超过了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但整个盐湖盆地Cr6+的平均健康风险值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As和Hg均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盐湖盆地总致癌风险特征与Cr6+基本一致,Cr6+平均健康风险占总致癌风险贡献率的89%;Cr6+超标原因包括盐湖盆地高锰酸盐指数偏高,促使Cr3+氧化成为Cr6+,As与Cr存在一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0.
近十几年来,奎屯垦区高砷地下水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改水措施对防治砷地方病的效果。为了解高砷地下水灌溉对居民体内砷累积的影响,选择头发和指甲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随机采集样品并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总As及As(Ⅲ)质量比的方式,对奎屯高砷地下水灌溉区居民砷污染健康影响现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头发样品中总砷质量比为0.20~1.47μg/g(n=37),其中As(Ⅲ)质量比为0.06~0.67μg/g(n=32);51.35%的样品中总砷质量比高于卫生部标准(0.60μg/g),18.92%高于中国居民头发总砷正常值上限建议值(1.00μg/g),头发总砷质量比随居民居住年限和年龄增大而增大。指甲样品中总砷质量比为0.08~0.35μg/g(n=13),且与头发中总砷质量比呈正相关,当地居民体内呈现缓慢的As蓄积特征。改水30年后,奎屯垦区居民体内仍存在较高的砷水平,高砷地下水灌溉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