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323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As the world's freshwater resources and available energy are alarmingly decreasing, the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BES) is a cutting-edge technology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energy issue. Researche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 he application of t he BES configuration. Based on t he brief i ntroduction of m icrobial f uel cell a nd m 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 structure, principle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he B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introduced, specifically including: microbial activity,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configuration.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i.e., the electrode chamber, the reaction chamber, and micro-sensor) are summariz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gle-electrode and multi-electrode chambers a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microbial desalination cell. Microbial electrolysis desalination cell: Microbial electrolysis desalination and chemical-production cell have been discussed to introduce increasing reaction chamber configura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BES monitoring with regards to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a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multi-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is complex and its efficiency is low, while the single chamber configuration is advantageous. The reaction chamber added is mainly aimed at desalinat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desalination pool still needs to be focused on optimizing the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 to maintain the anode pH balance and reduce the air cathode dissolved oxygen. Microbial electrode sensor can be applied in more areas, and its sensitiv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ess research on the abundance and activity of electricigen communities; the configurations and scopes of application of BES are still the research priority.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02.
为获得更准确的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特征,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围岩塑性软化和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引入塑性软化参数,推导出巷道围岩弹塑性区应力、塑性区范围和位移的表达式。通过算例分析,得到塑性软化系数和中间主应力等相关参数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塑性区半径和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内摩擦角软化系数和黏聚力软化系数的增大,围岩塑性区半径和位移呈现先急剧后缓慢的减小趋势;中间主应力系数对巷道围岩弹塑性应力有着显著影响,中间主应力系数越大,围岩塑性区半径和位移越小。  相似文献   
103.
常温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倩  马邕文 《环境工程》2010,28(1):14-16
研究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在常温下处理葡萄糖配水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运行温度为25~35℃的条件下,反应器经70 d启动完成,且IC反应器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反应器内能形成大量的颗粒污泥。启动完成后,进水COD浓度在3 000 mg/L左右时,COD去除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出水COD浓度维持在200 mg/L左右。当HRT为5.8 h,容积负荷为11.9 kg/(m3.d)时,出水VFA低于200 mg/L,产气量为33 L/d,反应器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104.
冷轧废乳化液是轧钢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的关键是破乳技术。主要介绍了混凝工艺、膜分离工艺、电凝聚气浮工艺、Fenton氧化工艺、微电解工艺、微波破乳工艺原理及研究现状,并对每种工艺在乳化液废水破乳中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混凝破乳和膜分离破乳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其他技术由于运行管理以及成本的原因应用相对较少,今后破乳技术的发展应该是高效、低成本的新技术开发或者对原有破乳技术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105.
内电解-混凝组合技术对合成制药废水的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亮  王灿  季民  王郭城 《环境化学》2011,30(7):1311-1315
采用多级内电解反应器与混凝沉淀组合技术预处理典型合成制药废水.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技术对制药废水的COD去除率高于单一混凝技术和单一内电解技术;以PAM作为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优于Ca(OH)2,在PAM投加浓度为10 m.gL-1,pH值为8的条件下,内电解与混凝沉淀组合技术对制药废水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0%.同时,组合...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方便检测机构、消费者和企业理解掌握新版GB6566-2010标准内容,笔者对与旧标准相比的主要变化、标准具体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管道内部流速和浸没深度对细长柔性悬臂管道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位移传感器采集管道振动位移时程,计算管道振幅、时频特性、相位变迁和振动频率,分析内流在输流过程中所激发的管道振动失稳特性。结果 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垂直悬臂管会经历静态、前失稳和后失稳3个不同状态。管道振幅随内流流速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振动频率只是缓慢上升。随着管道浸没深度的增加,管道振动失稳整体减弱。结论 内流流速和浸没深度均是影响管道振动失稳特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8.
本研究首先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再通过底泥模拟释放实验考察了氢氧化镁覆盖和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其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水中磷酸盐被其所吸附去除,与Langmuir模型相比,其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更适合采用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tch (D-R)模型加以描述.氢氧化镁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使得上覆水中SRP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使覆盖层的结构完整性受到扰动破坏而导致覆盖材料与表层底泥的混合,氢氧化镁仍然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氢氧化镁覆盖和添加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最上层(0~10 mm)底泥间隙水中SRP的浓度,这对于其覆盖和添加有效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人工合成的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优于商业购买的氢氧化镁,前者控制水体内源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效果也优于后者.以上结果显示,氢氧化镁是一种有希望用于控制水体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活性覆盖和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109.
虽然利用方解石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本文采用铁盐对方解石进行改性试图制备一种除磷性能更好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铁改性方解石,进而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性能,以及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活性覆盖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的效率.结果发现,采用铁对方解石进行改性,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铁改性方解石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增加初始磷浓度,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单位去除量随之增加,最大的单位磷去除量可以达到3.09 mg·g~(-1).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体中溶解态活性磷(SRP)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铁改性方解石覆盖还可以促使底泥中少量的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金属氧化结合态磷(NaOH-rP)向残渣态磷(Res-P)转变,使得底泥中磷的稳定性略微增强.固定到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层中的磷大多数(90.8%)以较为稳定和非常稳定的形态存在,且大部分磷以非生物可利用性磷形式存在,很难被重新释放出来.与方解石覆盖相比,铁改性方解石覆盖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的效率明显更高,且被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层所钝化的磷更为稳定.以上结果显示,铁改性方解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用于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10.
以商业化的锁磷材料—镧改性膨润土(Phoslock®)为对象,研究了Phoslock®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同时研究了材料对上覆水体以及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Phoslock®对磷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拟合,相关性达到0.96,模型计算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0.4mgP/g,且磷吸附符合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培养结果表明,当锁磷剂投加剂量为1553g/m2时,70d(好氧17d和厌氧53d)内,对上覆水中的磷酸盐去除率达到90%以上,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削减83.1%,但会引起上覆水体中总氮、氨氮以及硝氮的增加,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cm)底泥中有超过50%的Mobile-P和Al-P转化为稳定态的Ca-P和Res-P,且控磷效果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Phoslock®对底泥内源磷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长期效果需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