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7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1151篇
安全科学   312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421篇
综合类   2515篇
基础理论   280篇
污染及防治   207篇
评价与监测   282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张勇  龚敏  赵九旭  吴传文 《四川环境》2006,25(5):99-102
本文以某单位新建住宅楼内同一户型装修大致相同的四套住宅作为测试点,对其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在不同工况下约3个月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甲醛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可行的控制方法,提出甲醛是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并建议采用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和保持室内的通风等措施减少污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台风湍流积分尺度与脉动风速谱——基于实测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4个台风过程中的长时间序列风速、风方向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近地台风的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谱等脉动特性。介绍了湍流积分尺度的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基于实测台风数据,分析研究了台风过程中湍流积分尺度的变化以及不同计算方法的稳定性。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了纵向脉动风速谱,并与Von-Karman谱、Davenport谱、Simiu谱和Harris谱等经验谱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最适合描述台风纵向脉动风速谱的经验谱。还计算了横向脉动风速功率谱,并与基于各向同性湍流理论推导出的水平横向脉动风速谱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3.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受煤层瓦斯含量、工作面产量和采煤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笔者通过研究得出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与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条件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 ,但目前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建模来求解。因此 ,提出了一种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 ,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 ,从而预测不同开采条件下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实际应用表明 ,模型精度能满足要求。笔者还对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对步长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4.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a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pollutant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ful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pollutants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it comes to abatement techniques, since measures to reduce emissions of one nitrogen pollutant can often lead to an increase in another. This project represents a step toward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ssues by linking together new and existing nitrogen flux models into a larger framework. The modelling framework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some of the nitrogen flows between fields, farms and the atmosphere have been modelled for a UK study area for typical farm management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05.
大气环境法是随大气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通过分析美、日、中等国家近年来的大气环境立法状况,概括出目前大气环境立法的五大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认识的深入和对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搅拌桩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位移及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工程现象,首先分析了搅拌桩施工中固化剂的注入体积与膨胀压力、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5%~10%的注入浆液的体积可以对周围土体产生1.8~3.0倍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膨胀压力,成桩直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然后量测室内模型桩、现场搅拌桩的成桩直径,分析了注入浆液的体积与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深度不太大的水泥土搅拌桩,有约45%的注入体积会通过上浮隆起的土体损失掉;大约5%的注入体积通过劈裂裂缝渗入到周围土体中;大约50%的注入体积会转化为成桩直径,使桩体膨胀5%~10%,即实测桩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  相似文献   
107.
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然而,已有研究对于这些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也缺乏实证检验。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进一步地,本文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配置衡量环境分权度,以相对价格法衡量市场分割程度,基于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都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安排扭曲了激励,无法对碳排放形成真实有效的约束,而市场分割则恶化了碳排放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同时,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作用上存在互补效应,即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一对互补的策略行为,在环境分权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能力越强,而在市场分割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争取环境事务管理权的动力越强。因此,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适度集中环境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打通省际壁垒,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碳排放的区域配置,提高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上海市某商业地下停车库库内及排风管道的连续监测,获得了CO、NO、非甲烷总烃(NMHC)、PM10等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果表明:(1)地下停车库的休息日车流量明显大于工作日,且工作日小时车流与车位比为20%~50%、休息日小时车流与车位比为20%~80%。(2)总体上,地下停车库内CO、NO、NMHC浓度呈明显变化规律,营业时间现峰值,非营业时间现谷值;地下停车库内CO、NO、NMHC变化规律和车库排风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车库排风中污染物浓度水平均低于地下停车库内。(4)营业时间的CO、NO、NMHC小时浓度平均值明显增大,约为非营业时间的2.42~3.67倍。(5)单车次CO、NOX、NMHC排放量最大值分别为0.855、0.070、0.214g/(辆·次)。(6)营业时间,除地下停车库内CO外,NO、PM10的8h时间加权平均值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其中未规定NMHC)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地下停车库内CO出现33.3%的超标频率,最大占标率104%。  相似文献   
110.
Based on the 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 (1 km spatial resolution),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create a Chinese city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 data set using consolidated data sources as well as normalized and standardiz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Standard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city CO2 emissions, including scope 1 and scope 2. Citi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mostly in north, northeast, and eastern coastal areas. Cities with lower CO2 emissions a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Cit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clustered in the Jing-Jin-Ji Region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ch as Shanghai and Suzhou). The city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s larger in the north than the south. There are obvious aggregations of cities wi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n the north. Four cities among the top 10 per capita emissions (Erdos, Wuhai, Shizuishan, and Yinchuan) cluster in the main coal productio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al resources endowment on city industry and CO2 emissions. The majority (77%) of cities have annual CO2 emissions below 50 million tons. The mean annual emission, among all cities, is 37 million tons. Emissions from service-based cities, which include the smallest number of cities, are the highest. Industrial cities are the largest category and the emission distribution from these cities is close to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Emissions and degree of dispersion, in the other cities (excluding industrial cities and service-based cities), are in the lowest level.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in these cities are generally below 20 t/person (89%) with a mean value of 11 t/person.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ithin industrial cities is the largest among the three city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greater differences among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of other cities is the lowest, indicating smaller differences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among this city category.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city CO2 emission inventory data in China should be increased, especially for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Second, city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artitioning the national go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using a bottom-up approach based on specific CO2 emission levels and potential for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ach city. Third, comparative and benchmarking research on city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a Top Runner system of city CO2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