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8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2559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180篇
环保管理   323篇
综合类   3998篇
基础理论   804篇
污染及防治   757篇
评价与监测   284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汪鹏  王学海  刘忠生 《化工环保》2012,40(4):425-430
以蜂窝堇青石陶瓷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氧化铝涂层和活性组分,制备了蜂窝状Ce/Cr掺杂Cu基催化剂。运用BET,XRD,XPS,H2-TPR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乙烷催化燃烧活性进行了评价。表征结果显示,Ce/Cr掺杂提高了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氧的含量,提升了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的氧化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入口乙烷质量浓度2 000 mg/m3、反应空速20 000 h-1的条件下,Cu-Ce催化剂较Cu催化剂的T50和T90(乙烷转化率为50%和90%时的反应温度)分别降低了46 ℃和101 ℃,降幅高于Cu-Cr催化剂的38 ℃和78 ℃;较高反应空速(30 000 h-1)对催化反应不利,乙烷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不明显;550 ℃下Cu-Ce催化剂对乙烷的转化率100 h内保持在9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态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较大变化。颗粒态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速度较快,比土壤总有机碳更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固定过程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处理的14年28茬的紫色土长期试验土壤,分析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及不同深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水稻(Oryza sativa)油菜(Brassica)轮作的利用方式下,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利用方式下,而稻油水旱轮作平作利用方式下最低。整个耕层0~3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8.92~29.98g·kg-1之间,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变幅为0.54~3.43g·kg-1之间,且存在随深度递增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都可用作评价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与固碳能力的有效指标,但颗粒有机碳对于管理措施的响应更为敏感。从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关系来看,不同管理下有机碳的增加与土壤物理保护能力的提高有关。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有利于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相似文献   
993.
VOCs作为臭氧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其来源解析对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但多数VOCs具有反应性,不能完全满足受体模式对污染源排放化学物质组成稳定的假设要求,导致受体模式解析结果不能精准反映实际源贡献.为解决因不同VOCs反应活性不同而导致的组分相对变化与模型假设不符的问题,引入VOCs老化程度来表征...  相似文献   
994.
洪水对山区乡村房屋冲击作用的试验研究成果,可为山区乡村房屋的抗洪设计和抗洪能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研究到溃口不同距离处的乡村房屋所受的洪水冲击作用。采用3种开洞率模型进行试验,研究洪水在不同距离、不同开洞率的情况下对房屋结构的冲击荷载分布、冲击力大小以及冲击弯矩的影响,得出了荷载分布规律和冲击力、冲击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迎水面冲击荷载沿水平方向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沿竖直方向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冲击力随着房屋到溃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开洞率对其影响不明显;冲击弯矩、冲击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开洞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和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和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和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和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和BC分别占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25.6% ̄73.8%和4.64% ̄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和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土壤质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土壤退化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施用土壤调理剂有利于减缓土壤退化的速度。该研究配制土壤调理剂,即蚯蚓粪:草菇渣:蛭石=6:3:1、钼酸钠50 g·kg-1、硼酸13.3 g·kg-1,并设5个不同的处理CK、QY-T1、QY-T2、QY-T3、QY-T4,研究该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的影响作用,分析其对茄子硼、钼和生长状况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该调理剂能提高土壤温度,5 cm、09:00的土壤温度QY-T4较高,但10 cm、14:00的土壤温度QY-T3最高;土壤容重随着施用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至1.50 g·cm-3以下,土壤pH值从CK的4.93提高到QY-T4的5.57、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高29.9%、36.1%、47.6%和52.2%,有机质分别比CK高10.8%、11.7%、12.5%和7.0%,QY-T2、QY-T3、QY-T4土壤有效硼达到0.35、0.36、0.42mg·kg-1,QY-T1、QY-T2的有效钼分别为0.107、0.140mg·kg-1,随着调理剂的增多而增多,但QY-T3、QY-T4分别为0.101、0.092 mg·kg-1反而随着调理剂的增多而下降,茄子硼、钼含量都随着调理剂的增加而增大,且显著高于对照(P<0.01);总产量比CK分别提高了29%、36%、190%和66%,总个数分别增加了25%、28%、155%和66%,59 d株高和叶片面积分别比CK增高了23%、1.4%、23%、16%和6.8%、11%、9.3%、7.4%,而叶片数量,所有的处理差异不显著,因此推荐该土壤调理剂用量与QY-T3相同,为1.5×104kg·hm-2。该研究可为土壤调理剂修复土壤退化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 Real ML-GFW with high salinity and high organics was degraded by O3/H2O2 process. • Successful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s was attained using RSM based on CCD. •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in advance ensured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The satisfactory removal efficiency of TOC was achieved in spite of high salinity. • The initial pH pl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of ML-GFW.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use of the O3/H2O2 process in the pretreatment of the mother liquor of gas field wastewater (ML-GFW), obtained from the multi-effect distillation treatment of the gas field wastewater. The range of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was obtained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based on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as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A regression model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removal efficiency as the response value was established (R2 = 0.9865). The three key factors we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significance as: pH>H2O2 dosage>ozone flow rate. 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the best operation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at a pH of 10.9, an ozone flow rate of 0.8 L/min, and H2O2 dosage of 6.2 mL. The dosing ratio of ozone was calculated to be 9.84 mg O3/mg TOC.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predicted was 75.9%, while the measured value was 72.3%. The relative deviation was found to be in an acceptable range. The ozone utilization and free radical quench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H2O2 promo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ozone to produce hydroxyl radicals (·OH). This also improved the ozon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organic matters in ML-GFW were degraded, while some residuals needed further treatment.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data and the necessary technical support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ML-GFW.  相似文献   
998.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工业VOCs排放特征及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雾、霾和臭氧前驱物日益受到关注,经济快速发展区VOCs污染情况尤为复杂.本文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2种典型工业行业及垃圾、废水处理厂与综合工业园区、居民区的VOCs排放特征与分布趋势进行系统分析.解析出制药、橡胶和油漆喷涂为12种典型工业行业中VOCs平均排放浓度最高的3个行业,得到平均浓度分别为541、499和450 mg·m-3,应给予高度关注.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平均排放浓度最高是制药行业,分别为112 mg·m-3和1.00×103 mg·m-3;而珠三角地区油漆喷涂行业排放最高,平均浓度为1.04×103 mg·m-3.进一步对12种典型工业行业VOCs种类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毒性大的芳香烃与卤代烃分别在油漆喷涂与制药行业中排放占比最高,达到55.99%和26.57%.三大经济区中长三角地区居民区与综合工业园区附近VOCs浓度最低,京津冀地区浓度最高,与各地区工业排放分布情况一致.分析2002~2018年的数据发现居民区VOCs浓度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2016年后显著降低,反映出我国VOCs防治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技术对现阶段VOCs控制起到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99.
韩玉麟  魏红  郝淼  耿琳  张洁莹 《环境化学》2021,40(3):717-728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方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研究了夏季渭河西安段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来源,及其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域共检出2种类别5个不同的DOM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C3、C5和1个类蛋白类荧光组分C4,5个组分具有同源性.对比分析光谱斜率S、SUVA254、α355和DOC浓度,上游(S1—S5)和下游(S13—S17)各组分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接近但来源有所差异,中游(S6—S12、S18—S19)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最低;研究区域DOM和CDOM浓度值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三维光谱参数和主成分分析进行DOM源解析,内源贡献率为72.36%,外源贡献率为12.4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81%;污废水排放是组分C1、C4的主要来源,C2、C3、C5则来源于城市景观水体和湿地公园中微生物和浮游动植物的活动产生,TN与外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TP与内源相关性较高.水质指标DO、DOC、COD、TN、TP与DOM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荧光组分组成和特征反映渭河夏季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镉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Cd)是最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对植物和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Cd抗性水平,可以为有机肥改良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了探讨施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于微生物Cd抗性水平的影响,在中国江苏常州、江西上高和福建福州水稻种植区采集了施有机肥(猪粪)和无机肥的土壤样品及猪粪样品,利用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5.0)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Cd抗性功能基因的响应及影响Cd抗性功能微生物群落互作的因素.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08±0.70)mg·kg-1]显著低于施无机肥土壤[(3.75±1.22)mg·kg-1](P<0.05).土壤及猪粪样品中共检测到639个Cd抗性功能基因,施有机肥土壤中微生物Cd抗性基因丰度高于施无机肥土壤;有效态Cd含量、含水率、pH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Cd抗性微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对Cd抗性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施无机肥条件下,pH、含水率和有效态Cd含量是影响功能微生物潜在互作关系的主要因素;施有机肥条件下,主要影响因素是全钾和含水率.相比较无机肥,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Cd抗性水平及耐Cd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中的正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