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1280篇
安全科学   127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2110篇
基础理论   32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4篇
评价与监测   206篇
社会与环境   10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functional groups present in humic acid(s) (HA) during complex formation, water soluble complexes between HA isolated from soil and metals (Pb, Ca, As, Ni, Cr, Co, Cu, Cd, Fe, Mn, Mg and Zn) were prepared and subjected to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the IR data reveale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 OH group of humic acid in complex formation with all metals except copper and arsenic, whereas the - COOH group of HA was found to be the preferred site of binding for all the metals. the significance of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detox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2.
新能源公交车是未来城市公交行业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发展方向.新能源公交车在行驶阶段具有良好的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而汽车制造、能源生产等相关生命周期阶段的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常被忽视,且目前新能源公交车的乘客运载功能相对较弱,可能对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北京市公交车的运营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选择客运周转量作为功能单位,核算了天然气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等新能源公交车相对于柴油公交车的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发展新能源公交车对促进北京市公交行业及城市节能低碳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基于运营里程的核算结果,本研究新能源公交车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均较低,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公交车的实际载客量相对较低;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在空调开启时的节能潜力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均远低于天然气公交车;通过发展情景分析,建议北京市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天然气公交车,适当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和混合动力公交车,以减少北京市公交车的总体能耗,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83.
根据1957—2012年全国60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作物潜在蒸散量,对全国及水资源一级分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基于Arc GIS及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潜在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6 a来,全国年潜在蒸散量在616~2 128 mm之间,河西走廊、南部岭南地区、海南岛以及华南沿海作物潜在蒸散量较大,而在黑龙江一带、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东部,潜在蒸发量较小。各分区年均潜在蒸发量均呈现减少趋势,西北诸河区倾向率最大,为-12.22 mm/10 a;影响潜在蒸散量的因子中,第1主成分为热力学因子,第2主成分为水分因子和辐射因子,第3主成分为地理因子和空气动力学因子,第4主成分为高程因子。  相似文献   
184.
Ozone (O3) is an important atmospheric oxidant. Black carbon (BC) particles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undergo an aging process via O3 oxidation. O3-aged BC particles may change their uptake ability toward trace reducing gases such as SO2 in the atmosphere, lea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process between O3-aged BC and SO2 was explored via in-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RIFTS). Combined with ion chromatography (IC), DRIFTS was used to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ulfate produ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3-aged BC had stronger SO2 oxidation ability than fresh BC, and the reactive species/sites generated on the surface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xidation of SO2. Relative humidity or 254 nm UV (ultraviolet) light illumination enhanced the oxidation uptake of SO2 on O3-aged BC. The oxidation potentials of the BC particles were detected via dithiothreitol (DTT) assay. The DTT activity over BC was de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SO2 reduction,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oxidative active sites.  相似文献   
185.
针对某污水厂出水不达标的情况,本研究采用臭氧(O3)和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当采用两级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时,出水COD在31~46 mg/L,色度在13~29倍,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在最佳运行条件下,臭氧氧化使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 000的有机物含量减少10%,小于1 000的有机物含量增加14%.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使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有机物含量降低了24%.  相似文献   
186.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87.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  相似文献   
188.
利用2018年3月—2021年2月环境和气象数据对皖南地区铜陵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和潜在贡献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铜陵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污染物浓度最高,PM2.5和PM10平均为(60.3±31.0)μg·m-3和(89.2±42.2)μg·m-3.计算发现PM2.5/PM10超过0.5,铜陵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与细颗粒物关系密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铜陵市大气颗粒物的输送路径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以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气流为主,占比83.73%;夏季以东南和南部方向气流为主,占比82.90%;秋季以东北气流为主,占比51.00%;冬季则是以北方和西北气流为主,占比69.81%.其中,冬季气流轨迹所对应的PM2.5和PM10的浓度最高,平均为59.7和92.0μg·m-3;夏季最低,平均为23.8和43.8μg·m-3.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  相似文献   
189.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相似文献   
190.
利用湖北省超级站2019年10~11月的臭氧、NOx(=NO+NO2)和102种VOCs物质的小时数据分析了军运会期间臭氧污染变化;基于DSMACC箱型模式模拟不同VOCs和NOx浓度下臭氧的光化学生成敏感性;采用PMF模型对前体物VOCs进行源解析,并估算不同源类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显示,军运会保障前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最大MDA8:219.51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保障期臭氧MDA8浓度(135.11μg/m3)明显下降,保障后浓度回升(140.98μg/m3).军运会保障前中期臭氧浓度的差异受气象条件影响更明显,而保障后臭氧浓度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前体物浓度的大幅增加.根据DSMACC模拟的EKMA曲线,武汉市军运会期间臭氧的光化学生成主要受VOCs浓度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对VOCs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保障前VOCs对臭氧生成贡献较大的源类是燃烧源、石油化工和机动车,分别占23.0%、22.8%和22.5%;保障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38.4%)和燃烧源(25.5%);保障后则主要是石油化工(32.6%)和燃料挥发(25.7%).三个阶段对比发现,军运会的保障方案对石油化工源减排效果明显,但对机动车和燃烧源排放的限制效果并不显著.武汉市应该更注重对燃烧、燃料挥发和机动车排放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