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81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为探究高磷背景水库沉积物中有机磷(OP)的空间分布及OP释放动力学特征, 本文采用Ivannoff法对西北口水库沉积物中的OP进行分级提取, 通过沉积物OP释放动力学模拟实验, 探讨了表层沉积物OP的释放特征, 以及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其响应.结果表明, 西北口水库沉积物OP含量为210.3~455.2mg/kg, 平均含量为322.9mg/kg, 占总磷(TP)的18.3%.OP含量空间分布呈现库中(363.2mg/kg)>库首(339.3mg/kg)>库尾(266.1mg/kg)的变化规律, 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西北口水库不同形态OP的含量表现为: 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 其中NOP含量占OP的65.3%, 是西北口水库沉积物OP的主要存在形式.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是描述西北口水库库首、库中和库尾沉积物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最优方程(R2=0.98~0.99, P < 0.01), 在0~1h表征为快速释放过程, 所释放的OP含量占最大释放量(Qmax)的55.68%~79.55%, 随后进入慢速释放过程, 逐渐达到Qmax, Qmax在1.4~3.1mg/kg之间.该水库沉积物中LOP和MLOP是主要向上覆水体释放的磷形态.  相似文献   
142.
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采用人工配水模拟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利用改进的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COD、NH4 -N、TP进水浓度分别在132.4~392.6mg·L-1、21.58~50.26mg·L-1、3.60~13.17mg·L-1范围内变化时,COD、NH4 -N、TP的去除负荷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最高去除负荷分别为226.38 kg·d-1·hm-2、44.40 kg·d-1·hm-2、10.44 kg·d-1·hm-2,相应的去除率为89.45%、88.93%、90.25%,且系统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43.
新都污水处理厂所采取的改良型DE氧化沟经工程实践证明效果较好,针对该处理工艺流程和DE氧化沟自身的改进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为强化脱氮除磷进行改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4.
城市污泥中铜锌的化学形态及其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城市污泥中铜和锌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污泥中铜和锌都以稳定性较好的硫化物及有机结合物、残渣态形式存在,生物毒性较小,通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安全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乙酸和双氧水去除污泥中铜和锌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的环境中,利用添加H_2O_2的浓度为2mol/L的乙酸溶液,反应时间为4h,就可以将污泥中超过95%以上的铜和锌淋滤去除。  相似文献   
145.
为了探讨生物膜对汞的蓄积因素,研究了不同深度、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季节等条件对黄浦江生物膜中汞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膜中有机质含量较高(7.5%~14.5%);生长时间,水深,季节都是影响生物膜中汞元素蓄积的重要因素;光照越强,温度越高,生长时间越长,生物膜中汞元素含量越高;生物膜中残渣态(41.98%)和有机质结合态(27.89%)的汞含量比较高,碳酸盐结合态(10.17%)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33%)的汞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6.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7.
土壤中钒的化学结合形态与转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和控制土壤条件,改善土壤供钒特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综合参考国内外对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形态划分的方法,初步区分出土壤中的钒以5种主要的化学结合形态存在。其含量多少依次为残留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易还原锰结合态>可溶态。通常,残留态钒占土壤全钒含量的90%以上,而可溶态钒的含量常低于1μg/g。一般而言,在较高的温度,较强的还原条件以及酸性土壤条件下,土壤中其它化学结合态钒更多地向可溶态钒转化;除有机质结合态钒外,其它形态钒的含量都与土壤全铁含量间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外源钒在酸性红壤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慢,在石灰性的栗钙土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快。酸性土壤对钒的缓冲能力强,缓冲容量大,不容易产生钒污染。  相似文献   
148.
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滤的工艺参数优选和反应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筛选污泥生物沥滤中硫杆菌混合菌液的最佳接种量,并对生物沥滤的重金属形态变化和酸化过程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2%接种量时,污泥中Cu Cu2 ,Pb2 和Zn2 可在4~6d达到与高接种量相同的沥出效率,沥出率分别为96 5%,41 4%和82 9%.Cu Cu2 从污泥中的沥出主要是通过直接机制由硫化物转变为交换态,Pb2 的沥出主要是由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的共同作用将碳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转变为交换态,而大部分Zn2 通过间接机制由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沥出.污泥在硫杆菌的产酸作用下,pH值呈下降趋势,最终稳定在1 6左右.另外分析了沥滤液中NH 3 N变4 N、NO-化以说明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细胞的水解情况.  相似文献   
149.
海水养殖场底泥中转化硫和磷化合物的微生物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某近海养虾场底泥环境中硫和磷2种元素的微生物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菌代谢有机硫和无机硫产H2S是养殖过程中造成H2S污染的主要因素,利用半胱氨酸和硫代硫酸钠产生硫化氢的细菌数量分别为 1.6×106和4.35×103 个·g-1底泥;进一步研究发现,芽孢杆菌属、盐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等细菌是产H2S的优势菌群,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较少,仅为25个·g-1,其产H2S的作用不明显.研究还发现,转化有机磷和无机磷酸盐的优势菌群属于好氧细菌,其中分解卵磷脂的细菌和产磷酸酯酶细菌的数量分别为2.17×105和 1.21×106个·g-1,转化磷酸钙的细菌数量为6.96×103个·g-1.本文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养殖环境中硫、磷化合物的转化,提出细菌好氧代谢产H2S是养殖环境潜在的污染因素,给出了一些改善和修复养殖环境生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0.
介绍了 3池交替运行活性污泥法进行生物除磷脱氮的运行模式 ,从理论上探讨了溶解氧、污泥龄等运行参数的确定与控制及碳源、硝酸盐对工艺生物除磷脱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