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81篇
综合类   356篇
基础理论   162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1.
Mixtures of poly-β-(hydroxybutyrate-co-valerate) PHB-V with virgin and post-consume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were prepared by melt mixing in proportions of 100/0, 90/10, 80/20, 70/30 and 0/100 (wt/wt%). The mixtures were analys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DMTA), melting flow index (MFI), tensile test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biodegradation in simulated soil. The DMTA and DSC curves of post-consumer LDPE suggested that this polymer was a mixture of LDPE and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LDPE). Virgin and post-consumer LDPE had lower MFI than PHB-V, but the blends showed higher index as the content of LDPE increased. The addition of LDPE reduced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Young’s modulus of the mixtures compared with PHB-V. SEM indicated poor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PHB-V and LDPE. PHB-V degraded slow and gradually, while both LDPE showed virtually no degrad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studie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blends depended on their composition and of the type of LDPE. LDPE improve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mixtures.  相似文献   
82.
Rapid response vertical profiling instrumentation was used to document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patterns in a small urban lake, Onondaga Lak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drivers. Paired profiles of temperature, specific conductance (SC), turbidity (Tn), fluorometric chlorophyll a (Chlf), and nitrate nitrogen (NO3?) were collected at >30 fixed locations (a “gridding”) weekly, over the spring to fall interval of several years. These gridding data are analyzed (1) to characterize phytoplankton (Chlf) patchiness in the lake's upper waters, (2) to establish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a single long‐term site for monitoring lake‐wide conditions, and (3) to resolve spatial patterns of multiple tracers imparted by buoyancy effects of inflows. Multiple buoyancy signatures were resolved, including overflows from less dense inflows, and interflows to metalimnetic depths and underflows to the bottom from the plunging of more dense inputs. Three different metrics had utility as tracers in depicting the buoyancy signatures as follows: (1) SC, for salinity‐enriched tributaries and the more dilute river that receives the lake's outflow, (2) Tn, for the tributaries during runoff events, and (3) NO3?, for the effluent of a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facility and from the addition of NO3? solution to control methyl mercury. The plunging inflow phenomenon, which frequently prevailed, has important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3.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9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92~4.83kg/m2之间,有机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03kg/m2,高于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2.97kg/m2;通过壤质类型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7×109 kg,通过土壤利用方式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3×109 kg,二者基本吻合;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中氮含量与有机碳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24 9;另外,有机碳富集程度与秸秆返田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区域生态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对东滩植被带光量子通量密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带与海三棱藨草带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为1 570和1 556μmol/(m2·s)。光照对两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植物行为的影响只取决于其对光照的利用能力和效率;在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混生带,到达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效应达63%,表明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具有强的遮荫作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在混生带,海三棱藨草生长速率降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减少,植株高度增加。因此,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作用,抑制了海三棱藨草在中潮滩的更新过程,因而也是造成海三棱藨草生境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5.
为研究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基于社会风险基准的规划管控影响,采用我国标准规定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TNT当量炸药简化方法,针对最大TNT当量炸药、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人口密度分布控制参数等不同工况条件,对比分析国土开发强度的允许人口密度受社会风险约束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指数分布控制参数Nk与Nb的允许取值随最大TNT当量炸药和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降低而提高;确定工况下,允许总人口规模受最大TNT当量炸药影响很小;在最大TNT当量炸药大于100 t或事故发生总累计频率小于1×10-8次/a时可按最大事故场景进行规划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随机不确定性对航炮发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提高其射击密集度。方法建立某航炮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ADAMS软件进行发射动力学仿真分析。考虑航炮射击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采用非概率凸集模型进行量化,揭示缓冲器弹簧刚度、平衡机弹簧刚度、炮膛合力等参数不确定性对航炮射击密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炮口振动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振动幅值增大,在区间范围内波动的现象。结论航炮射击时的炮口振动严重影响了射击密集度,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因素,所得结果对于提高航炮系统射击密集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Al/BN封严涂层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历程。方法 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等测试方法,对Al/BN封严涂层在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形貌、显微结构、相组成及耐腐蚀等性能进行研究,分析Al/BN封严涂层在盐雾试验中的电化学腐蚀过程。结果 在96 h盐雾试验中,Al/BN封严涂层的腐蚀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孔蚀形成期和孔蚀发展期。在前72 h的盐雾腐蚀时间里,Al/BN封严涂层的腐蚀产物对于孔洞的堵塞越来越严重,自腐蚀电流密度也处于下降状态,表明Al/BN封严涂层的腐蚀产物有效地阻止了腐蚀速度的加剧。在第2阶段,阻抗值有所下降,是因为腐蚀产物龟裂或孔洞内局部酸化造成。结论 Al/BN涂层的腐蚀产物对Al/BN封严涂层的自腐蚀速率有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土壤有机碳作为最大陆地碳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全球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结合环境因子,使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预测了黄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0~20 cm和0~100 cm的SOCD范围分别为0~14.82 kg ·m-2和0~32.39kg ·m-2,均值分别为3.48 kg ·m-2和8.07kg ·m-2,储量则分别为2.76 Pg和6.48 Pg;②各生态系统类型中,0~2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水体与湿地>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0~10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体与湿地>森林>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SOCR从大到小皆为:草地>农田>森林>荒漠>水体与湿地>聚落>其他;③黄河流域SOCD的分布主要受常数项、剖面曲率、NDVI和降水的影响,曲率和粉砂对深层的SOCD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降水、NDVI和常数项(除森林外)是影响各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曲率和粉砂则仅对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得出了黄河流域SOCD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碳平衡、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治理恢复与巩固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①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②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0.
李玲 《环境技术》2014,(1):13-15
本文阐述了电磁辐射的相关理论、电磁辐射环境的评价标准以及基站的工作原理,对电磁环境进行了理论预测,对不同的天线增益下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在天线增益15dBi、17dBi和18dBi三种情况下与天线不同直线距离的预测点的功率密度预测值,并对功率密度预测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