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515篇
基础理论   13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December 2013, data from 74 separate surveys are used to construct quarterly measures of public concern ov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Five factors should account for changes in levels of concer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ublic access to accur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edia coverage, elite cues, and movement/countermovement advocac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elite cues, movement advocacy efforts, weather, and structural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level of public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While media coverage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t is itself largely a function of elite cues and economic factors. Promulgation to the public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has no effect. Information-based science advocacy has had only a minor effect on public concern, whil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by elites and advocacy groups is critical in influencing climate change concern.  相似文献   
42.
Stomatal O3 fluxes to a mixed beech/spruce stand (Fagus sylvatica/Picea abies) in Central Europe were determined using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 sap flow technique yielded the tree-level transpiration, whereas the eddy covariance method provided the stand-level evapotranspiration. Both data were then converted into stomatal ozone fluxes, exemplifying this novel concept for July 2007. Sap flow-based stomatal O3 flux was 33% of the total O3 flux, whereas derivation from evapotranspiration rat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enman-Monteith algorithm amounted to 47%. In addition to this proportional difference, the sap flow-based assessment yielded lower levels of stomatal O3 flux and reflected stomatal regulation rather than O3 exposure, paralleling the daily courses of canopy conductance for water vapor and eddy covariance-based total stand-level O3 flux. The demonstrated combination of sap flow and eddy covariance approaches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O3 risk assessment in forests from O3 exposure towards flux-based concepts.  相似文献   
43.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连续厌氧消化抑硫试验和消化污泥Fe(Ⅲ)投加抑硫试验,探讨不同Fe/S(摩尔比)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溶解态硫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Fe(Ⅲ)与pH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采用原位抑硫技术,在Fe/S(摩尔比)为7.75时沼气中H_2S含量可由170.4×10~(-6)降至14.09×10~(-6),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当pH为7.00~7.50、Fe/S为1~11时,pH为原位抑硫主要显著影响因子,提高消化池pH有利于降低Fe(Ⅲ)投加量;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沼气满足H_2S利用标准时,所需最低Fe/S为7.0;当消化池pH低于7.30时,将无法通过调节Fe/S实现H_2S浓度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4.
近海沉积物对粪固醇的等温吸附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晓蕾  薛文平  徐恒振  马新东 《环境科学》2012,33(10):3547-3553
采用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粪固醇为吸附质,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近海沉积物对12种粪固醇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12种粪固醇在24 h吸附达到平衡后,5种粪固醇的指纹值变化趋于稳定;用Henry、Freundlich、Langumir、Dubinin-Radushkevich(D-R模型)、Temkin这5种等温吸附模型来拟合,其中Langumir模型不适合拟合沉积物对粪固醇的吸附数据,其他4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D-R模型拟合效果表明,12种粪固醇的吸附平均自由能在7 071.1~9 128.7 J.mol-1之间,12种粪固醇的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的作用.Temkin模型拟合效果表明,加氢胆固酮(Kf=8.89×106)的Kf值最大,说明沉积物吸附加氢胆固酮之间的作用最大,加氢胆固酮更容易被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焓ΔH0<0,熵变ΔS0<0,ΔG0<0呈现出放热反应,自发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45.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的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欣  张进忠  邱昕凯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3,34(11):4304-4310
研究了零价铁(zero-valent iron,ZVI)去除废水中Hg2+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ZVI与Hg2+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ZVI对废水中Hg2+的最佳去除条件:Hg2+的初始浓度为0.10 mg·L-1、pH为5、ZVI用量为0.050 g、温度为25℃,获得Hg2+的去除率为94.5%.ZVI对废水中Hg2+有一个快速的去除过程,可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速率常数为0.010 min-1.ZVI去除废水中Hg2+的机制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吸附和共沉淀作用,ZVI表面钝化是降低Hg2+去除率的主要原因,其钝化成分主要是FeOOH和Fe2O3-Fe3O4.胡敏酸可与ZVI还原产生的Fe2+、Fe3+结合形成Fe-HA复合物,增加可溶性铁的比例,缓解ZVI的钝化,对细铁氧化物和铁氢氧化物胶体具有稳定作用,增强对废水中Hg2+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47.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并探寻一级动力学常数的空间变化情况,采用"厌氧调节池+二级串联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运行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13%,71.54%,57.26%和60.01%。通过湿地原位检测显示以上各类污染物在生物床内都有较明显的沿程下降趋势,在床体的前半部分污染物的降解较快,后半部分相对缓慢。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去除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一级生物床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Kv均值分别为3.048、2.469、1.625和1.695;二级生物床中Kv均值分别为2.542、1.946、1.383和1.453。生物床Kv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说明生物床前端对各类污染物的降解速率比后端快。生物床间的跌水池的复氧,增加了二级生物床前端的Kv,提高了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48.
参照《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用分光光度计对3种光程长度比色皿分别进行比色,探讨不同光程长度比色皿间关系。  相似文献   
49.
选用榛子壳作为反应器的填料,利用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对填料进行挂膜,由低到高通入甲醛气体进行驯化。在系统稳定后进行了生物过滤塔净化甲醛气体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生物过滤塔降解甲醛气体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入口气体浓度在低于25mg/m3时,甲醛废气的净化效率可保持在97%以上,超过此浓度值时,效率明显下降。随着进口气体流量的增加,净化率逐渐下降,由入口流量为0.2m3/h时的97.25%下降到入口流量为0.8m弧时的57.2%。根据现有动力学模型及本实验得出数据所建立的生物过滤塔净化甲醛气体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系统处理甲醛废气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0.
通过采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氯化铁(FeCl3)及聚合硫酸铁(PFS)对含镉废水的处理研究表明,三种混凝剂对含镉水体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同等条件下,三种混凝剂对含镉水体去除率分别为98.22%、92.19%和93.63%。研究了PAFC对含镉水体的混凝沉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碱性条件有利于镉离子的沉淀,当pH为9~11时,去除率可达98.00%左右;对于初始浓度为4.000 0 mg.L-1的含镉废水,经处理后,水体浓度可降至0.184 0 mg.L-1,对于初始浓度为0.400 0 mg.L-1的含镉废水,经处理后水体浓度降至0.007 2 mg.L-1;废水中投加一定量的石灰乳对PAFC除镉起一定的作用,投加量达30.00 mg.L-1时,其去除率达99.91%;通过对PAFC除镉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