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509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拦河筑坝对河流中汞的输运产生重要影响,但有关高海拔落差河流中汞的来源及输运特征的认识较为匮乏.以澜沧江为研究对象,监测了筑坝河段水体中汞浓度的年时空变化过程(2017—2018),量化了梯级水库对汞沿程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水体中汞浓度总体与径流的季节分配呈同步变化趋势,但在上下游因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而呈现相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因水库的拦截,溶解态汞与总汞的比值沿程呈上升趋势,加之水库泄水量的沿程增加,共同导致了河流汞通量自上游至下游呈非连续累积的趋势,从144 kg·a-1增加至788 kg·a-1.相应地,梯级水库对汞的拦截率自上游至下游由88%逐渐降低至65%.该项研究丰富了对梯级水库中汞的补给和输运的认识.  相似文献   
82.
Naturally complete mixing promotes the spontaneous re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 representing an ideal state for maintaining good water quality, and conducive to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ater lifting aerators(WLAs) can extend the periods of complete mixing and increase the initial mixing temperatur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induced continuously mixing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removal performance, the variations of DOM concentrations, optical cha...  相似文献   
83.
As the biggest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scheme in the world,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NWD) wa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water crisis in North China.The main channel of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NWD is of great concern in terms of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In this study,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derived from the planktonic algae causes the rising levels of CODMn along the middle route by monitoring data on water quality(2015-20...  相似文献   
84.
为探究高原型水库上游流域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并计算水库的水环境容量,以云南高原柴石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水库上游流域污染来源,运用水文和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计算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富营养化模型核算了不同水质目标情景下水库TN和TP的最大容量.结果表明:(1)柴石滩水库及其以上流域主要特征污染物为TN和TP;(2)水库上游流域的COD和TP主要来源于农村面源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9.40%和50.11%; NH+4-N和TN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染,贡献率分别为45.76%和33.77%;农村面源污染贡献中,陆良县COD和TP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4.82%和36.82%;城镇生活污染贡献中,麒麟区COD、 NH+4-N、 TN和TP贡献率最大,均高达65%.(3)COD、 NH+4-N、 TN和TP污染负荷入河量分别为28 050.90、2 465.16、4 680.54和870.93 t·a-1,TN和TP污染负荷入库量分...  相似文献   
85.
Sedimentation is emerging as a key issue in sustainable reservoir management. One approach to controlling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s to trap sediment in hydraulic structures upstream of the reservoir. In the 1,163‐km2 catchment of the Dahan River (Taiwan) over 120 “sabo” dams were built to reduce sediment yield to Shihmen Reservoir. Built in 1963 for water supply, Shihmen has lost over 40% of its 290‐Mm3 storage capacity to sedimentation. Most of these upstream structures were small, but three had capacities >9 Mm3. Field measurements and historical data from the Water Resources Agency show most smaller dams had filled with sediment by 1976. The three largest were full or nearly so by 2007, when one (Barlin Dam) failed, releasing a pulse of 7.5 Mm3, most of its 10.4 Mm3 stored sediment downstream. The Central Range of Taiwan is rapidly eroding (denudation rates 3‐6 mm/yr), so geologically high loads make sediment problems manifest sooner. Even in other environments, however, eventually small dams built upstream of large reservoirs are likely to fill themselves, creating multiple small sediment‐filled reservoirs, some located in sites inaccessible to mechanical removal. Our analysis suggests sabo dams do not offer a long‐term basis for controlling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such a high‐sediment yiel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solutions must somehow pass sediment downstream, as would be accomplished by a sediment bypass around Shihmen Reservoir, as now being studied.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长江干支流各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多年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中值粒径等水沙基本特征值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过去的近50年时间内,长江干支流的年径流量中心趋势不存在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化,而输沙量、含沙量、中值粒径值均有明显的下降态势。以水库建设和水土保持为主的人类活动是长江干支流泥沙输移量减少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江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水库建设的影响,之后随着“长治”工程的展开则兼具了水库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影响,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对长江保水减沙的长期效益将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7.
总氮超标是大部分水源水库具有的共性水质问题.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上游来水氮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底泥內源氮释放对上覆水体水质影响巨大.因此,在泥水界面处对污染底泥进行合理修复以有效抑制底泥氮释放是解决总氮超标问题、控制水源水质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修复方法,即覆盖填料、投加功能微生物和投加铁粉在界面处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填料覆盖技术具有更明显的脱氮效果,对氨氮的平均抑制率为83%,最高时可达92%,对总氮的平均抑制率达73%,且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88.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9.
深水型水库热分层诱导水质及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水体真菌种群在调控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热分层诱导深水型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特征,采集金盆水库主库区0.5、10、25、40、60和70 m水深水样,分析水质参数、并运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诊断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异质性.结果表明,金盆水库表层水温最高为22.33℃,底层最低为7.21℃(P0.05).水体溶解氧(DO)随水深增加显著降低(P0.05),电导率、总磷(TP)和铁含量随着水深增加显著升高(P0.05),垂向形成稳定的变温层、斜温层和等温层结构.水体真菌种群高通量DNA测序共发现1 247个OTUs,隶属4门14纲39属,主要包括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等温层水体真菌种群Shannon指数和Chao 1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3.45和360,显著高于斜温层水体(P0.05).红酵母属(Rhodotorula,27.23%)、链格孢属(Alternaria,24.28%)、分子孢子菌属(Cladosporium,22.98%)、链格孢属(Alternaria,32.00%)、亚隔孢壳属(Didymella,17.47%)和分子孢子菌属(Cladosporium,28.17%)分别是0.5、10、25、40、60、70 m的优势菌属,不同水深均存在大量未知真菌(Unclassified).热图(heat map)结果表明,热分层期间金盆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不同水层具有不同的真菌种群结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水温、DO、TP、电导率是调控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异质性的主要水质因子.该研究结果为水源水库热分层期间水质与真菌群落的偶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强化透水沥青路面对路面径流中氮、磷的控制效果,采用铁盐联合碱热技术制备了涂层负载改性麦饭石蓄水层集料,并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改性后麦饭石集料的表面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TP的吸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将改性麦饭石作为蓄水层集料应用于透水沥青路面中,通过模拟降雨和周期蓄水试验探究其净化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天然麦饭石,铁盐联合碱改性麦饭石的表面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大饱和吸附容量明显提高,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容量分别从1.32 mg·g~(-1)和1.48 mg·g~(-1)提升到12.82 mg·g~(-1)和6.38 mg·g~(-1);降雨全过程中改性蓄水层路面对NH~+_4-N的整体去除效率可提高20%左右,对TP的净化效率至少可提高15%,蓄水阶段较模拟降雨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改性后麦饭石蓄水层24 h后的出水水质均可达III类水标准,强化蓄水层和提高蓄水时间是提高路面径流净化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本实验中铁盐联合碱热技术制备的改性麦饭石可推荐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处理设施透水沥青路面中削减氨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