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191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两阶段曝气生物滤池的硝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少、投资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等优点。现已被应用于许多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深度处理以及污水的回用。实验以陶粒为填料,自行设计了升流式两阶段BAFs(UBAFs)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反应器运行条件对COD与氨氮去除影响,并探讨了UBAFs反应器内氮流失及同步硝化反硝化情况。结果表明,UBAFs对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在进水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为200~363 mg/L和16.8~31.3 mg/L条件下,UBAFs处理出水水质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能够满足回用要求。通过采用氮平衡分析方法和借助电子扫描电镜技术,初步认为UBAFs反应器脱氮方式是由于在UBAFs第一阶段局部厌氧环境中以传统方式进行硝化反硝化脱氮,第二阶段是在好氧条件下,异养好氧硝化菌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  相似文献   
92.
吴丹  朱琳  王俭  刘强  唐音  桂居铎 《环境工程学报》2013,7(3):1065-1071
采用生物过滤法,以鸡粪堆肥和PE混合物为填料,在高气速条件下间歇式处理高负荷H2S废气。空床停留时间为20、15、10、6.7和5 s时,入口浓度3 000 mg/m3下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100%、96.5%、89.2%和90.5%。高气速EBRT为5 s时,高入口负荷2 147 g/(m3.h)时的去除负荷为2 023 g/(m3.h),去除率达94%。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进行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研究,其中Ks为550 mg/m3,Vm为6.8×104g/(m3.d)。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7~24℃,湿度30%~50%下,生物过滤法间歇式处理高气速高负荷H2S的去除性能好。  相似文献   
93.
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作用对底泥再悬浮影响的规律,在室内矩形水槽内模拟了各种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得到了太湖底泥在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通过考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底泥在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3种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15、30和40 cm/s,且底泥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流速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再悬浮通量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且相关性较好。将该试验结果应用于太湖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中,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介绍了堆场起尘、防风抑尘网抑尘的机理和国内外防风抑尘网研究结果,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的经验,分析了防风抑尘网设计要点和主要参数,提出防风抑尘网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水下公路隧道纵向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结合纵向疏散通道的特点,借鉴一般建筑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了纵向疏散通道内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纵向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风速法计算得到的送风量比压差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大20倍左右,并且压差法计算送风量时受疏散口缝隙宽度影响较大,工程适用性差。通过数值模拟可知,疏散通道内的送风风速达到1.5m/s时即能够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这与风速法计算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供采用纵向疏散模式的隧道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集中排烟模式下公路隧道入口段发生火灾时的合理诱导风速,以某公路隧道为背景,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隧道人口段火灾时不同坡度、不同诱导风速的16组火灾工况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各工况下隧道内的温度场分布及烟气控制效果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各工况下的合理诱导风速,研究结果可为公路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关键设计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The understanding of dust explosion is still incomplet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iable data and accurate models accounting for all the physic-chemical aspects. Besides,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has been accumulated on the 20-l spherical bomb tests, which gives coarse results for the pressure history that cannot be easily converted into fundamental combustion parameters. Nevertheless, the large amount of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in the spherical bomb is attractive. In this work, the explosion of non-nano iron dust in the standard spherical vessel is analyzed, aiming at evaluating the burning velocity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simple experiments performed by the standard explosion tests. The choice of iron is of relevance because its adiabatic flame temperature is below the boiling temperature of both the reactants and oxidized gaseous, liquid, or solid (intermediate and final) products and for the negligible particle porosity, which instead is typical of organic dust. Therefore, a non-nano iron dust explosion can be reconducted to a reduced mechanism since heterogeneous (surface) combustion may be determinant, and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for oxygen is the only relevant. The laminar burning velocity is strongly dependant on the particle diameter, whereas little effects are due to the dust concentration. The reported final value was found in agreement with typical limiting laminar burning velocity, adopt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flammability limits.  相似文献   
98.
99.
1988年9月至1990年3月间,在重庆市城区用化学洗脱法测定了水体、土壤、建材、草苔和树叶等11种试验下垫面的SO_2和SO_4~(2-)的混合干沉降通量和沉降速度V_d,其结果是草苔的硫混合干沉降速度较大,范围0.53—1.06厘米/秒;水体0.02—1.19厘米/秒;土壤0.01—0.97厘米/秒;建材0.04—0.29厘米/秒;树叶0.01—0.03厘米/秒。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分析了作者以前得到的一种扩散系数的某些结果,认为这种扩散系数解释了垂直湍流和风切变的联合作用使水平扩散增大的实验观测结果;建立了与雷诺应力间的函数关系,在简化情况下,与泰勒理论得到的结论类似。在边界层低层,湍流扩散系数与粘性系数是不相等的,有时会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