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21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148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863篇
基础理论   289篇
污染及防治   224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凹凸棒石/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化学沉淀法在凹凸棒石的表面负载纳米氧化锌合成了凹凸棒石/氧化锌(ATP/ZnO)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研究了亚甲基蓝在纳米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行为,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吸附实验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有优异的吸附能力;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附量可达110.50mg·g-1,吸附焓变为18.69kJ·mol-1,吸附自由能变为-33.06~-22.74kJ·mol-1,吸附熵变约为146J.mol-1.K-1,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952.
赣江河水主成分及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7年11月,系统采集赣江流域枯水期河水样品22个,对其主要离子成份组成和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分析测定,以期获得赣江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物质来源信息。研究结果显示,赣江流域河水的离子成分主要来源于硅酸岩和碳酸盐岩两端元混合组成的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或溶解,且风化作用在近地表环境中进行。流域水体的化学组成基本代表了典型的硅酸岩地区河流的相应化学组成,显示出与碳酸盐岩地区河流及世界主要河流河水化学组成的差异性,如Si、Na、K等含量较高。其次,赣江河水还显示了受人类活动对水体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大、以及大气CO2消耗率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53.
黔西土法炼锌区Pb、Zn、Cd地球化学迁移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黔北土法炼锌致使Pb、Zn、Cd在土壤和水体大量积累,危及到整个生态系统.以小流域为例,探索了废渣、土壤、水体的Pb、Zn、Cd地球化学形态及其迁移性.结果表明,冶炼废渣的Pb、Zn、Cd含量分别为4 632、 8 968、 58 mg·kg-1;污染土壤Pb、Zn、Cd含量分别达到234、 400、 9.6 mg·kg-1.废弃地的地球化学形态分析表明,污染土壤的Pb、Zn、Cd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具有较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相对而言,废渣中Pb、Zn、Cd具有很低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交换态含量低于0.2%.冶炼区的地表水受到严重的Pb、Zn、Cd污染,地下水重金属含量未超出三类水体的质量标准.在地表水体中,可溶态的Pb、Zn、Cd含量少,主要以悬浮态存在,表明了河流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沿岸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54.
研究了四种活性炭纤维(J-10,J-12,A-10,A-20)的比表面积情况、微孔结构及在挂膜后生物活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最大的比表面积A-20达到了1760m2/g,J-12为1225m2/g;四种活性炭纤维挂膜的生物活性指数分别达到了3.8、4.9、2.6、2.7mg/L,最佳的活性炭纤维载体材料为J-12。通过电镜扫描图观察了微生物在活性炭纤维(ACF)上的生长情况,发现不同时期微生物生长的状态、数量及物种是不同的,中期生物形态丰富,微生物种类繁多。将生物活性炭纤维法应用于原水中总磷和锌离子的去除,同生物活性炭法(BAC)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生物活性炭纤维的去除效果最佳,对总磷和锌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和69%,使原水中总磷含量由《地表水质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提高到Ⅱ类标准,使原水中锌的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后期基本稳定在65%~70%和60%~70%之间;远远优于生物活性炭法。  相似文献   
955.
以石英砂为载体,用碱性沉积法制备了铝盐改性砂,在静态试验条件下,考察了铝盐改性砂对锌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pH值为中性的条件下,铝盐改性砂的吸附效果优于石英原砂,石英原砂对Zn2+去除率为41%,铝盐改性砂对Zn2+去除率可达到68%;随着Zn2初始浓度的增大,铝盐改性砂对Zn2+的去除率逐渐减少;铝盐改性砂对Zn2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提高,当pH为9时,去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956.
The study examined the adsorption of Pb(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chitosan, chitosan-GLA and chitosan-alginate beads. Several important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adsorption of Pb(II) ions such as initial pH, adsorbent dosage and di 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II) ions were evaluated. The mechanism involved dur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explored based on ion exchange study and usi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btained based on non–linear Langmuir isotherm for chitosan, chitosan-GLA and chitosan-alginate beads in single metal system were 34.98, 14.24 and 60.27 mg/g,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b(II) ions were reduced in the binary metal system due to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Pb(II) and Cu(II) ions. Based on the ion exchange study, the release of Ca2+, Mg2+, K+ and Na+ 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sorption of Pb(II) ions by all three adsorbents but only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Pb(II) ions. Infrared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binding between Pb(II) ions and the adsorbents involved mostly the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ll three adsorbents showed satisfactory adsorption capacities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 cient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Pb(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相似文献   
957.
氯离子是影响水中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干扰因素。当废水中氯离子浓度在2000~8000mg/L时,采用以氯离子浓度为横坐标,其干扰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的方法,测定氯离子影响化学需氧量值,用重铬酸钾法的测定值减去氯离子的影响值,得到实际样品的化学需氧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58.
为了考察提供氧分子以外的其它电子受体时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采用批式试验方法研究了活性污泥在供给硝酸盐、亚硝酸盐、EDTA铁盐或硝酸盐+EDTA铁盐条件下对苯的降解效果,探讨了这些电子受体对缺氧和厌氧微生物降解苯的影响以及这些电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在供给硝酸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硝酸盐还原和亚硝酸盐暂时累积现象同时出现;②当供给亚硝酸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不明显;③在供给EDTA铁盐为电子受体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明显,亚铁盐浓度逐渐升高;④当同时供给硝酸盐和EDTA铁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明显.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亚硝酸盐和亚铁盐累积现象.这表明,同时供给硝酸盐和EDTA铁盐时,伴随苯的降解首先硝酸盐和铁盐还原产生亚硝酸盐和亚铁盐,随后亚硝酸盐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氧化产生的铁盐又继续作为苯降解的电子受体来降解苯;铁离子和亚铁离子之间构成的氧化还原循环,从而促进了苯的缺氧降解和硝酸盐还原.  相似文献   
959.
以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紫外辐射条件下制备的聚偏氟乙烯电纺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酸(PVDF-g-AA)后的产物为载体,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与纤维表面有化学键作用、均匀分布、直径0.5~2μm的ZnS/PVDF-K-AA纤维复合光催化材料.同时,以紫外灯为光源,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ZnS/PVDF-g-AA纤维复合材料的高催化比表面积和复合材料间存在吸附-迁移-光降解作用使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效率,重复8次光降解后其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60.
张瑛洁  马军  张亮  赵吉  陈雷  吴培瑛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0):2063-2069
为强化多相类芬顿反应的速率,以氟为配体的三价铁氟化合物(FeⅢF/R)为催化剂,进行催化过氧化氢降解孔雀石绿实验.同时,探讨了初始pH值、温度、过氧化氢初始浓度和孔雀石绿初始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eⅢ/R相比,催化剂FeⅢF/R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能强化羟基自由基(OH· )的产生.反应的最佳pH值为6.0;反应速率常数与过氧化氢和孔雀石绿(MG)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活化能为89.30 kJ· mol-1.催化剂重复使用表明,铁在树脂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