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499篇
安全科学   118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1086篇
基础理论   294篇
污染及防治   167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环氧氯丙烷交联、醚化.合成醚化淀粉3-氯-2-羟基丙烯基交联淀粉。在碱性条件下.醚化淀粉进一步通过胺化反应.制备出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氨基淀粉。对氨基淀粉的合成工艺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吸附量增加:在相同pH时,随着溶液中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加,但吸附速率降低:铜在固液相中的分配比降低。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中下游的侵入岩体,尤其是燕山期的侵入岩体面广量大.它们与区内铜、铁、金等矿产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侵入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化学成分等对比研究后,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1、侵入体主要形成时代为135-95Ma,自西向东有逐渐变新的趋势;2、与成矿有关者多数是复式岩体,与铜矿化有关的主要是燕山早期侵入岩,与铁矿化有关的则主要是燕山晚期侵入岩;3、多数岩体受到过中、下三叠统蒸发岩层(膏盐层)的同化混染;4、岩体含碱质高,在Na2O-SiO2关系图上显示出二者没有相关性;5、侵入体中的铜有可能提供部分铜矿床的物源;6、岩石化学成分上某些组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成铜矿与成铁矿岩体之间、成矿岩体和无矿岩体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3.
分析了鄂东某大型铜冶炼厂引进诺兰达熔炼系统并进行烟气制酸系统的技术改造后减排S02的效果,指出原反射炉作为“贫化”冶炼的继续使用使该企业的SO2排放仍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建议将贫化炉烟气中低浓度SO2回收,并简介了氨酸法回收S02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64.
本文研究了使用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Ag-AgCI电极为参比电极的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海水中重金属Cu、Pb、Cd的方法。和汞膜电极法相比,该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检出下限低、基本无毒性等优点。在pH值为6.5—6.7的样品中,3个元素的加标回收率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65.
四川紫色土对铜的吸附特性及其与铜中毒临界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四川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研究了铜吸附——解吸、吸附速度及其与吸附铜存在形态的相互关系。讨论了它们对铜中毒临界值的影响。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为主的土壤吸附铜量大,植物受害轻;以交换态为主的土壤则吸附量小,中毒临界值低。等温吸附技术可用于估测紫色土的铜中毒临界值。  相似文献   
66.
北京市公园土壤铜、铅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北京市的12个公园进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Cu、Pb含量分析,并对其中10个公园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进行Cu、Pb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部分公园的深层土壤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为扰动,大多数公园表层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Cu、Pb含量积累现象,总体上市区公园比郊区公园明显。公园表层、深层土壤中Cu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表层、深层土壤中Pb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但表层土壤中活性态Cu、Pb的平均比例较深层土壤均有所上升,部分市区公园表层土壤中Cu、Pb的含量较高且活性态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释放潜力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颗粒态铜对鱼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采虹方头鱼进行了不同形态铜有效性的暴露实验。涉及的形态包括游离态和吸附态。研究结果发现,对实验鱼而言,除游离态铜是最重要的生物有效态外,颗粒态铜也能部分地被鱼吸收。鱼鳃是吸收游离态和细颗粒吸附态铜的主要部位。食物(粗颗粒态)中的铜则能通过摄食方式被吸收。  相似文献   
68.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electrolysis process for the removal of copper is studied.In the ultrasonic field cavitation acts as jets and agitates the solution and breaks the barrier layer between the cathode surface and the bulk of the solution.Thus increases metal deposition on the cathode surface.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ultrasonic field is successful for the removal of low copper concentrations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69.
四川彭州铜尾矿库植被特征分析与植物群落演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宗浩  王文国 《四川环境》2006,25(6):44-48
本文分析了四川彭州铜矿尾矿库的植被特征、群落特征与演替。在该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共91种,隶属38科79属,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形成6种相对稳定的群落类型;在2003年弃耕后形成的地段分布有史蒿+小飞蓬群落(Artemisia argyi+Conyza conadensis Comm.)、艾蒿+打破碗花花群落(Artemisia argyi+Anemone hupehensis Comm.)、艾蒿群落(Artemisia argyi Comm.)和白车轴苹群落(Trifolium repens Comm.);在经过30~40年自然演替的地段分布有芭茅+羊耳菊群落(Miscanthus sinensis+Inula cappa Comm.)和羊耳菊+千里光+密蒙花群落(Inula cappa+Senecio scandens+Buddleja officinalis Comm.);在近十年内新形成的地段现主要覆盖地衣和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通过对群落结构和不同地段植被特征的对比,对本铜尾矿库的演替现状和规律进行了分析,井讨论了人为影响对演替进程的影响,提出了人工恢复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
在0.02mo1/L的六次甲基四胺(C6H12N4)缓冲液(pH 5.5)中,铜(Ⅱ)—6-苄基氨基嘌呤(6-BA)在KNO3存在下,于-0.50V左右(vs,SCE)产生一个尖锐、灵敏的二次导数极谱波,峰电流与铜(Ⅱ)浓度在1.0×10-5~3.0×10-7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0-7mol.L-1。该方法用于粮食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