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8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694篇
安全科学   307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1388篇
基础理论   342篇
污染及防治   291篇
评价与监测   14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51.
氯酚类化合物是我国河流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优先控制污染物. 利用基于相似作用模式的混合物风险商(RQm)的方法,对我国主要河流中五氯酚、2,4-二氯酚和2,4,6-三氯酚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河流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均小于1. 黄河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最高为0.377,长江、珠江、淮河和松花江中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分别为0.055、0.039、0.035和0.010,其他河流的RQm均小于0010. 整体上看,我国北部河流3种氯酚化合物的RQm比南部河流高.   相似文献   
952.
以高炉水淬渣(WBFS)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对硝基苯酚(p-NP)和重金属进行单一吸附和竞争吸附的研究,从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分析其吸附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p-NP,重金属离子在竞争条件下居优势地位,重金属离子对p-NP的竞争吸附作用依次为Cu2+ >Cd2+ >Zn2+.高炉水淬渣对p-NP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较好,D-R模型计算的p-NP在各系统中吸附能量分别为-7.53、-7.07、-7.96以及-7.86kJ/mol,表明高炉水淬渣吸附p-NP的过程中以物理吸附为主,而重金属离子则以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为主.动力学曲线显示在二元体系下p-NP的吸附速率下降,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而竞争组分的存在对Cu2+、Cd2+、Zn2+达到平衡的时间基本无影响.高炉水淬渣对Cu2+、Cd2+、Zn2+表现出更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无论是单一吸附还是竞争吸附,p-NP和Cu2+、Cd2+、Zn2+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G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说明高炉水淬渣对p-NP和Cu2+、Cd2+、Zn2+吸附的自发性与温度成正比,属于吸热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3.
应用集对分析法对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分布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南京化工园区的实例分析,把评价区域大气环境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差异不确定系数i取值进行讨论,以反映不同状态下的大气环境风险分布水平.研究结果显示,i1=0.5,i2=-0.5取值方法简便,且此时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状态相对符合实际,可为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4.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是生物学上研究卵细胞成熟过程及其机制的良好模型。由于GVBD受激素的调控,曾有研究将孕酮诱导的非洲爪蟾GVBD试验用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通过预注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提高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对孕酮的敏感性、缩小个体差异,缩短试验时间等优化GVBD试验方法;并选用甲氧氯作为阳性参照物对优化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用此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来曲唑、咪鲜胺3种化学物质对孕酮诱导GVBD的影响。结果发现,甲氧氯对GVBD的发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显示优化方法的可靠性。米非司酮作为孕酮受体拮抗剂,没有表现出抑制GVBD的效应,证明孕酮诱导爪蟾GVBD并非完全由孕酮受体(PR)介导。同时,来曲唑和咪鲜胺对孕酮诱导爪蟾GVBD没有影响,显示此两种物质在孕酮诱导GVBD过程中不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955.
文摘     
《民防苑》2014,(11)
正日本将研顶级侦察卫星监视中国性能直逼美国日本正在朝着具备完整作战体系的方向不断加速。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3日报道,日本政府公布未来对地观测卫星计划,新一代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将从目前的60厘米提高到25厘米,性能仅次于美国的军用光学侦察卫星。美国可利用日本的卫星侦察中国、朝鲜的举动,而日本则可借助美国的成熟技术,发展导弹预警、电子侦察等卫星,完善其卫星种类,并降低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或者在利用美国的卫星情报方面,获得更  相似文献   
956.
以大型溞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pH值和硬度对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对大型溞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实验pH值范围内(6~10),随pH值升高,两种氯酚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迅速降低,对不同pH值下两种氯酚在水中的形态分布与其毒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H值对毒性的影响机制与氯酚在水中的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氯酚类物质的毒性主要由其分子态贡献,而pH值的升高促使分子态向离子态转化从而使其毒性降低.与pH值相比,硬度虽然对两种氯酚对大型溞急性毒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制定该类污染物的基准和标准时水体硬度的影响可以不作为关键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957.
五氯酚的臭氧催化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五氯酚(PCP)的Fe2+/O3催化氧化实验研究了其臭氧催化氧化特性,结果表明,PCP在反应5 min后几乎可以完全分解,但是TOC在反应30 min后的去除率只有50%左右,说明PCP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通过对Cl-浓度的分析可知,伴随着PCP的氧化分解,苯环上的Cl会逐渐从苯环上释放到溶液中,而紫外吸光度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说明了臭氧催化氧化可以使得PCP中的苯环打开,将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转变成饱和的有机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PCP的臭氧催化氧化首先是苯环的脱氯过程,随着反应的进行,苯环被打开,形成酯、醛、酸、氯代烷等小分子物质,最后被分解成CO2和H2O.  相似文献   
958.
氯酚类化合物(C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境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因而其在水环境中的生态毒理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水体中存在最普遍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有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本文对近几年来这3种典型氯酚类化合物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氧化损伤、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遗传毒性、致癌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以及复合毒性的效应和机制,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959.
Activated carbon (AC)-supported copper or zinc made from ion exchange resin (IRCu-C and IRZn-C) have an increased metal load of 557.3 mg·g^-1 and 502.8 mg·g^-1 compared to those prepared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nvolving impregnation with AC and copper (II) citrate or zinc citrate solution (LaCu-C and LaZn-C) of 12.9 mg·g^-1 and 46.0 mg·g^-1 respectively. When applied to decompose 2,2',4,4',5,5'-hexachlorobiphenyl at 250 ℃, IRCu-C achieved higher activity of 99.0% decomposition efficiency than LaCu-C of 84.7%, IRZn-C of 90.5% and LaZn-C of 62.7%. Whe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rose to 350 ℃, all the four kinds of reactants can decompose PCB- 153 with efficiency above 90%. Further, X-ray photoelec- tron spect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of IRCu-C before and after the reaction indicated transformation of 19.1% of Cu atoms into Cu^2+, illustrating that Cu is the active ingredient or electron donor promot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PCB- 153.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process differs from a traditional H donor.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n the surface of IRZn-C before and after the reaction, suggesting that Zn acts as cataly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CB-153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960.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降解有毒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战国  曹鹏  赵红杰 《环境化学》2012,31(6):869-873
采用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对化学毒剂模拟剂氯膦酸二乙酯(DECP)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70 mg·m-3的DECP降解率为96.4%.通过GC-MS和离子色谱分析,其降解产物主要有CHCl2-CH2Cl、CHCl2-CHCl2、二氯膦酸乙酯、HCl和H3PO4,并根据降解产物探讨了等离子体对DECP的降解反应机理.DECP分子中的P—Cl和C—O键断裂促使DECP矿化为H3PO4和HCl,而C—O键断裂形成的乙基与氯自由基反应形成CHCl2-CH2Cl和CHCl2-CHCl2;同时DECP分子中的一个P—O键发生断裂后与氯自由基结合形成了二氯膦酸乙酯.对DECP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516 m.3(W.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