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165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349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以长江中下游阻隔型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8—2018年116湖次底栖动物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基于预测模型的观测物种组成/期望物种组成(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O/E指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在物种采集概率(Pc)>0阈值条件下的O/E0模型预测得到的监测湖泊...  相似文献   
52.
以甲苯和苯组成的双组分气体作为吸附质,活性半焦作为吸附剂在20℃下进行吸附实验,测定该混合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平衡吸附量;再利用纯组分甲苯和苯在活性半焦上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运用Extend-Langmuir(E-L)方程预测双组分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平衡吸附量,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E-L方程对于预测甲苯-苯双组分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总平衡吸附量要比各组分吸附量准确,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0%,最大相对误差为3.32%.  相似文献   
53.
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安全主体的身份特征对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的影响,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对建筑安全主体身份特征、建筑安全管理认知、建筑安全技术措施认知和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4个因素分别进行探讨,并提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假设。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由4个因子16个观测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LISREL8.53软件,验证因子及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结果表明,主体身份特征对建筑安全管理认知、安全技术措施认知和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效应,主体身份特征通过建筑安全管理认知、安全技术措施认知对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的正效应也比较明显。重塑建筑安全主体社会属性、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教育,均能有效提高建筑安全事故防范认知。  相似文献   
54.
为提高救生舱热防护能力,延长救援时间,在空载状态下救生舱热载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外部传热热负荷的量化方法。已知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内、外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拟合温度函数。依据温度变化特点划分区间,积分求取各区间上温度平均值,计算温差,由传热方程计算救援状态下救生舱的热载荷。以某型号救生舱载人综合防护试验为例,根据模拟灾变环境的温度变化特点,运用该方法计算最高温度与常态温度下外部高温空气向舱体及其内部空间传热的热载荷,得到救生舱的总热负荷,外部传热最大传热功率及救生舱热载荷负荷范围。  相似文献   
55.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为了探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的碳储潜力,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格局,探寻各驱动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作用途径及贡献,为评估该区域喀斯特森林的碳循环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漓江不同流域段(上、中、下游)、不同深度土层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途径,并量化了各类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比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整体土层较浅,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性.在不同流域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为:上游>下游>中游,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与之相一致,而微生物碳(MBC)的分布为:上游>中游>下游.各类驱动因子对流域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驱动作用途径和贡献不同,其贡献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理化因子>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样地海拔>样地物种多样性,总效应分别为:1.148、 0.574、 0.284和-0.013.其中,样地海拔对土壤有...  相似文献   
56.
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渔民作为禁捕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政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鄱阳湖区实地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生态认知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2)生态认知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均对渔民退捕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3个维度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渔民退捕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3)主观规范中指令性规范对渔民参与禁捕的带动作用大于示范性规范;行为态度受渔民对政府禁捕政策的心理预期、生态修复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比认知的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受到禁捕政策对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及渔民参与禁捕政策能力的影响.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指令性规范对渔民退捕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高渔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营造浓厚的流域生态保护及积极参与禁捕的社会氛围,同时,制定适宜的转产转业政策,且将相关政策、补偿等严格落实到每位参与退捕的渔民,增强渔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渔民退捕意愿.  相似文献   
57.
为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绩效,探讨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文献分析研究将安全绩效划分为3个维度,即安全参与、安全服从和安全结果,在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之间引入安全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关系的假设模型。对国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理论假设模型。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和安全服从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对安全结果的影响是完全通过安全动机实现的。在所有的影响关系中,安全动机对安全服从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索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的作用机理,从发展型心理契约视角出发,设计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发展型心理契约及员工安全风险测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分别构建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两种作用耦合情形下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正向影响,"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发展型心理契约"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以上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耦合情形下,"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不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通过"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降低员工安全风险,融入促进员工发展型心理契约均衡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