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兰州市大气降尘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了2005年春季兰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果表明,降尘中正构烷烃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是后峰型,以C29为主峰碳,大于C25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碳优势指数(CPI)为1.25~1.40;另一种是双峰型,分别以C29,C20,C19,C15为主峰碳,在C25或C27后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CPI为1.26~2.35。研究区内不同区域降尘中正构烷烃分布有明显的变化,相对清洁区正构烷烃分布为后峰型,主要来源于燃煤、高等植物的不完全燃烧。工业区、商业区、商业居民混合区正构烷烃分布属于双峰型,既有高等植物蜡的输入,也有汽车尾气、石油化工的输入,且人为源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62.
应用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预测烷烃自燃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模型,用于52种烷烃化合物自燃点的预测研究。应用原子类型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作为表征分子结构特征的描述符。该指数既能表征分子的电子特性,又反映其拓扑特征,同时易于计算,并有较强的同分异构体区分能力。采用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方法对烷烃自燃点与电性拓扑状态指数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将52种烷烃样本随机划分为训练集(30种)、验证集(8种)和测试集(14种),并通过“试差法”确定网络的最优参数。运用最佳网络结构[64—1]对实验样本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多数样本的自燃点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对于测试集,平均预测绝对误差为8.4℃,均方根误差为11.8,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传统基团贡献法所得结果。该方法的提出为工程上提供了一种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有机物白燃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3.
为评估含有机污染物的湿沉降对区域水环境污染的贡献,在广州市3个采样点(海珠区、天河区和萝岗区)采集了2010年湿沉降样品(157个),并在天河点采集了12个干沉降、11个地表径流及10个气溶胶样品,并对其中指示化合物正构烷烃的浓度、来源和通量进行分析.正构烷烃(包括从C20—C34的15种同系物)总浓度范围为0.6—292μg·L-1;从季节上看,其在雨季(4—9月)的浓度低于旱季(1—3月和10—12月).碳优势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的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石油产品的消费(50%),暗示石油产品消耗是主要污染源;其次来自植物排放(38%).此外,广州市在2010年有55±80 t(平均值±标准偏差)正构烷烃经干沉降和湿沉降至地表,其中湿沉降的贡献为39±80 t.同时,大约有224±296 t正构烷烃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珠江,反映了面源污染对区域水环境影响很大.因此,控制石油产品的消费和治理地表径流,是抑制面源污染、改善区域水环境的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64.
为阐述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来源、迁移及转化研究,2013年7月31日、10月25日分别在青木关地下河入口、天窗和出口处进行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月和10月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354、667 ng·L-1和24 203、2 526ng·L-1.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随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基于正构烷烃分子特征参数CPI、OEP、Paq和R(ΣC≤20含量与总量的百分比)发现7月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和藻类.10月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生植物,但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贡献逐渐增大;溶解态脂肪酸C16:0比例最高,结合碳峰分布特征显示7月和10月水样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5.
双柱双检测器气相色谱法同时进样分析非甲烷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用双柱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同时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气体样品中非甲烷烃.经过与现有方法的比较,该方法具有平行性更好、数据更准确、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各项指标均大大优于现行标准HJ/T 38-1999中的数据.通过软硬件的改进,解决了以前非甲烷烃在分析中由于在时间上所引起的数据倒置、分析误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66.
《化工环保》2006,26(4):271-271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从苯氨基甲酸酯与甲醛偶联反应的固体混合物中分离提纯二苯甲烷-(4,4’)-二氨基甲酸酯的方法:(1)用一种或多种低碳醇、取代的低碳烷烃或苯系衍生物溶液,在50~150℃下溶解偶联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低碳醇、取代的低碳烷烃或苯系衍生物的质量是固体混合物质量的5~100倍,趁热过滤,分离除去不溶的大分子聚合物和大量的小分子杂质,目标物和其他小分子聚合物、目标物的同分异构体进入溶液,  相似文献   
67.
<正>Chem Eng,2014-11-01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工艺,将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MSW)转化成直链烷烃(汽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4步工艺开始于一种成熟的工业废物分类方法(使用振动、磁性和气流)从MSW中成功提取出有机可消化部分(通常是食物残渣、纸张、木材和庭院废弃物)。接着,逆流发酵步骤中采用天然存在的细菌消化垃圾的有机部分,将其转化成各种羧酸(碳链长度从2个到8个碳原子)。发酵过程在地面上的塑  相似文献   
68.
以烃类总浓度为92 880mg/kg老化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5种不同氧化剂对老化含油污泥氧化30d后所含烷烃类和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氧化效果。结果表明,老化含油污泥氧化处理后,各氧化剂对烷烃物质C_(10)~C_(14)去除率均高于50%,芬顿试剂去除率最高达到63%;对于C_(15)~C_(28)和C_(29)~C_(36),高锰酸钾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36%和43%。老化含油污泥经高锰酸钾处理后,菲、芘和含量分别为4.5,2.1和2.5mg/kg。高锰酸钾对含油污泥中烷烃和多环芳烃类均有较高去除率。  相似文献   
69.
利用中流量采样器于2011年3-12月对北京西三环地区大气颗粒物进行分级采样,并利用GC-MS对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粒径颗粒中C10-C2415种正构烷烃的测定分析表明,PM2.5、PM5和PM10中正构烷烃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4.24 ng/m3、114.20ng/m3和124.96 ng/m3;正构烷烃总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且主要分布在在细粒子中(PM2.)5;正构烷烃在不同粒径粒子中质量浓度比(ρ2.5/ρ1)0正构烷烃、(ρ2.5-5/ρ1)0正构烷烃、(ρ5-10/ρ1)0正构烷烃分别为:春季为78.2%、13.2%、8.5%,夏季为68.6%、19.8%、11.6%,秋季为74.4%、13.8%、11.8%,冬季为76.4%、17.6%、6.1%。主碳峰为24和23,碳优势指数(CPI)2为0.560.57,表明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70.
徐金兰  杨正利 《环境工程》2023,41(2):122-130
为得到一种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Fenton预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考察了分3次投加不同浓度H2O2预氧化后羟基自由基(·OH)特征、NH+4-N浓度、DOC浓度、脱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石油烃去除量。结果表明:5 g石油污染土样体系中,将900 mmol/L的H2O2(4.635 mL)分3次投加预氧化后,所产生的·OH最大瞬时强度低,·OH的持续时间短,对石油降解菌杀伤作用少,TPH氧化量较高。生物修复前20 d, NH+4-N浓度消耗量较高(170.45 mg/kg),石油降解菌菌量增长快,长链烷烃C21—C30(22%)和DOC降解率(69%)高,生物修复前期充足NH+4-N浓度的消耗诱导石油降解菌在0~50 d高效降解长链烷烃(42%)。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20 d达到顶峰,表明微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