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253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1559篇
基础理论   1008篇
污染及防治   212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哈尔滨市大气气相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哈尔滨地区8个采样点同时安装了PUF大气被动采样器,研究了该地区2007年春季(1月末~4月末)大气气相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UF大气被动采样器主要采集了大气气相中三环和四环的多环芳烃,占总量的91.22%~96.37%,PAHs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功能区差异,依次为:市区(356.49 ng/d),郊区(162.65 ng/d),农村(278.35 ng/d),偏远地区(183.99 ng/d),市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是农村的2倍,偏远地区的3倍.污染源是影响大气中多环芳烃含量高低的主要因素,通过特征分子含量比值法对该地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燃煤,农村大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利用毒性当量因子法对该地区大气气相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具有与浓度分布类似的功能区差异,表明市区和农村地区大气中PAHs对于人们的健康存在较大潜在威胁.通过安装平行采样器,PUF被动采样器具有很好的重现性,研究表明,可以用于城市尺度多个采样点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同时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活性甲醛”与甲醛远距离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醛是否具备远距离毒性(distant-site toxicity)是揭示甲醛与白血病关系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DPC、MTT实验方法检测甲醛的远距离毒性,结果发现当把等剂量的甲醛与GSH联合作用对细胞进行染毒后细胞内产生的DPC系数比单独同剂量的甲醛组要高很多,在MTT实验中发现在单独甲醛组中加入等量的GSH后细胞活性也出现了显著下降;在动物实验中,当对小鼠肝染毒后脑组织中也同样出现了损伤.说明甲醛在机体内与GSH形成了结合物,这种结合物可能协助甲醛完成跨膜并进入到局部组织再次释放出游离态甲醛,实现了甲醛的远距离毒性,这种结合态的甲醛称之为"活性甲醛".  相似文献   
993.
铅对颗粒污泥的毒性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铅对颗粒污泥的抑制与恢复实验,探讨了Pb2+的毒性作用机理。数据表明:Pb2+浓度的大小导致抑制类型不同,抑制的程度随Pb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恢复产气量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单位微生物作用的Pb2+浓度越低,颗粒污泥活性越易恢复,说明微生物能够适应铅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调节渗沥液pH回灌对厌氧填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娟  詹爱平  冯斌 《环境科学》2010,31(10):2450-2506
通过2组模拟厌氧填埋试验,研究了经过40d模拟降雨后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和将原渗沥液pH值调节为7.5后进行回灌对填埋气、渗沥液生化指标、渗沥液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阶段,垃圾迅速酸化,出流渗沥液pH值迅速降低为5.21.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填埋层内酸化环境进一步恶化.调节渗沥液pH值为7.5后回灌,垃圾迅速进入产CH4阶段,第80d时CH4含量达到64.8%并形成良好的甲烷氛围,同时对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至170d时渗沥液BOD5、COD去除率分别为93.5%、89.1%,但回灌后期出流渗沥液可生化性变差.同时随着回灌的进行,渗沥液的生物毒性大大降低,四膜虫24h半致死渗沥液浓度由0.24%增长为3.27%.  相似文献   
995.
铜中毒引起的秀丽线虫世代间可传递的缺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铜中毒引起的多重生物学毒性是否具有世代间的可传递性.利用秀丽线虫的寿命、体长、后代数目、繁殖速度、运动行为和行为可塑性等参数系统性地分析了铜的多重生物学毒性及其可能的可传递特性.铜中毒导致动物寿命缩短,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出现产卵器发育畸形,世代时间延长,后代数目降低,运动行为也发生缺陷.这些多重缺陷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铜中毒引起的这种多重生物学毒性和行为毒性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而且,后代中一些特定的缺陷比当代更加严重,如运动行为与行为可塑性等.依据这种可传递特性可将铜中毒所导致的多重缺陷分为4个类型.结果表明,秀丽线虫铜中毒引起的多重生物学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相似文献   
996.
通过藻类增长潜力(AGP)实验,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对2种淡水浮游藻类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Cu2 质量浓度为0.001~0.100 mg·L-1时,能促进斜生栅藻增殖; Cu2 质量浓度为1.000~100.000 mg·L-1时,对斜生栅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 质量浓度为0.001~0.010 mg·L-1时,会促进鱼腥藻增殖; Cu2 质量浓度为0.100~100.000 mg·L-1时,会对鱼腥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 浓度为0.001~0.100 mg·L-1时,斜生栅藻和鱼腥藻细胞经过2 d的调整期,从生理上适应了新环境并进入对数增长期; Cu2 浓度达到1.000 mg·L-1时则需经4 d的调整期才能进入对数增长期,到14 d时2种藻细胞的密度仍在增加.对栅藻和鱼腥藻细胞密度的平均比增长率比较显示,斜生栅藻对Cu2 毒性效应的耐受力大于鱼腥藻.结果表明,在淡水水体中,微量的Cu2 有利于浮游藻类增殖,能够增进水体的富营养程度; Cu2 浓度超过1.000 mg·L-1时对浮游藻类的繁殖与生长有抑制或毒害作用; 过量的Cu2 还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破坏与水源的污染.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杀藻时应注意其用量与使用次数可能会对水体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王斌  余刚  黄俊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8):1774-1778
应用种间相关估算(ICE)方法预测50种硝基芳烃缺失的生物毒性数据,对通过ICE计算获得的各种生物毒性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计算综合毒性因子(ITI),进行综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除了黄瓜种子发芽抑制毒性以外,其他各种生物毒性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硝基芳烃的这些生物毒性机制基本相似,因此应用ICE方法预测其毒性数据是可行的.QSAR分析表明,ITI与分子最低未占轨道能Elumo有显著的相关性,r=0.869,表明亲电反应性是硝基芳烃的各种生物毒性所综合反映的主要致毒机理.基于ICE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与基于QSAR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的大小趋势具有一致性,ICE与PCA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成功地评价和预测硝基芳烃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998.
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大型和斑马鱼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静态生物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大型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命早期阶段的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大型的幼接触不同浓度的双酚A和四溴双酚A,活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48 h的EC50分别为8.91和0.69 mg·L-1;对斑马鱼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 h的LC50分别为9.06和1.78 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和类的毒性评价标准,这2个化合物都属于高毒物质.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生命早期阶段毒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畸形是双酚A的最敏感指标,EC50为2.90 mg·L-1,72 h未孵化是四溴双酚A的最敏感指标,EC50为0.14 mg·L-1.双酚A和四溴双酚A对鱼卵发育有显著影响,双酚A对鱼卵有致畸作用,四溴双酚A抑制了鱼卵孵化.  相似文献   
999.
唐文伟  曾新平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9):1993-1997
研究了乳化液废水湿式氧化前后的可生化性和生物毒性变化,并考察了SBR工艺处理湿式氧化后的乳化液废水的效果.实验证明,乳化液废水(COD=48 000 mg/L) BOD5/COD (B/C)为0.072 3,相当于0.120 mg/L氯化汞毒性,属难生化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经湿式氧化处理后,B/C显著上升,温度越高,B/C上升幅度越大,生物毒性降低越多.在220℃和240℃湿式氧化后生物毒性分别降低18.3%和50.8%.SBR对220℃湿式氧化出水具有良好地处理效果,并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COD为1 500~3 000 mg/L时,COD去除率为94.6%~96.1%,进水COD为2 000 mg/L时,出水COD平均为96.0 mg/L.WAO-SBR处理乳化液废水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鱼肉结合态MCLR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肖邦定  陈晓国  吴幸强  刘旻 《环境科学》2007,28(12):2811-2815
为了揭示含有微囊藻毒素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以雄性BALB/C小鼠为模式生物,通过为期13周的灌胃染毒实验,研究了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并与水溶态MCLR的毒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8.75 μg/kg (以单位体重计)剂量水溶态MCLR可引起小鼠肝脏显著系数增加(P<0.05),ALT、AST活性增强(P<0.01),引起肝细胞出现有空泡状病变;而肾脏酶学指标BUN、Cr及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与之相比,同剂量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仅在实验第1周出现小鼠肝脏肿大(P<0.05)、ALT活性增强(P<0.01).由此推断,鱼肉结合态MCLR的毒性低于水溶态MCL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