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塘底层残饵腐解对池水质的影响和更换池海水后底层水质质量的变化和清除覆盖于池底的残饵后池底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解,使池水质变坏, D O降至零,p H 下降至60 ,达不到生物存活的水平。更换池海水后,池底水质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清除池底残饵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又释放出来,仍然严重影响池的水质质量。数据表明,在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饵的残留量并做到每年彻底清洁池底,达到清洁养殖的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22.
以日本沼内脏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DEAE-32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G-100分子筛柱层析纯化,获得比活力为3000Umg-1、纯化倍数为8.88倍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制剂(NAGase).以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为底物,研究酶催化底物水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53℃.该酶在pH4.5~9.3区域较稳定,当pH>9.3很快失活;在50℃以下处理30min,酶活力保持稳定,高于50℃,酶稳定性较差,75℃酶完全失活.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双曲线方程,测得米氏常数Km为0.165mmolL-1,最大反应速度Vm为6.55μmolL-1min-1.酶催化pNP-β-D-GlcNAc反应的活化能为63.55kJmol-1.图5表1参16  相似文献   
23.
甲氰菊酯对罗氏沼虾幼体急性致毒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甲氰菊酯对罗氏沼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在30℃水温条件下,甲氰菊酯对罗氏沼Z1、Z2、Z4、Z6、Z8幼体的24hEC50分别为0.050、0.040、0.035、0.030、0.028μg/L;在26℃条件下,分别为0.080、0.069、0.060、0.050、0.035μg/L,随着发育期的递进,幼体对甲氰菊酯变得更加敏感;对于同一期的幼体来说,甲氰菊酯的毒性随水温的升高增强.  相似文献   
24.
克氏原螯虾亚成体和幼体对不同氨浓度水环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H4Cl为主要成分配比成不同浓度的氨溶液,以Y型水迷宫为水环境的选择实验装置,从克氏原螯的行为学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不同浓度氨溶液的趋避选择性。实验共设置5个浓度梯度:4750、7125、9500、14250和19000 mg/L,其pH值为70,水温为20±05℃。以体长为501±043 cm的克氏原螯亚成体及体长为075±015 cm的幼体为实验对象,在Y型水迷宫中的两个选择区中分别放入污水和清水,供实验进行选择,记录选择清水和污水的次数及未作出选择的次数,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二项分布检验。结果表明亚成体在氨浓度4750、7125、9500及14250 mg/L时,没有明显选择性,在氨浓度19000 mg/L时,显著避开污水;幼在氨浓度4750 mg/L时,没有明显选择性,在氨浓度7125和9500 mg/L时,显著避开污水,当氨浓度达到14250 mg/L及以上时,出现中毒症状,丧失选择能力。该结果证明克氏原螯对高浓度的氨氮型污水不仅没有偏好,而且当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会主动躲避,或躲避不及发生行为异常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长江口水域纹缟虎鱼的繁殖生物学。结果如下:(1)纹缟虎鱼雌雄亲鱼间形态学特征具有差异,肥满度分别为347±036与217±052,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等比值存在极显著差异;(2)纹缟虎鱼产卵期为3~7月份,盛产期为4~6月份。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2 6892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平均为2069粒/mm;(3)纹缟虎鱼成熟的卵为球形,卵径0482~0606 mm,卵中油球数量10~200个,精子较小,由圆形头部和细长尾部(鞭毛)两个部分组成;(4)纹缟虎鱼产卵受精一般在洞穴内进行,而且雄鱼具有护卵习性;(5)纹缟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卵膜端具有由粘丝组成的附着盘,动物极靠近附着盘。纹缟虎鱼人工催产与自然繁殖时的受精率分别为7858%与8384%。在17~25℃范围内,纹缟虎鱼胚胎均能孵出仔鱼,随着水温上升发育速度加快,温度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积温为3 1283 h·℃。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变动可能对纹缟虎鱼繁殖及其资源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
四种重金属离子对诸氏鲻虾虎鱼的单一和联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态实验法研究重金属Hg2+、Cr6+、Cd2+和Pb2+单独以及两两联合对不同发育阶段诸氏鲻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单独作用下,Hg2+、Cr6+、Cd2+和Pb2+对1日龄诸氏鲻虎鱼早期仔鱼的48 h LC50分别为0.0013、5.0、12.2和313 mg/L,四种重金属离子对诸氏鲻虎鱼的毒性依次为:Hg2+Cr6+Cd2+Pb2+,诸氏鲻虎鱼对重金属离子的敏感性依次为: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幼鱼,诸氏鲻虎鱼对Hg2+的安全浓度阈值0.013μg/L;4种重金属离子对诸氏鲻虎鱼两两联合的毒性效应为:各发育阶段Pb2+-Cd2+、Pb2+-Cr6+主要为拮抗作用,不同发育阶段诸氏鲻虎鱼Cr6+-Cd2+、Hg2+-Cr6+、Hg2+-Cd2+、Hg2+-Pb2+联合毒性效应不同。海水水质标准修订时应对Hg进行更严格的控制,诸氏鲻虎鱼早期仔鱼对重金属离子毒性更敏感,其适用于水环境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27.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塘过量残饵的分解过程、池底硫化物的生成原理、沉积物中硫化物的积累与扩散过程和还原条件下病发生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3个月的实验时间内,硫化物可渗透沉积物5cm深度。静止5d即可耗尽池底溶解氧。在饵腐解还原环境中,异养细菌总数达203×106个/g,弧菌数达680×104个/g,已达到发生红腿病程度  相似文献   
28.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塘底层残饵腐解对池水质的影响和更换池海水后底层水质质量的变化和清除覆盖于池底的残饵后池底底层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池底残饵的腐解,使池水质变坏,DO降至零,pH下降至6.0,达不到生物存活的水平.更换池海水后,池底水质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清除池底残饵后,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大量硫化物又释放出来,仍然严重影响池的水质质量.数据表明,在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饵的残留量并做到每年彻底清洁池底,达到清洁养殖的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29.
重金属Cu^2+对锦鲫和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重金属Cu2 对锦鲫和日本沼的急性毒性,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得Cu2 对锦鲫和日本沼24h、48h及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168mg/L、15.500mg/L、10.250mg/L和0.845mg/L,mg/L、0.362mg/L.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分级标准,Cu2 对锦鲫的毒性属于高毒,对日本沼属于剧毒.以浓度对数和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锦鲫24h、48h及96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7.92ln(x)-4.94,r=0.853;y=16.26ln(x)-5.51,r=0.960;y=18.17ln(x) 10.01,r=0.965.日本沼24h、48h及96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9.78ln(x) 55.13,r=0.971;y=80.4ln(x) 117.56,r=0.895;y=55.02ln(x) 115.17,r=0.735.  相似文献   
30.
鲜水河断裂带虾拉沱盆地断面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在采集拉沱盆地内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温泉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和饱和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特征,并结合氢氧同位素信息分析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拉沱盆地地下水均为弱碱性,阳离子以Ca~(2+)、Mg~(2+)和Na~+为主,Ca~(2+)占总离子2. 6%~53. 6%,平均为28. 84%,Mg~(2+)占总离子2. 7%~57%,平均为40. 6%,Na~+占总离子6. 2%~93. 1%,平均为28. 6%;阴离子以HCO_3~-为主,占总离子82. 4%~98%,平均为89. 6%,而章谷温泉主要以HCO_3~-和Na~+为主,分别占阴阳离子的93. 1%和98%,TDS介于116. 11~372. 75 mg·L~(-1),均值281. 91 mg·L~(-1);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Mg·Ca和HCO_3~-Ca·Mg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温泉受断裂带控制明显,主要发育在鲜水河主断层附近,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受硅酸盐岩溶解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