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3篇
  免费   975篇
  国内免费   1792篇
安全科学   1628篇
废物处理   124篇
环保管理   1163篇
综合类   4441篇
基础理论   145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72篇
评价与监测   368篇
社会与环境   710篇
灾害及防治   44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409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727篇
  2010年   549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516篇
  2006年   521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1篇
  1974年   6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10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应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预测苯并(α)芘(BaP)暴露的人体内部剂量,基于贝叶斯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MCMC)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优化,最后运用已优化的模型对BaP内暴露基准值进行推导.研究发现,基于贝叶斯的MCMC方法对模型后验参数校准后,模型精度明显提高,两个数据集验证结果显示残差平方和分别降低了72%和94%.PBPK模型以BaP和子代谢物3-羟基苯并(α)芘(3-OHBaP)的体内动力学过程为结构基础,模拟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脂肪>肾脏>皮肤>缓慢灌注组织>快速灌注组织>静脉血>肝脏;3-OHBaP体内浓度分布大小为肾脏>快速灌注组织>脂肪>肺>静脉血>缓慢灌注组织>肝脏>皮肤.敏感性分析显示,快速灌注组织-血分配系数对模型输出影响最大,灵敏度系数超过了200%;排泄系数影响最小,只有肾小球过滤率KBR的灵敏度系数超过了1%.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参考浓度2.0×10-6mg/m3为外暴露安全基准值,基于PBPK模型推导了职业暴露的BaP生物监测当量(BE),结果显示BE值为0.405pmol/mol肌酐(尿液3-OHBaP平均浓度),为基于人体内暴露剂量水平进行定量健康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12.
李菲  赵亮  沈家葳  姚洁  王圣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9):4304-4314
使用CORDEX-EA过去气候态(2000-2009年)与RCP4.5情景下近未来气候态(2041-2050年)大气强迫结果驱动中国东部陆架海域耦合DMS模块生态模型,模拟了黄海过去及近未来表层DMS浓度(CDMS),探究了黄海近未来CDMS时空分布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未来黄海CDMS的年循环发生变化,北黄海CDMS极高值出现月份由5、9月转变为4、10月,南黄海由4、9月转变为4、8月;局部CDMS高值区也发生变化,春季山东半岛附近海域、夏季苏北浅滩、南黄海中东部、秋季南黄海东部CDMS高值区加强,夏季山东半岛附近CDMS高值区减弱.近未来热通量、风应力对山东半岛、南黄海中东部海域CDMS影响较大;降水量、云量对西朝鲜湾CDMS的影响占优;苏北浅滩CDMS受多个气候因子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13.
选择河北省邢台市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疫情作为一个极限管控措施下的极限减排实验情景,把2021疫情作为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验分析情景.与疫情前期对比,两次疫情期间臭氧浓度均有提升且2021疫情时期颗粒物浓度同样有提高,2020疫情时期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与2019历史同期相比,两次疫情期间臭氧浓度同样有升高现象,除此以外,2021疫情时期污染物改善较好.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算法和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WRF-CMAQ)量化了两次疫情时期气象因素对于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根据空气质量模拟法反推了不同污染物受人为影响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LSTM算法在两次疫情期间的模拟均显示人为影响对污染物产生了负影响(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且在总变化影响中占比较高,而CMAQ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气象因素影响占比远高于LSTM算法.CMAQ模式在两次疫情模拟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在2020疫情中人为影响占据了主导,而在2021疫情中,相比较2020疫情时期,除NO2外,人类活动对其他污染物的影响均为正值(促进了污染物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914.
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变量重要性评分和随机森林方法构建了溶解氧(DO)实时预测模型,并以深圳湾为例采用浮标资料预测1,3,6和12h的溶解氧.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模型最优的输入条件为pH值,水温,叶绿素a,氧化还原电位和蓝绿藻5个水质指标,1h预报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6h预报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工程要求,但对低溶解氧事件的预报必须在3h以内.  相似文献   
915.
谢培  孙宁  方源  王丽婧  李虹  乔飞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752-4757
采用EFDC模型计算2010~2018年三峡水库流域水龄.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水龄由上游库尾至下游库首愈来愈大,尤其坝前水龄高达100余天,湖泊属性增强,坝前支流受库区影响大,大坝调度对水龄影响较大,高水位运行期水龄将增长至2~4倍.基于水龄空间分布将三峡水库及其17条主要支流划分为河流型、河湖过渡型和湖泊型.水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表明,水龄与水位呈正相关,与流量呈负相关,泄水期变化速率较蓄水期明显,单位流量与水位内水龄变化幅度高达6~7d,变化区间介于30~100d之间.最后,提出基于水龄权重法的河湖过渡区总磷评价标准,该标准可揭示库区水体总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16.
韦彦汀  李思佳  张华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807-4816
利用2008~2018年成渝城市群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揭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碳排放整体呈增长态势,总量由5亿t增加到6.6亿t,增速约为1500t/a,地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也存在波动上涨趋势.碳排放总量热点区域集中在成都和重庆,分别占总量约20%和25%,冷点区域为雅安市.碳排放总量和地均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均碳排放的莫兰指数为正,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格局.整体上,人均碳排放表现出东北低-西南高的空间结构特征,南充,遂宁,广安是低低聚集区域.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影响因素显示出时空异质性,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对城市的碳排放都有明显正向作用,在成渝中西部城市作用强度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正向影响较弱,对成渝东部城市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917.
构建土地利用碳储量数据库,基于InVEST模型Carbon模块,得到广东省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布情况.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分析格网尺度下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用Anselin Local Moran’s I得到LISA集聚图.然后运用PLUS模型和14个土地利用驱动因子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及其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碳储量高低,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地类碳密度最高,分别是188.44,329.34Mg/hm2.碳储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中部低、北部高、东西中等的特点.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特征一致,碳储量显著高值集聚区域分布在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多且连片的粤北地区,显著低值区域分布在国土开发强度和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高的珠三角地带.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到2050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碳储量将减少4327.21万Mg,随着国土空间进一步开发,环珠江口沿岸城市碳储量持续下降.增加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继续维持粤北山区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地位,减缓珠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能力,形成平衡协调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格局.  相似文献   
918.
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壤重金属来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识别与评价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等地区土壤重金属来源与生态风险,对该区域171个表层土壤中Zn、Cu、Cr、Pb、Hg、As和Cd7种常见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统计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以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Cu与Cr之外,Pb、Hg、As和Cd分别超过了新疆土壤背景值4.1、2.0、8.0和48.0倍;与国家土壤重金属风险筛选值相比,Zn、Cr和Hg浓度在安全范围内,Cu与Pb有少部分样点污染较严重,超出筛选值,As与Cd平均值分别超出筛选值的3.09倍与19.17倍.污染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燃煤源、交通运输、大气降尘、农工业排放和自然因素.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分析表明,Zn、Cu、Cr和Pb处于轻微风险状态;Cd处于极高风险水平;73.68%的Hg处于中等风险,18.71%处于高风险;43.86%的As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51.46%处于高风险.综合潜在生态指数介于472~2575.69,Cd对综合潜在生态指数贡献率达到了89.24%,其次是As与Hg,表明研究区Cd对土壤生态环境危害很大,As与Hg也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19.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particle pH,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climate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High-Resolution Time-of-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HR-ToF-AMS)and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SMPS)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osition of submicron particles. Moreover, we applied the ISORROPIA-II model to analyze the particle acidity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bmicron ...  相似文献   
920.
The impact of reducing industrial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on ozone (O3) pollution is of wide concern particularly in highly industrialized megacities. In this study, O3, nitrogen oxides (NOx) and VOCs were measured at an urban sit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during the 2018 Chinese National Day Holidays and two after-holiday periods (one with ozone pollution and another without). O3 pollution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7-day holidays even industrial emissions of VOCs were passively reduced due to temporary factory shutdowns, and the toluene to benzene ratios dropped from ∼10 during non-holidays to ∼5 during the holidays. Box model (AtChem2-MCM) simulations with the input of observation data revealed that O3 formation was all VOC-limited, and alkenes had the highest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y (RIR) during the holiday and non-holiday O3 episodes while aromatics had the highest RIR during the non-pollution period. Box model also demonstrated that even aromatics decreased proportionally to levels with near-zero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aromatic solvents, O3 concentrations would only decrease by less than 20% during the holiday and non-holiday O3 episodes and ozone pollution in the periods could not be eliminated. The results imply that controlling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aromatic solvents might be not enough to eliminate O3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nthropogenic reactive alkenes. Isoprene and formaldehyde were among the top 3 species by RIRs in all the three pollution and non-pollution periods, suggesting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O3 formation from biogenic VO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