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21.
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pH,扰动及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pH为8.5~9.5,生长过程对水体的pH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总的趋势是使水体pH趋向于9~9.5;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滞后,但对其生长速率及生物量均无太大影响;增加磷浓度更易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氮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则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2.
本文研究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时,产生“水华”的铜绿微囊藻可使小白鼠肝脏增重及肝脏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致使小白鼠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3.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duce Bacillus thuringiensis-based biopesticide using starch-producing industry wastewater (SIW) fortified with soybean medium and optimize the formulated product using different adjuvants. This study was necessary as low endotoxin concentration is obtained in formulated biopesticide when SIW alone is used as fermentation medium. The fermentation runs were conducted using SIW alone and SIW fortified with 25% soybean (w/v) medium in 2000?L and 150?L bioreactor, respectively. SIW supplemented with soybean medium showed an increase in cell count (from 1.95?×?108 to 1.65?×?109 CFU mL–1), spore synthesis (from 1.5?×?108 to 1.35?×?109 CFU mL–1) and endotoxin concentration (from 436 to 1170?μg mL–1) when compared to SIW medium alone. The fermented broth was concentrated using continuous centrifugation and adjuvants were added for biopesticide formul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resistance against UV rays and rainfastness. Entomotoxicity of the formulation produced using fermented broth of SIW fortified with soybean (38,000?IU μL–1) wa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SIW medium alone (21,000?IU μL–1), commercial biopesticide Foray 76B (20,000?IU μL–1) and Btk sander’s (12,500?IU μL–1).  相似文献   
24.
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菌、病毒数量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铜绿微囊藻、菌、病毒的数量以及总磷、总氮的浓度变化,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藻、菌、病毒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病毒和第二天的藻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655,P0.01),其显著水平高于与当天藻细胞数的相关性(r=-0.578,P0.05),菌和第二天的藻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500,P0.05),回归分析表明,病毒的波动能够解释51.9%的藻细胞数的变化,菌的波动能够解释46.4%的藻细胞数的变化,藻细胞数与菌数的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低于藻细胞数与病毒数的确定系数。此外,藻和总磷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r=-0.747,P0.01),病毒和总磷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857,P0.01)。上述结果说明,浮游病毒和浮游细菌丰度是影响藻类数量的重要因子,且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浮游病毒可以通过裂解宿主细胞而加速了磷元素的循环。  相似文献   
2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污泥(体积分数,即污泥体积占污泥和沙土总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20%、33.3%、50%和100%)施用于风沙土条件下,污泥剂量对樟子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的累积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分含量低的风沙土中,施用污泥能够显著提高樟子松幼苗生物量,最适剂量为50%;污泥剂量的增加可促进樟子松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在最适剂量(50%)条件下,樟子松植株中Cu、Cd、Pb、Zn的累积量分别是对照(不施污泥)的18.0、8.9、17.1、11.5倍;樟子松植株重金属吸收速率顺序为:ZnCuPbCd,而迁移系数顺序为:ZnCdCuPb;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随污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植株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  相似文献   
26.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氮源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集炼油厂内长期石油污染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从油泥中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土著微生物1株,命名为S2,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性能测定与产物特性及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测定证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稳定,最佳条件下发酵液表面张力可由75mN·m-1降至35mN·m-1,临界束胶浓度(CMC)值为0.25g·L-1,远远低于一般化学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发酵液乳化性能优于对照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等常用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选定的最佳碳源为菜油,最佳氮源为硝酸钠,优化培养条件后,产物最大产量达到了4.7g·L-1.  相似文献   
27.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衰亡过程中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的变化,探讨藻类产生的氨基酸和有机质对湖泊水体中有机质、TC(总碳)及DTN(溶解性总氮)的贡献. 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对水体中TC、DTN、TOC(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3%~37%、46%~93%和46%~83%;在衰亡期,水体中难降解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摩尔浓度(c)为60.4 μmol/L,显著高于同时期易降解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摩尔浓度(40.9 μmol/L);c(D-氨基酸)/c(L-氨基酸)由初始的0.28降至0.09,表明在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至衰亡期间,水体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逐渐降低. 研究显示,在水体有机质降解程度降低的同时,氨基酸摩尔浓度逐步增加,因此大量未降解的氨基酸沉积下来成为水体有机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8.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获得带有EGFP遗传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株绿色荧光标记性能稳定,通过转化子基因组DNAPCR和斑点杂交检测,证明外源EGFP基因存在于转化子染色体上.转化子30h内将溶液的表面张力由70mN/m降至35mN/m,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9.
壳聚糖复合粘土矿凝聚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壳聚糖与天然粘土矿物海泡石复配凝聚水体中铜绿微囊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壳聚糖用量为0 5 6mg L、海泡石用量为 32mg L的情况下 ,藻个数由 1 94 4× 10 6 个 mL降为 1 38× 10 3个 mL ,去除率达到 99 93% ;浊度由 6 5NTU降到 0 1NTU ,去除率达 99 6 % ;叶绿素a去除率达 10 0 % (用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到 )。实验还确定了最佳pH值范围是 4~ 8;并且探讨了壳聚糖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30.
酰胺类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对水生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风险。为探究其对藻类的毒性作用,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分别从藻类生长和氧化损伤效应角度探讨了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酰胺类除草剂对藻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暴露组刺激藻类增长,高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3种酰胺类除草剂增加了铜绿微囊藻的氧化压力,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藻体内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显著增强。经96 h暴露后,甲草胺(32.0 mg·L~(-1))、乙草胺(32.0 mg·L~(-1))和丁草胺(15.0 mg·L~(-1))暴露溶液中相对MDA含量分别为138%、204%和154%,相对SOD活性分别为116%、87%和115%,相对POD活性分别475%、278%和627%。结合生物量及氧化损伤效应实验结果可知,3种除草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丁草胺乙草胺甲草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