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586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887篇
基础理论   401篇
污染及防治   241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hether the multi-biological toxicity from lead exposure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progeny has not been clarified.In the present study,we explored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toxicities from lead exposure and their possibly transferable properties.The lead exposure could cause series of severe multi-biological defects with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by affecting the endpoints of life span,development,reproduction and locomotion behaviors in nematodes.Moreover,most of these toxicities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progeny from lead exposed animals and some of the defects in progeny appeared even more severe than in their parents,such as the body sizes and mean life spans.We summarized the defects caused by lead exposure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transferable properties or rescue patterns.That is,the defects caused by lead exposure could be largely,or partially,or became even more severe in progeny animals.Therefore,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ead exposure can cause severely multi-biological defects,and most of these multiple toxiciti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ransferable for exposed animals in C.elegans.  相似文献   
992.
在居民日常涉水活动中,居民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可通过人体消化道、呼吸及皮肤吸收3种途径长期暴露于人体,从而引起各种健康危害效应.对国内外饮用水DBPs水质标准及暴露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发生在不同涉水过程中的暴露途径及影响暴露途径和暴露效率的因素,重点对3种暴露途径下的常用暴露估算数学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对国内外暴露参数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反映中国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职业健康风险状况,结合中国HBCD相关行业的生产状况,构建了6种中国的HBCD职业暴露情景,预估可能暴露于HBCD的职业人群数量为614~963人.然后利用EASE模型模拟职业暴露水平,并通过安全边际表征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职业人群主要通过呼吸和皮肤途径接触HBCD,其相应的内暴露水平可达到0.07~1.63 mg/(kg·d)和0~0.84mg/(kg·d);由此可以估算职业人群总的暴露剂量达到0.07~1.80mg/(kg·d),这比普通人群对HBCD的暴露水平高3~5个数量级.风险评估表明,16%的职业人群具有反复染毒的风险,69%的职业人群具有产生生殖毒性的风险,总计职业人群中具有健康风险的人数为424.04~665.70,约占职业人群数量的70%,由此可见HBCD的职业暴露能够损害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994.
嗜酸性细菌对废旧线路板浸出的吸附行为及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究嗜酸性细菌对废旧线路板浸出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模型是生物浸出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考察接种不同浓度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浸出线路板中铜的吸附行为,探索了菌体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过程,分析了其吸附行为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均于5 h内达到平衡.随着初始菌浓度的增大,吸附速率和吸附的微生物量也随之增大.初始菌体浓度为2.4×105、2.4×107和2.4×109cells·m L-1时对应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701、2.3552和2.9833 mg·g-1,吸附的微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43.75%、53.97%和55.94%,铜的浸出率分别达到71.20%、88.33%和95.05%.进一步的非线性拟合结果显示,一级动力学模型适用于A.ferrooxidans与线路板粉末的吸附行为,模型拟合度(R2)分别达到0.9321、0.9134和0.9193.  相似文献   
995.
对华南地区某典型城市工业区和居民区两种不同区域的大气PM2.5中7种塑化剂污染分布特征和暴露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期间两类区域大气PM2.5中主要以DnBP、DEHP为主,五日平均浓度分别为38.3~42.9 ng/m3、119~144 ng/m3,两类区域的PM2.5中7种塑化剂总体污染浓度水平相当,居民区总体污染情况略轻于工业区.7种塑化剂的成人室外PM2.5呼吸暴露水平范围为0.051 9 ~ 36.8 ng/(kg·d),其中工业区的DEHA暴露水平比居民区的高出一倍,其它的几种塑化剂在两类区域中的呼吸暴露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996.
对中国山西的土焦炉、热回收焦炉、机焦炉炉顶及周围环境进行采样监测,大型机焦炉颗粒物单位排放浓度高于土焦炉和热回收焦炉,同时超过《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1996)中国家二级标准限值3.5 mg/m3.机焦炉炉顶在出焦环节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5倍.在此种污染物暴露的环境下长期工作生活,对人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看出全国焦化行业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治理问题、环保设备更新应用问题以及焦化工人的身体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97.
阿苯达唑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高效抗寄生虫兽药,其残留对蚯蚓等土壤动物的繁殖毒性鲜见报道.本研究选择了阿苯达唑的5个染毒剂量(1、3、6、9和12 mg·kg-1),检测染毒56 d阿苯达唑对蚯蚓产茧、孵化及其幼蚓产生的影响,以及染毒14 d蚯蚓精子畸形率和精子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染毒28 d时,卵茧数量比其他繁殖参数(卵茧重和孵化率)对低剂量阿苯达唑敏感,随着染毒剂量(3~12 mg·kg-1)增加,卵茧数量显著降低(p0.01),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56 d时,幼蚓重量比其他繁殖参数(幼蚓数量和孵化率)敏感,产生有毒作用的最低染毒剂量为3 mg·kg-1(p0.01).短期染毒14 d时,精子细胞的超微结构在染毒剂量为3~12 mg·kg-1时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线粒体,而精子畸形率发生明显变化的最低剂量为6 mg·kg-1,可见,短期染毒时精子细胞的超微结构比光镜下的精子畸形率敏感.该研究结果可为阿苯达唑残留的土壤生态毒理及早期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上海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上海市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结合上海市人群状况,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上海市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暴露量及由此导致的健康风险,分析不同环境介质、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实际评价时,根据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部分美国环保局推荐参数,剩余的评价参数根据国内的相关文献,我们进行了修正,以使暴露模型更较好的接近上海市真实暴露场景,提高模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对16种PAH化合物(PAH16)的日均暴露量分别为1.27×10-3、8.90×10-4、7.49×10-4 mg·kg-1·d-1,主要暴露途径是膳食暴露,此外呼吸暴露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皮肤暴露作用很小。膳食暴露中对总暴露贡献最大的食品是粮食、肉类、鱼类。高环化合物主要来自肉类和鱼类。2环、3环、4环、5环和6环化合物对总暴露谱的贡献依次减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由于 PAHs 暴露引起的平均致癌风险为7.20×10-6、6.13×10-6、4.44×10-6 a-1,上海市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上海市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高于EPA标准值。上海市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北京和兰州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项参数中,粮食、蔬菜摄食量和相应的多环芳烃(PAHs)残留浓度是影响暴露的重要因素。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各年龄段人群对多环芳烃(PAHs)的日均暴露量的分布特征,各输出变量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999.
郝以党  吴龙  胡天麒  张艺伯  吴桐 《环境工程》2015,33(2):105-108,79
目前铜渣资源化利用主要采用选矿法,处理后仍有大量尾渣无法有效利用。故将铜渣视为含有铜铁金属、高氧化硅无机材料且含高热值的资源,对铜渣进行资源化处理。熔融条件下对铜渣进行还原处理回收含铜铸铁,尾渣用于制备矿棉,实现了熔融铜渣的高附加值利用。该技术处理铜渣产品附加值高、能耗低,且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Microcystin-LR (MC-LR) is the most abundant and toxic microcystin congener and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potential human carcinogen (Group 2B) by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genotoxic effects of MC-LR during chronic exposure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human-hamster hybrid (AL) cells were exposed to MC-LR for varying lengths of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itrogen radicals in MC-LR-induced genotoxicity. The mutagenic potential at the CD59 locus was more than 2-fold higher (p < 0.01) in AL cells exposed to a cytotoxic concentration (1 μmol/L) of MC-LR for 30 days than in untreated control cell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ation of micronucleus. MC-LR caused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nitric oxide (NO) production in treated cells. Moreover, this was blocked by concurrent treatment with the NO synthase inhibitor NG-methyl-L-arginine (L-NMMA), which suppressed MC-LRinduced mutations as well. The survival of mitochondrial DNA-depleted (ρ0) AL cells was markedly decreased by MC-LR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at in AL cells, while the CD59 mutant fraction was unaltered. These results provided clear evidence that the geno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MC-LR exposure in mammalian cells was mediated by NO and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s that prevent 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