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涵  贡璐  刘旭  邵康  李昕竹  李蕊希 《环境科学》2021,42(1):403-410
氮沉降可能影响森林土壤性状及代谢活性,为进一步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生化过程与生境相互作用机制,探究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子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本文以天山雪岭云杉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氮沉降梯度法开展施氮试验,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特征,并结合冗余分析方法讨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除土壤酸性磷酸酶外,其余均在低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②外源氮添加导致土壤pH值降低,低氮或中氮处理后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全磷和土壤C/N含量升高,土壤N/P呈现不规律下降.③土壤酶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土壤全磷和土壤C/N均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其中仅土壤C/N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环境因子与土壤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及土壤N/P与土壤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新疆天山雪岭云杉在施氮背景下,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铵态氮.  相似文献   
42.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air of the Orissa Sand Complex had an average value of 128 ± 10 µg m?3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170 ± 8 µg m?3 in mining areas. PM10 levels in residential areas were found to have an average of 35 ± 10 µg m?3, in mining areas 45 ± 10 µg m?3.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elements is also discussed here. Inhalation doses were observed to be high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and the rainy season. The highest dose rate was for the age group of 1 year, and health risks were found to be highest for the same. For adults, inhalation dose and health risk are 1.3 times higher in mining than in residential areas.  相似文献   
43.
为观察新生鼠全氟辛烷磺酸(PFOS)低剂量慢暴露对其成年后神经行为和海马组织影响,选取出生后5-7 d雄性SD幼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P5)、中剂量组(P10)、高剂量组(P20),每组各20只。从PND7开始染毒,共染毒12周,动态记录体重,并进行水迷宫、旷场实验、滚轮实验观察神经行为变化,同时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P20组染毒8 d后出现体重增长减缓(P0.05),4周时P10和P20组死亡率明显升高;并且P10、P20组在4周,P5组在8周时,水迷宫实验逃逸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10、P20组大鼠在4周,P5组在8周时,旷场实验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站立次数减少,行走总距离缩短;滚轮试验中,对照组和P5组肢体运动协调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5组在染毒12周时出现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胞核固缩及胞体胀大,CA1区细胞和齿状回闩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少于Con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大鼠幼年PFOS低剂量慢暴露可损害其成年后空间学习记忆及自主探究能力,这种损害可能与海马神经元发生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44.
基于微板藻毒性试验测定5个有机磷农药与4个三嗪类农药的单个及联合毒性.根据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斜生栅藻96h生长抑制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西草净>阿特拉津>扑灭通>苯嗪草酮>草甘膦>敌敌畏>磷胺>乙酰甲胺磷>甲胺磷.这表明直接干扰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的三嗪除草剂的藻毒性明显大于有机磷农药.以通用浓度加和作为参考模型,三嗪类农药按EC50和EC10(10%效应浓度)浓度比的混合物对斜生栅藻呈现加和毒性.有机磷农药按EC50和EC10浓度比的混合物在低浓度呈现加和毒性,在高浓度呈现协同毒性.有机磷与三嗪类农药按EC50和EC10浓度比的混合物在低浓度为加和毒性,在高浓度为协同毒性.  相似文献   
45.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regard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14C]-atrazine conducted with rhesus monkeys. The animals received one dose (0.25 mg) intravenously (IV) or three doses (1, 10, or 100 mg) orally. Plasma, urine, and feces were collected at defined times up to 7 days post-dosing. Sample radioactivity was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mass equivalent. IV administered [14C]-atrazine disappeared rapidly from blood, with an elimination half-life of about 5.5 ± 1.1 h. The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14C]-atrazine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at the three dose levels show that kinetic parameters such as AUC and C max a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e. Seven days after dosing, urinary and fecal excretion of [14C]-atrazine reached 99% of total administered dose in the IV group and 91–95% in the three oral dose groups. In the IV-administered monkeys, approximately 85% of the dose was excreted in urine and 12% in feces. In three oral dose groups, urinary and fecal radioactivity recoveries approximated 57% and 21%, 58% and 25%, and 53% and 35%, respectively.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urinary excreted radioactivity was found within the first 24 h after dosing. In conclusion, the principal elimination of [14C]-atrazine, IV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is via urine.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was 60% or high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ered oral dos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verall oral dose accountability ranged from 91% to 95%. Data generated may be useful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atrazine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46.
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存贮与分解的影响在全球碳(C)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分别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和氯仿熏蒸法,研究了降水变化和氮(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OC矿化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量增加能够提高森林演替晚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而对森林演替早期SOC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干旱条件(降水量减少)降低森林SMBC含量,且在鼎湖山季风林表层土壤(0~10 cm)中SMBC的减少达到显著水平(P<0.05).3)N添加处理对鼎湖山3种森林类型SOC累积矿化量、矿化速率以及SMBC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未来关于SOC矿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质量、C/N比例、外源性氮输入等因素的作用.图4表2参37  相似文献   
47.
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式可以模拟放射性核素在不同尺度下的大气输送与扩散,为核电站选址、核事故应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模拟核素扩散的多种模式,详细比较了各模式对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输送和扩散、干/湿沉降和重力沉降以及辐射剂量等处理方法,总结归纳各个模式模拟的差异性.最后,对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式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对有针对性地提高模式模拟能力以及明确模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Cu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技术,测定Cu2+和Cd2+ 2种重金属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以24 h致死和72 h胚胎孵化抑制为毒性终点,2种重金属的剂量-效应曲线可用Weibull函数或Logit函数有效描述,由最佳拟合函数计算得出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毒性效应的评价标准,2个毒性终点的重金属毒性大小顺序均为Cu2+>Cd2+. 应用浓度加和(CA)与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72 h孵化抑制率的无观测效应浓度(NOEC)配比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预测,通过混合物试验观测数据的95%置信区间与CA模型和IA模型预测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表明,2种模型都可以有效预测斑马鱼胚胎孵化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和石油烃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海水中镉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汞、铅和石油烃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加速生命试验法模型(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model)的研究显示,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和铅平均浓度均已超过其对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的安全浓度.镉、汞、铅和石油烃对生物的长期致死率鱼类分别为4.5%、16.3%、0.0%和12.0%,甲壳类为0.4%、7.9%、0.3%和6.6%,双壳类为10.5%、0.2%、0.2%和2.3%.效应加和模型(Independence Action model)的估算表明,在镉、汞、铅和石油烃组成的复合污染条件下,渤海湾常见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的长期死亡率分别为29.7%、14.6%和12.9%,其种群增长率分别降低约6.4%、14.6%和12.9%.与镉、汞、铅和石油烃单种污染物暴露相比,其复合污染导致的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种群(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增长率的降低更明显.因此,复合污染是导致渤海湾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唐研博 《四川环境》2013,32(2):52-55
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是实现辐射防护目的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保障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与安全,严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及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方法,提出了在职业外照射工作人员剂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