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以猪粪稻秸为原料,设计超高温预处理温度(75,85,95℃)、时间(2,4,8h)和通风量(0.3,0.6,0.9L/kgTS·h)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超高温预处理条件对猪粪稻秸理化特性及后续模拟堆肥腐殖质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和通气量对猪粪稻秸后续高温堆肥腐殖化系数影响各不相同,各因素对后续好氧发酵累腐殖化系数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大小顺序为预处理时间 > 温度 > 通气量;最佳超高温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温度为95℃,停留时间为4h,通气量为0.6L/(kgTS·h),与CK相比,最佳预处理参数下猪粪稻秸后续高温发酵60d腐殖化系数提高119%,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分别增加105%、116%,而富里酸含量降低17.2%,结合预处理前后物料理化特性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超高温预处理促进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有机碳,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组分降解溶出,促使其更多转化为多酚,同时增加了腐殖质前体还原糖、氨基酸的含量,从而有利于腐殖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92.
施用污泥堆肥品对土壤和植物总汞及甲基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分别施加两种不同的污泥堆肥品(含生物质炭和不含生物质炭),研究污泥堆肥土地利用过程土壤及植物总汞和甲基汞变化情况、迁移转化特征和植物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施加污泥堆肥品会引起土壤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升高,但总汞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生物质炭堆肥品可能促进土壤汞的甲基化,但不同处理土壤甲基汞/总汞(Me Hg/THg)比值较低.植物成熟后不同处理植物总汞含量明显低于幼苗期,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幼苗期.施加两种堆肥品对植物富集总汞没有明显差异,但对甲基汞富集影响显著.施加生物质炭堆肥品的土壤甲基汞含量明显高于施加无生物质炭堆肥品的土壤,而植物甲基汞含量则相反.生物质炭的加入可能有利于土壤甲基汞形成,但不利于甲基汞的迁移,抑制植物对土壤甲基汞的富集.植物对甲基汞的富集能力较强(富集系数为1.24~14.63),需关注长期施肥带来的土壤环境汞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3.
膜覆盖条垛堆肥技术与应用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覆盖技术是一种改良的静态条垛堆肥技术,主工艺过程与传统高温好氧发酵工艺过程类似。介绍了膜覆盖堆肥系统的核心技术——功能性覆盖膜、曝气系统、卷膜设备;通过对膜覆盖系统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得到该技术的适用范围;介绍了两个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4.
施用污泥堆肥对滩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堆肥中富含有机质营养成分,可改良土壤,同时要防止重金属和病原菌等可能引起的污染。为评价污泥堆肥作为土壤改良基质的可能性,本试验系统进行了上海曲阳水质净化厂污泥堆肥/滩涂土混配土的理化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与滩涂土混配后,土壤pH、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指标得到改善;营养得到补充,肥力提高明显;混配土中未见病原菌污染问题,污泥堆肥施加比例控制在30%(干重计)以内时,也不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混配土可以满足农用要求。  相似文献   
95.
青岛市剩余污泥处置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青岛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目前的产生情况及处置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先进的剩余污泥处置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适合青岛市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剩余污泥既是污染物又是一种资源,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才是其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96.
文章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评价堆肥厂的运行管理状况,既克服了单、少指标评价的片面性,反映了堆肥厂运行状况评价的多因素、多变量和多层次的特点,又体现了堆肥厂运行状况评价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97.
污泥堆肥农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剩余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污泥处置将成为一个潜在问题。污泥因其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肥源。以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泥堆肥应用效应的研究。采用大田分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中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用于作物种植,具有非常好的肥效,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在品质各方面均高于对照,使几种作物表现出高于空白对照的生长状况:不同处理施肥量下,作物生长状况为污泥堆肥+化肥〉污泥堆肥〉化肥〉空白对照。因此,污泥堆肥供肥潜力大,是一种值得合理利用的肥源。  相似文献   
98.
运用神经网络分析电流测定堆肥系统中的对苯二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卫  章毅  李旭东 《环境科学》2008,29(9):2678-2683
针对生物传感器检测堆肥系统中对苯二酚时存在的检测范围较小和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在分析漆酶生物传感器检测电流信号的基础上,以传感器响应电流为输入变量,以对苯二酚浓度为输出变量,建立了神经网络(ANN)模型,对网络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网络参数(最佳隐含层神经元数为7,最佳输入层神经元数为5,最优的传递函数组合为Tansig-Logsig,最优的算法为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并将模型预测性能同非线性回归(NR)模型进行了比较.NR的RMSE(均方根误差)为14.441 9 ìmol/L,预测值与实测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4 4;与之相比,ANN的RMSE达到4.444 2ìmol/L,预测值与实测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996,预测性能明显优于NR.对苯二酚的检测范围达到0.015~450ìmol/L,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扩大了检测范围同时提高了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
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模拟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污泥土地利用会明显增加土壤中铜的总量,但大部分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壤中。通过BCR连续提取法发现,经淋溶后耕作层(0 cm~30 cm)土壤中的铜仍然以残渣态为主(占50%以上),但能被植物利用的酸溶/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铜有了明显的增加。与去离子水相比,模拟酸雨(pH=4.5)会使土壤中铜的淋溶强度增加,并更能促使其向下迁移。  相似文献   
100.
It is obviou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waste compost improves the soil fertility. These wastes, however, may also have som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ir metal content. This research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Tunisian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t and farmyard manure on som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a calcareous Tunisian soil (clayey–loamy soil). A field plot experiment, without vegetation, was installed since 1999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the Agronomic National Institute of Tunis (INAT) in the region of Mornag (20 km south of Tunis, Tunisia). During 5 years, the field received yearly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0, 40, 80 and 120 t/ha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t and 0, 40 and 120 t/ha of manure. The fraction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was evaluated after 5 years using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amendments was found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hereas it slightly decreased the soil pH. The addition of manure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whereas compost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between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soils showed the residual fraction to be dominant, followed by the fraction bound to Fe and Mn oxides. The amount of Cu bound to the organic fraction increased with the application rate, 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complexes. For the other metals, the increase of the associa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is very limite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t moreover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Zn associated with Fe and Mn oxides. The “Mobility Factor (MF)” was quite low and did not change after the 5-year application of the two organic amendments. It always remained lower than 10%, although for Cd it amounted to 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