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81.
密封消解法测定高盐废水COD时的最佳实验条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密封消解法测定高盐废水COD的消解时间、氧化剂浓度、掩蔽剂比例等实验条件研究 ,确定了适合高盐废水COD测定的最佳实验条件 ,并用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消解时间为 30min ,掩蔽剂比例为 10 1,对不同范围的COD采用不同浓度的氧化剂 ,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中的氯离子对COD测定干扰很小 ,方法的准确度较好 ,相对误差 <8 3% ,加标回收率 >92 %。  相似文献   
182.
潮间带土壤盐度与电导率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5:1的水土质量比浸提潮间带土壤,质量法测定的土壤盐度(质量分数),与电导法测定的稀释了5倍的土壤浸提液(5:1水土质量比)的电导率值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质量法实测的土壤盐度与电导率计算的土壤盐度之间的相对误差多在5%以下。因此,用电导法测定潮间带土壤盐度不失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尤其是样品数较多时更可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183.
河口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是重要的初级消费者,对于维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南北不同气候带的河口湿地因具有独特的温盐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底栖动物群落。根据已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河口湿地底栖动物存在明显的潮汐分带规律和南北温度分区差异。潮上带:盐度<6‰的华北暖温带河口以昆虫纲占优势,伴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盐度<2‰的亚热带季风区河口以甲壳纲占优势,出现水生昆虫幼虫;盐度为0‰~5‰的亚热带-热带河口以多毛纲为主,伴生甲壳纲和软体动物。潮间、潮下带:华北暖温带河口由节肢动物的昆虫纲过渡到甲壳纲,高潮带以甲壳纲占优势,伴有多毛纲和少量软体动物;潮间带中低潮滩5‰~25‰盐度范围内以软体动物为主,仅伴生种存在差异。亚热带季风区河口盐度2‰~5‰的中低潮滩以甲壳纲和软体动物占优势,在潮下带盐渍藻类区主要分布软体动物和部分甲壳纲。亚热带-热带河口盐度7.5‰~21‰的秋茄群落和盐度11‰~15‰的桐花树群落中均以甲壳纲和多毛纲为主,伴生腹足纲、寡毛纲和棘皮动物;盐度8.8‰~17.5‰的白骨壤群落中以腹足纲占优势,伴生甲壳纲、多毛纲和棘皮动物。目前针对中国河口海岸最北端鸭绿江口的调查研究较少,且对河口潮下带的研究多集中于长江口范围,其余河口潮下带则多并入海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缺乏针对潮下带的专门分析,因此需加强中温带鸭绿江口不同潮带底栖动物的调查,并增加各海岸河口潮下带的底栖动物针对性调查,以期明确河口冲淡水对底栖动物类群及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4.
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盐分的剖面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强度人为干扰是否改变滨海湿地土壤盐分的剖面特征,采集黄河三角洲典型自然湿地和人为干扰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剖面样品,进行实验室测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土壤剖面含盐量及理化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由陆向海湿地土壤从轻度盐渍化向盐土过渡,盐分剖面特征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同时人为影响因植被类型而异。总体而言,人为干扰湿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于自然湿地。土壤盐分剖面类型可划分为表聚型、震荡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上由海向陆土壤盐分剖面类型由表聚型、震荡型向均匀型转变。人为干扰湿地中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和裸地土壤盐分表聚特征明显,属于表聚型剖面,表聚系数为63%,均匀型剖面占比最高,达到2/3。当地人为筑坝修路等建设活动,通过直接阻断或改变地形等方式削弱了湿地潮汐的水文连通过程,进而改变土壤含水率、容重等生境要素,可能成为影响盐分剖面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闸阀调控、生态补水工程等水文连通恢复措施,改善湿地土壤盐碱化问题,有助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5.
韩忠明  潘勇延 《化工环保》2016,36(2):193-199
采用“混凝沉淀-微滤-组合反渗透”工艺对某煤化工企业的高盐废水进行浓缩处理,浓水通过蒸发结晶进行脱水,产水采用常规反渗透进行水回收。运行结果表明,经30 d运行,水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脱盐率稳定在95%以上,常规反渗透产水水质稳定,产水电导率、浊度、Cl-质量浓度和COD的平均值分别为12.5 μs/cm,0.1 NTU,7.8 mg/L,1.8 mg/L,满足《炼化企业节水减排考核指标与回用水质控制指标》(Q/SH0104-2007)中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指标和设计产水水质要求,实现了废水的近“零排放”。  相似文献   
186.
盐度变化对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盐度变化对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3D-E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升流式厌氧污泥流化床(UASB)中污泥的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与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LB-EPS和TB-EPS与污泥沉降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进水盐度由0逐渐增加至8%,厌氧污泥LB-EPS和TB-EPS含量分别由4.94和12.25 mg·g~(-1)(以VSS计)增加至41.47和43.04 mg·g~(-1)(以VSS计);LB-EPS和TB-EPS中蛋白(PN)和多糖(PS)含量的比值分别由3.2和3.8降低至1.8和2.3;污泥容积指数(SVI)与LB-EPS、TB-EPS均正相关;3D-EEM光谱显示,色氨酸蛋白和芳环蛋白荧光峰存在于不同盐度下LB-EPS和TB-EPS中,类胡敏酸荧光峰仅存在于盐度高于4%的TB-EPS中;FTIR分析表明,进水盐度的增加导致LB-EPS和TB-EPS中PS的C—O组分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7.
用化学逐级分离法对大连近海沉积物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进行分离,考察了盐度和压力对沉积物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附几种毒性有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组分几种毒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随盐度的升高线性递增;而无机组分的吸附能力随盐度的升高线减。升高压了沉积物中2组分对毒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但随压力的升高,吸附能力增加的幅度降低。吸附系数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88.
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49  
含亍废水包括海水直接利用后排放出的废水和许多工业废水,如化工废水、农药废水。因为含盐量高、废水的生物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含盐废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盐对微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和国内外对含盐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和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9.
深圳江碧工业区地下水污染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实地踏勘和钻探采样的方法调查了深圳江碧工业区地下水质状况,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着重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并提出了该地区地下水污染控制的对策.结果表明:工业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其污染不是来自工业区内污染物下渗,而是源于其附近已污染的茅洲河与洋涌河.   相似文献   
190.
一体式膜-生物活性炭法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膜-生物反应器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处理Cl^-含量高达12300mg/L的难降解高盐度有机废水,能够有效地形成生物炭活性污泥,提高处理效果,使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8%和97.10%,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为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