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我国城镇化迅速蚕食宝贵的耕地资源和乡村聚落,保护基本农田、保护乡村、保护农业空间的需求迫在眉睫。新一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针对“农业空间”只重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的不足,旨在构建“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为保护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空间、全农业领域生产者和特色、重点农村地区奠定基础。(1)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开展全域、全要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2)基于高产稳产、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三原则,进一步细化评价重要经济作物适宜区、地域特色农产品适宜区等;(3)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村落、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要素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该技术框架在沈阳和温州市县“双评价”中取得了科学实用的评价成果,为我国正在展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2.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空间决策科学性和空间治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出发,剖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双评价”科学支撑和简单适用的基本要求,总结当前省级“双评价”面临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三维内涵—一对关系—两种尺度—四个层面”的省级“双评价”方案,深入挖掘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压力、潜力三维内涵,立足于承载力与适宜性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浙江省为案例,从县级行政区和栅格单元两种尺度开展了“双评价”实践,并从优势短板识别、要素空间统筹、开发时序安排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层面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为省级“双评价”提供一种可行、科学、实用的评价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指标分解等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3.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整合,从国土的用途功能出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评价思路,测算宁远县国土对于不同功能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1)宁远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较高,不同等级、地区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明显,呈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分布格局,需重点加强南北两侧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满足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低,适宜生产区域主要以城区中心分割线为轴带,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格局,和生态保护空间存在一定冲突,需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的“双安全”;(3)建设开发适宜性总体上较低,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特征显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递减,需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适当调整和转变发展利用方式,协调“三生空间”关系;(4)以中心县城为核心,“三环带放射式”的国土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特征明显,建设—农业—生态空间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分布;(5)多宜、双宜、单宜与不宜空间面积依次为36672.67 hm2、32276.11 hm2、181022 hm2、175.46 hm2,分别占宁远县国土的14.66%、12.90%、72.37%、0.07%。从生态文明视角开展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更为精细地摸清特殊地貌的国土基数与空间基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可为其他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双评价”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4.
Since 1949, China has witnessed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1) In the 1950s the territorial planning got its start. (2) From the 1960s to 1970s territorial planning declined. (3)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the first major tide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began. (4) From the end of the 1990s to recent times the new round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is under deliberation. Since 1998,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has carried out some related work, especially in organizing pilot projects, and early research on the new round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in China, it is the appropriate for China to carry out the new round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Howev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rrectly consider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 other plan- nings, and tak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action, e.g. stressing main points for the basis of overall planning, building a territorial planning system that coordinate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various supportive measures of territorial planning, summarizing and upgrading experiences obtained in pilot project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training talented personnel.  相似文献   
35.
孔宇  甄峰  李兆中  傅行行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86-2199
智慧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影响着人地关系,而智能技术作为智慧社会崛起的主要动力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改变着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与治理模式,也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规划编制中,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在技术层面也有很多实践,但缺少对智能技术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性思考。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对传统规划编制与当前智能技术应用梳理的基础上,从智能感知与收集、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评估和智能决策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全流程的智能技术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框架,以适应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新要求,辅助编制更合理、科学、智慧的方案。  相似文献   
36.
中国80年代的国土规划实际上是50年代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发展.在四川省编制各种不同的国土规划已近10年。本文以四川的区域(国土)规划实践为依据,就此在进入深化、提高阶段之后的问题.从规划组织形式、类型体系、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7.
芜湖市生态农业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农业内涵与模式的认识,指出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对生态脆弱区与具体模式的提炼,而对经济发达区、城郊区缺乏研究,对社会经济条件关注较少。针对芜湖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等地域基础的分析,分别从产品、产业、地域三个方面进行了生态农业系统设计,从而力图把握生态农业的系统本质,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各种支撑体系建设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生态农业思想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Marine fish stocks are in many cases extracted above sustainable levels, but they may be protected through restricted‐use zoning syste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ystems typically depends on support from coastal fishing communities. High management costs including those of enforcement may, however, deter fishers from supporting marine management. We incorporated enforcement costs into a spatial optimization model that identified how conservation targets can be met while maximizing fishers’ revenue. Our model identifie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mong different zones: no‐take, territorial user rights for fisheries (TURFs), or open access.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enforcing no‐take and TURF zones incurs a cost, but results in higher species abundance by preventing poaching and overfishing. We analyzed how different enforcement scenarios affected fishers’ revenue. Fisher revenue was approximately 50% higher when territorial user rights were enforced than when they were not. The model preferentially allocated area to the enforced‐TURF zone over other zone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financial benefits of enforcement (derived from higher species abundance) exceeded the costs. These findings were robust to increases in enforcement costs bu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pecies’ market price. We also found that revenue under the existing zoning regime in the study area was 13–30% lower than under an optimal solut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ccounting for both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enforcement in marine conservation, particularly when incurred by fishers. Justificación de los Costos de Aplicación en la Asignación Espacial de Zonas Marinas  相似文献   
39.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与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对比,识别其国土空间开发问题和潜力.结果表明:①义龙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36.93%,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4.8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5.08%,三者可分别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3.60 km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15.21 km2,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72.17 km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27.63 km2,地块功能指向重叠性较大,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意向,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指向的侧重.③后备耕地面积为131.87 km2,后备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 km2,与实地核查结果相符.研究显示,构建的喀斯特地区“双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相似文献   
40.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将受损生态空间保护与休闲空间融合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与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提出其应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理论、景观基因理论、大地艺术理论五大理论逻辑。基于实践案例归纳了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模式类型、特征与问题,并提出实践模式的五大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功能适宜、效益最优的修复导向,建立多级空间尺度联动的传导机制,提升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地的地方嵌入性,加强修复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构建可持续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以期为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