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5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1587篇
安全科学   426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321篇
综合类   2307篇
基础理论   1023篇
污染及防治   463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189篇
灾害及防治   11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退化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及其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修复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河流滨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掌握滨岸带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和驱动机制研究是进行滨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生态系统修复是滨岸带研究的重点和关键,必须遵循自然法则,以修复生态功能为最终目标;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和效果应该建立适宜的评价方法和管理策略来确定。加强河流滨岸带退化机制的理论研究及3S技术的应用,从景观和流域尺度开展滨岸带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着重进行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滨岸带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等将是中国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2.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离子色谱(IC)技术对HNO3在α-Fe2O3表面暗反应和308nm下光解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时间、HNO3浓度、相对湿度(RH)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NO3浓度、光照时间的增加,HNO3在气相与α-Fe2O3表面光解产物浓度均呈指数增加;HNO3在α-Fe2O3表面光解产生的NO2、NO分别为气相产生的3.27及3.87倍,而无论气相还是表面光解的NO2浓度均约为NO的2倍.随着RH的增加,HNO3光解产生的HONO的浓度随之呈指数增大,其产率从RH 20%时的0.023增加到90%时的0.087.α-Fe2O3的表面效应在HNO3的表面光解反应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3.
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多个主体协同治理。连云港湾长制已实施两年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协同治理理论来看,仍存在治理主体相对单一、公众参与不足问题。因此,今后应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形成多元的治理主体,树立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加强各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湾长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4.
李慧婷  崔福义 《环境科学》2017,38(12):5229-5236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试验和连续流厌氧反应器,重点研究了长期暴露下纳米TiO_2在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影响及其在颗粒污泥中的归趋.结果表明,短期急性暴露于150 mg·g-1(以VSS计)的纳米TiO_2尽管会暂时减缓产甲烷速率,但产酸阶段及产甲烷阶段代谢产物总量不会明显受到影响,纳米TiO_2对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较低的急性毒性.反应器运行结果表明,纳米TiO_2的长期暴露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VFAs)积累及生物气产量降低,产酸菌比产甲烷菌对纳米TiO_2的累积效应更加敏感,纳米TiO_2抑制机制可归因于"物理遮蔽"作用.出水中TiO_2的平均含量只有0.632 mg·L~(-1),绝大多数纳米TiO_2都被截留在了反应器中.FISH检测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菌群结构有所变化,纳米TiO_2在反应器内的积累使得甲烷八叠球菌的丰度大幅增加了115.6%,其优势地位明显增强.长短期暴露试验的结果对比也说明,用短期暴露试验来说明纳米颗粒对厌氧体系的长期累积效应具有一定局限性,纳米TiO_2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负面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会显现.本研究结果可为厌氧污水处理体系中纳米颗粒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5.
制革废水和印染废水的综合毒性评估及鉴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利  陈文艳  万玉山  郑国娟  赵远  蔡强 《环境科学》2015,36(7):2604-2609
研究采用成组生物毒性试验(发光菌急性毒性、斑马鱼幼鱼急性毒性,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和小球藻急性毒性),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单位、平均毒性(average toxicity,Av Tx)、毒性指数(toxic print,Tx Pr)、最敏感的测试(most sensitive test,MST)和潜在毒性效应指数(potential ecotoxic effects probe,PEEP)对不同工艺阶段印染及制革废水进行毒性削减评估.结果表明PEEP能兼顾废水排放量与毒性效应,更为客观地表征了废水综合毒性,PEEP评价结果显示制革废水和印染废水的毒性削减率分别达到36.8%和23.2%.最后,以发光菌作为受试生物,采用毒性鉴别评估(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毒性鉴别.结果表明,印染废水中主要的致毒物质为非极性有机污染,其次为可滤性化合物,然后是重金属、氧化性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6.
Sulfamethoxypyridazine(SMP)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sulfonamide antibiotics(SAs).SAs are mainly studied to undergo triplet-sensitized photodegradation in water under natural sunlight with other coexisting aquatic environmental organic pollutants.In this work,SMP was select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As.We studied the mechanisms of triplet-sensitized photodegradation of SMP and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dissolved inorganic matter,i.e.,anions(Br~-,Cl~-,and NO~-_3) and cations ions(Ca~(2+),Mg~(2+),and Zn~(2+)) on SMP photodegradation mechanism by quantum chemical methods.In addition,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SMP by hydroxyl radical(OH·)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creation of SO_2 extrusion product was accessed with two different energy pathways(pathway-1 and pathway-2) by following two steps(step-I and step-II) in the tripletsensitized photodegradation of SMP.Due to low activation energy,the pathway-1 wa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pathway to obtain SO_2 extrusion product.Step-II of pathway-1 was measured to be the rate-limiting step(RLS) of SMP photo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selected anions and cations was estimated for this step.All selected anions and cations promoted photodegradation of SMP by dropp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pathway-1.The estimated low activation energies of different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SMP with OH·radical indicate that OH·radical is a very powerful oxidizing agent for SMP degradation via attack through benzene derivative and pyridazine derivative ring.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苏鲁界湖南四湖水源保护与利用状况的详细考察,全面系统分析了湖域水资源现状、存在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等。针对湖域水资源现状,探讨了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即建立湖域水资源协同规划与管理机制、湖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生态修复与补偿协同机制、群众协同参与与监督机制、水危机协同处置机制和湖域界面冲突协同控制机制等,以促进跨界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南四湖湖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8.
使用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台州市2015—2016年大气PM_(2.5)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PAHs的污染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显示:PAHs总浓度为(20.69±4.84)ng/m3,浓度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空间变化为商住区>工业区>背景点。PM_(2.5)中PAHs以高环为主(≥4环),占86%。不同季节商住区和工业区PAHs(4环)含量均略高于背景点,PAHs(5~6环)的含量商住区略高于工业区和背景点。PAHs环数分布和比值法结果表明台州市大气PM_(2.5)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成年人和儿童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ILCR)分别为8.02×10-7和5.61×10-7,表明台州市PM_(2.5)中PAHs对人体健康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9.
锑对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Sb(锑)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对比不同类型土壤中Sb毒性的差异,选取死亡率、逃避率、繁殖数三组个体水平的评价指标研究了3种典型土壤(海伦黑土、祁阳红壤、北京潮土)中外源添加Sb对模式生物——跳虫(Folsomia candida)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基于实测w(Sb)求得的上述3种土壤中Sb影响跳虫逃避的2 d-EC50(EC50为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298、>431[高于土壤中最高w(Sb)]和132 mg/kg;影响跳虫死亡的7 d-LC50(LC50为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 352、4 007、2 105 mg/kg;影响跳虫死亡的28 d-LC50分别为2 271、1 865、703 mg/kg,影响跳虫繁殖的28 d-EC50分别为1 799、1 323、307 mg/kg.由上述毒性阈值大小可知,跳虫逃避率的敏感性高于死亡率和繁殖数的敏感性,不同土壤中Sb对跳虫的毒性大小具有显著差异,北京潮土中Sb对跳虫的毒性与海伦黑土、祁阳红壤相比最大差别接近6倍,表明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Sb生态毒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但基于w(Sb水提)求得的上述3种土壤中Sb的毒性阈值差异减小,说明水提态Sb与其毒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土壤间Sb毒性的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我国土壤中Sb的毒性预测模型及制订Sb的质量标准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我国PAHs(多环芳烃)排放量居高不下,直接造成土壤和大气PAHs严重污染.为了探明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积累过程和调控机制,在系统分析PAHs在冬小麦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冬小麦PAHs根系吸收和叶面吸收影响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其中主动吸收是一个载体协助、消耗能量、PAHs与H+共运的过程;被动吸收除了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简单扩散外,水-甘油通道也参与了该过程. ② PAHs通过气态、颗粒态沉降到小麦叶面角质层或直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 ③ 影响PAHs根系和叶面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理化性质、植物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 ④ 小麦根系吸收的PAHs可以向地上部转运,并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蒸腾速率、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有关.主要问题:① 对于小麦叶片吸收的PAHs向基运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 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往往遭受土壤及大气双重污染,根系吸收及叶面吸收分别对其体内积累PAHs的贡献尚不清楚.因此,需关注韧皮部、木质部在PAHs转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示踪、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等先进技术观察和跟踪PAHs如何进入小麦以及在小麦叶中的转移和分布,阐明PAHs叶面吸收的微观机理;注重大田试验研究,为揭示冬小麦对PAHs的吸收、积累及调控机理,同时也为有机污染地区生产安全农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