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140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91.
Specific features of vegetation synanthropiz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a long-term grazing load were studied in the subalpine and upper mountain-forest belts of the Seminskii Range.  相似文献   
792.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其土壤N循环因受到植物根际效应和季节性淹水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一级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例,选择4种植被(狗牙根、香附子、苍耳以及玉米)覆盖区,采集植物根际、非根际土壤,分析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无机氮形态以及7种N素转化相关酶,并比较了4种植物根际效应强度,以反映不同植物覆盖对消落带土壤N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供试植物根际土壤pH值均低于非根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表明植物根际对消落带土壤养分有富集作用;4种植物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及14d可矿化氮含量均高于非根际,且土壤硝态氮、亚硝态氮以及14d可矿化氮含量呈现香附子>狗牙根>苍耳/玉米;总体上根际土壤N转化酶活性高于非根际,且狗牙根和香附子覆盖区脲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酶、脱氢酶显著高于玉米和苍耳覆盖区;蛋白酶、脲酶、谷氨酰胺酶活性与4种N形态均呈显著相关性,是消落带土壤N转化的主要参与酶类;根际效应分析结果香附子和狗牙根对消落带土壤N转化的根际效应强度大于苍耳和玉米,有利于土壤N素的固定和保持.植物根际效应对消落带土壤N素循环的影响可为消落带植被恢复工程中植被选择提供参考,也为改善消落带土壤退化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93.
上海地区近136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文主要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对1873-2008年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以期认识上海气候在不同尺度下的振荡结构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上海近136 a来增温趋势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速超过以往。而40年代的暖期和60年代的冷期构成上海20世纪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对城郊气温变化差异的影响十分显著。上海的年降水量主要是以短时间尺度的振荡为主,其中以40 a左右的波动为主要周期。小波变换的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降水将增加,而短时间尺度上则相反。  相似文献   
794.
河岸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起到有效的截留转化作用。对河岸缓冲带的定义、生态结构特性和功能,河岸缓冲带对氮和磷的截留转化作用以及河岸缓冲带的生态修复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结果表明:草地和森林类型河岸缓冲带均能有效地控制氮和磷向水体中迁移;河岸缓冲带的宽度、水文特征、土壤性质、季节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等是影响其截留效率的因素;加强退化河岸缓冲带的恢复重建工程,可以保证河岸生态系统的健康。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应进行长期的大尺度的野外实践研究,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合理的河岸缓冲带健康指标,为退化河岸缓冲带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5.
不同低温驯化策略下的厌氧氨氧化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下启动3套规格相同的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在对运行过程中氮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生物膜上的细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初步考察了厌氧氨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对应a1、a2和a3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A1、A2和A3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62,56,70d的驯化后,表现出不同的厌氧氨氧化活性.以氮素转化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其活性依次为A3>A1>A2.DGGE分析进一步说明,在不同的驯化策略下,反应器表现出不同的种群多样性,但种群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在接种物相同的策略中,降温幅度对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与其对厌氧氨氧化活性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96.
SBR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新鲜渗滤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R渐减曝气工艺处理模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新鲜渗滤液,实验研究了反应器运行条件与出水水质的关系及有机碳的转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鲜渗滤液经24h曝气处理后,出水COD浓度约为500mg/L,BOD5/COD降为014左右;出水COD浓度与容积负荷无明显相关性;COD去除率与容积负荷呈正比,并在容积负荷为50kgCOD/m3·d时达到最高,约95%;去除的有机碳气相转化率与容积负荷呈正比,在容积负荷为50kgCOD/m3·d时,有机碳气相转化率接近100%;该系统最高容积负荷为50kgCOD/m3·d,相应的污泥浓度(以混合液悬浮性挥发固体(MLVSS)计)为712g/L。  相似文献   
797.
羟基聚合氯化铝铁溶液的形态转化规律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44  
采用改进的 Al-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酸滴定实验研究了典型羟基聚合铝铁(nAl/nFe=9∶1,5∶5)溶液的形态转化 .结果表明 ,羟基聚合铝铁的形态转化主要由 nAl/nFe值、碱化度和熟化等因素决定 ;羟基聚合铝铁的形态转化特征是优势形态之间的转变 ;当nAl/nFe>5∶5,随碱化度的升高 ,[Al+Fe]a和 [Al+Fe]b 2类形态逐渐占优势 ;随nAl/nFe值的减小 ,[Al+Fe]a和 [Al+Fe]c增加 ,而 [Al+Fe]b 减少 .讨论了羟基聚合铝铁的形态转化规律 .  相似文献   
798.
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中稀土元素溶解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模拟污染红壤为实验材料,在pH值为3.5、5.5和7.5条件下,通过向土壤悬浊液中通入O2或N2改变氧化还原电位Eh为-100,0和400mV,研究了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对红壤中稀土元素La和Ce溶解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或Eh的减小,La和Ce释放量逐渐增大,Ce受电位的影响较La更为明显.同时还观察到La和Ce的释放量与Fe、Mn的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La和Ce可能主要吸附在Fe-Mn氧化物表面或滞留在Fe-Mn氧化物中.实验还发现,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会影响红壤中La和Ce形态的变化,分离后沉淀物中的交换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稀土随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的减小而减小.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红壤中La和Ce两种元素的释放主要来自交换态和Pe-Mn氧化物结合态.  相似文献   
799.
A2/O污水处理工艺中基质转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伟锋  陈银广  顾国维  张芳 《环境科学》2006,27(11):2228-2232
以实际污水培养驯化污泥的小试规模A2/O工艺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中基质的转化机理及硝态氮对基质转化的影响进行了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硝态氮存在于厌氧环境的系统中,厌氧段消耗的COD有51%可被聚磷菌吸收并合成为聚羟基链烷酸(PHAs);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比吸磷速率为3.87和6.54 mg/(g·h),利用单位PHAs的吸磷量(rP/PHA)分别为0.38和0.78.而在有硝态氮存在于厌氧环境的系统中,厌氧段消耗的COD仅有30.8%可被聚磷菌吸收并合成PHAs,61.5%用于还原硝态氮;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比吸磷速率为2.24和4.58 mg/(g·h),rP/PHA值分别为0.35和0.77.同时,在这2个系统中厌氧阶段释放的磷和消耗的COD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硝态氮存在于厌氧环境会降低聚磷菌的厌氧释磷速率和效率,使PHAs的合成量减少,从而降低聚磷菌的缺氧和好氧吸磷速率,但并不会影响其吸磷能力.  相似文献   
80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保护与天人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时代。探寻“天人合一”向“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现代性转化的途径,将有助于我们重瓤认识自然,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人类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科学实践精神,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