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潮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关键因子识别及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GIS技术、ArcSWAT模型与分析技术相结合,以农耕养殖程度较高的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近20年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异情况进行模拟,识别影响非点源污染流失的关键因子,进行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年均负荷量分别为563.3,28.7t/a,氮磷负荷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丰水年以地势较高且农业耕作活动频繁区域为主,平水年和枯水年表现为靠近河道的农业用地与畜禽养殖区为主.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11种不同因素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程度表明,施肥量是影响氮磷输出的最主要的因子,坡长、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是影响氮磷输出的次重要因子;针对潮河流域长期传统耕作以及化肥过量施用的现状,土壤有机磷的含量也会对总磷的输出产生一定的影响.潮河流域可划分为3个污染控制区,第1类:污染控制区(以近河道耕种区为主,面积186.74km2),第2类:污染治理区(农村生活及畜禽养殖区为主,面积23.09km2),第3类:生态修复区(高坡度强降雨区为主,面积1365.25km2).该研究结果可有效提升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效率,为水源地流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基于PCA-TOPSIS方法的河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基于PCA-TOPSI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对河北省冬小麦的热量和水分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根据冬小麦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可将河北省大致分为4个区:河北省南部为最适宜区,水、热资源配合较好;其次为中部和环渤海地区,水、热资源相对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再次为东北部地区,水分资源尚可,但热量资源匮乏;最后为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水、热资源都较差,最不适宜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3.
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国内外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与数据获得 ,分级量化与准确性校验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 ,认为目前荒漠化的分等定级有相当多的成分是用土地的绝对景观状态代替相对退化 ,影响了荒漠化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治效益的准确评估。土地退化生态基准初始面与终极面的恢复和确定 ,是建立规范科学指标体系的前提 ,由此提出了设计指标体系系统的三原则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对应的生态基准面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带性原则 ;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传感器的分辨率决定不同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原则和以基于3S景观类型为核心指标的原则  相似文献   
44.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类生命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均具有破坏性。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突发性、分布广、频率高等主要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400多个县级城镇、1万多个村庄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虽然,我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防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灾害威胁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原因:(1)预防性、区域性研究远远跟不上治理工程需要;(2)治理工程偏重工程技术忽略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机理研究;(3)人类因素的参与,造成自然地质体平衡状态的恶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加速了大区域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因此,作为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一条有效道路,就是要加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区划,开展预防性研究,圈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和灾害高风险区域,为国土规划、减灾防灾、灾害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综合防灾与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从灾害风险分析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由我国北方冬小麦干旱、江淮冬小麦渍涝、东北作物夏季低温冷害以及华南荔枝和香蕉冬季寒害组合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由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组成.风险辨识分别阐明了上述各灾种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灾情特征.在风险评估方面,基于灾害性质、灾损和抗灾性能的含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概念模型,根据多年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提出了应用性强、可操作的各种灾害的灾害强度风险概率模拟模式和灾损风险概率模拟模式、抗灾性能模式,并采用逐年产量和气象资料的样本序列,由上述模拟模式估算了各种灾害强度和不同灾损发生的风险概率及风险指数,阐述了风险水平的地区差异.在风险评价方面,根据对各种灾损的风险指标进行综合,分别提出了风险区划指标,并进行了风险区域划分.  相似文献   
46.
黑龙江省山地洪水灾害特点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析了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其它特点,讨论了造成山洪的成灾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象(暴雨)是控制黑龙江省山洪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黑龙江省山洪危险度分布图。指出在高纬度和林区,由于冻土层融化慢和过度采伐,可能加快山洪的形成。最后提出了预防山洪灾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An optimization procedure combining zonation methods with the Tabu Search method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ield. Three zonation methods, Voronoi diagram (VD), multiplicatively weighted Voronoi diagram (MWVD), and pattern zonation are adopted for the parameterization purpose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homogeneity and the heterogeneity, there are four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the parameter structure can b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The fitting residual error is first considered to determine an adequate number of zones without over parameterization. Then, the parameter uncertainty is evaluated the decision of the number of zon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WVD performs better than other two methods because the MWVD has better flexibility in describing the zonal boundaries with small number of decision variables.  相似文献   
48.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积沙区的植被分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简单风蚀坑3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尺度而发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草地,随积沙厚度顺风向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即随着坑后积沙体的扩大,草地植被由原生向沙生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49.
深圳湾TIN和PO43--P数值模拟及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万由鹏  毛献忠 《环境科学》2011,32(2):384-391
采用EFDC模型建立深圳湾三维水动力和营养盐模型,模拟总无机氮(TIN)和正磷酸盐(PO43--P)等主要营养盐在深圳湾不同水文条件下的输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TIN和PO43--P的计算值和实测多年月均值枯、丰水期都吻合较好.内陆河流TIN和PO43--P减排方案的计算表明,珠江口TIN提高至三类海水标准是深圳湾水体...  相似文献   
50.
A redox zonation approach is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obtaining bio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of xenobiotic compounds in a landfill plume (Grindsted, Denmark). The aquifer is physically heterogeneous in terms of a complex zonation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units close to the landfill and biogeochemically heterogeneous in terms of a specified redox zonation. First-order degradation rates of six organic compounds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o-xylene, m/p-xylene, and naphthalene) were calculated in the methanogenic/sulfate- and Fe-reducing zone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all compounds are anaerobically biodegraded, but at very different rates. High rates of biodegradation of most of the compounds (except benzene) were found in the Fe-reducing zone. These rates generally agree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rates. Only o-xylene and toluene were significantly biodegraded in the methanogenic/sulfate-reducing environment. All rates in this redox zone are generally much lower than previously published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