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24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磷酸二氢氨硝酸为基体改进剂,利用横向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选择最佳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测定作物中痕量铅,方法线性好,相关系数为0.99928。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加标回标率为99.5~105%,相对标准偏差达0.74。  相似文献   
22.
精粹     
所有的制造商都强调,要想种植出健康、高产的小麦作物,需要一定的技能和辛勤的工作。优质、耐旱、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对于高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大自然的温度和降水不会对这类品种的作物造成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23.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300500℃温度下热裂解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的方法,以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元素组成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不同保留时间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生物炭红外光谱图结果显示,生物质原材料经过裂解炭化过程,原材料分子结构中所含醚键(C-O-C)、羰基(C=O)等基团消失。随着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炭中甲基(-CH3)和亚甲基(-CH2)也逐渐消失,而芳环结构增加,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延长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的保留时间亦有相同结果。生物炭元素组成的结果显示,裂解温度升高及保留时间延长均能使生物炭的H/C比下降,同时裂解温度对生物炭H/C的影响更加显著。相比水稻秸秆生物炭,玉米秸秆生物炭的芳环骨架更加明显,芳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4.
史建君 《环境科学》2011,32(2):479-482
为了探明14CO2(14C)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金鱼藻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并探讨了金鱼藻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指示植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生长在水中的金鱼藻会通过某些途径吸收空气中14CO2并形成积累趋势,吸收途径主要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从水体中吸收游离14CO2和H14CO3-.金鱼...  相似文献   
25.
农业旱灾损失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同受旱胁迫下作物蒸发蒸腾与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是解析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对指导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淮北平原两季夏大豆盆栽受旱试验,分别构建了收获时植株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受旱当期和受旱后复水各生育阶段蒸发蒸腾量与同期地上部生物积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不同阶段受旱胁迫下的产量构成要素响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旱胁迫下大豆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015、2016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8),籽粒产量与其各阶段不断积累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存在定量转化;大豆某一生育阶段受旱当期的蒸发蒸腾量与该阶段的地上部生物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花荚期更为明显;某一阶段受旱对后续各生育阶段的蒸发蒸腾与地上部生长均产生影响,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距受旱时期越远相关性越弱;大豆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旱后复水,鼓粒期的地上部生长机制恢复正常,且这种恢复效应在前期轻度受旱后更为明显;不同阶段受旱造成的籽粒产量损失差异较大,与充分灌溉相比,大豆分别在苗期、分枝期、花荚期和鼓粒期遭受干旱时,2015和2016季的产量分别减少了14.2%和28.0%、18.2%和30.5%、53.1%和56.2%、50.1%和45.2%,花荚期和鼓粒期受旱对籽粒形成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两季鼓粒期受旱胁迫下的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和千粒重均为最低。  相似文献   
26.
对陕西北部某化工企业污灌区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积累状况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污水排放导致了周围农田土壤中Cd和Cu的聚集,其中Cd的积累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土壤Cu、Zn和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21,属轻度污染,4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4,属警戒线等级.在剖面上,所有重金属元素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0~10 cm范围内,在空间分布上,污水排放企业污灌区土壤和作物重金属Cu、Zn和Cd的强烈聚集区出现在企业排污口附近100 m范围内,而Pb集中在200 m范围内,并随着距企业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降低趋势.在企业污水灌溉的影响下,玉米籽粒中Cu、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74、0.129和0.036 mg·kg-1,明显高于对照区,其中Pb达到5.7%的超标率.玉米籽粒中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大小为PbCuZnCd,综合污染指数为0.53,属安全清洁等级;4种重金属元素中,除Cd在作物中与土壤中有效态和全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其余元素作物中和土壤中含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该化工企业周围,尽管由于污灌引起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但由于在农作物中的积累有限,暂时未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由于交通及烟尘引起的Pb的超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7.
谢燕  陈曦  胡正华  陈书涛  张寒  凌慧  申双和 《环境科学》2016,37(4):1499-1506
通过田间试验,在大豆和冬小麦生长季,进行常规翻耕(conventional tillage,T)、免耕(no-tillage with no straw cover,NT)、常规翻耕+秸秆(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straw cover,TS)、免耕+秸秆(no-till with straw cover,NTS)4种耕作措施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作物系统CO_2和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在大豆生长季,与T相比,NTS在开花-结荚期显著增加了CO_2累积排放量(P=0.045),增幅达27.9%;NT在鼓粒-成熟期显著降低了CO_2累积排放量(P=0.043),降幅达28.9%.与T相比,NT在鼓粒-成熟期的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了28.3%(P=0.042).在冬小麦生长季,与T相比,TS、NT在拔节-孕穗期使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了24.3%(P=0.032)和36.0%(P=0.041),在成熟期降低了26.8%(P=0.027)和33.1%(P=0.038).在返青期,NT、NTS、TS的N_2O累积排放量与T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NTS比NT的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了42.0%(P=0.035).可见,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较大,对N2O排放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8.
29.
镍的作物效应及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三种紫色土(酸性,中性,石灰性)上添加Ni(0,10,30,60,100,200mg/kg土)进行莴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i能刺激作物生长,而高浓度的Ni则阻碍作物生长,使叶片黄化。三种土因性质及本身肥力水平的差异,使酸性紫色土上作物Ni最敏感,石灰性紫色土上次之,中性紫色土上最不敏感,且Ni在作物体内分配规律也有所不同,比较了土壤全Ni,有效Ni,植株根Ni作为的临界值的优越性,结果  相似文献   
30.
我国电厂粉煤灰的年排放量相当大,开发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减少其占地与污染的好方法。但使用粉煤灰是否会对土壤和农作物造成污染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试验即研究粉煤灰中五种重金属在土壤和作物果实内的含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