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43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769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Size resolved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nitric acid (HNO3)measurements from the ASEPS'98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the BalticSea are used to provid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substantialgas-particle transfer of oxidized nitrogen (N) compounds in themarine boundary layer. We then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HNO3 reactions on sea salt particles in determin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N dry deposition to marine ecosystems.Modelling results obtained assuming no kinetic or chemical limiton HNO3 uptake and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conditions withnear-neutral stability, indicate that for wind speeds 3.5 – 10 ms-1 transfer of HNO3 to the particle phase to formparticle nitrate (NO3 -) may decrease the N depositionvelocity by 50%. We extend this research using the CHEM-COASTmodel to demonstrate that, in a sulphur poor environment undermoderate wind speeds with HNO3 concentrations representativeof those found in the marine boundary layer, inclusion of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sea spray significantly reducesmodelled NO3 - deposition in the near coastal zone.  相似文献   
972.
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分子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以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进行的研究。利用激光散射技术实现了对絮凝剂胶体分子粒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评价该絮凝剂的沉降性能及有关性能的改进提高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73.
刘文娟  郭玉峰  邓文博 《环境科学》2024,45(6):3708-3715
为评估老化作用和粒径等因素对微塑料(MPs)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对紫外光老化作用下3种不同粒径聚苯乙烯(PS:1、50和100 μm)吸附Cu(Ⅱ)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老化显著改变了PS的表面形貌和理化性质,1 μm粒径PS的老化程度最强.PS对Cu(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而Freundlich模型更好地拟合了PS对Cu(Ⅱ)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过程发生在其非均匀表面,吸附行为为多层吸附;Freundlich模型参数n值均小于1,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行为为强度较高的物理吸附;不同粒径PS对Cu(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依次为:1 μm> 50 μm> 100 μm,说明粒径是影响PS吸附污染物的重要因素,而老化作用增强了同一粒径PS对Cu(Ⅱ)的吸附能力.对不同环境条件下PS吸附Cu(Ⅱ)的研究结果表明,PS对Cu(Ⅱ)的吸附能力随环境pH升高而增强,而盐度升高则产生相反的效果,表面络合和电性吸附是PS吸附Cu(Ⅱ)的主要机制.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环境中MPs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崩塌体运动的全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颗粒流程序,建立颗粒-颗粒之间和颗粒-墙体之间线性接触刚度模型、滑动模型和带滞后阻尼性质的接触模型,对危岩体崩塌各个运动过程进行数值实验,得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模拟方法和参数选取方法,对于研究含有多种运动形式的危岩体崩塌复合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工程实例,模拟危岩体自脱离边坡坡面到运动终止的全过程,并说明模拟方法的有效性,预测危岩崩塌体的滑落距离和任意位置处的速度,为选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75.
目的 实现对缺失及不足的制导弹药贮存失效数据预测及补充的能力。方法 首先通过4种不同的预测算法(GA-BP、PSO-BP、GA-SVM、PSO-SVM),对自然贮存条件下弹药贮存失效数据进行预测,其次根据最小二乘拟合法,实现弹药贮存寿命评估模型的构建,再通过寿命评估模型,计算出不同方法下对应的贮存寿命。结果 通过不同模型的构建,4种预测方法与无优化条件下均能实现弹药贮存失效数据的预测,并且在规定可靠度,GA-BP和PSO-BP预测精度比另外2种方法更低。结论 GA-SVM与PSO-SVM更适合弹药贮存失效数据的预测,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76.
酸性淋洗对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洪杰 《环境科学》1991,12(2):42-44
酸性淋洗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轻微下降,下降幅度与淋入液的酸度呈正比.除强酸性淋洗外,一般性的酸性淋溶对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不大.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本身可使土壤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分析实验结果时应对此因素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977.
北京冬、夏季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质量浓度谱分布   总被引:30,自引:22,他引:30  
为认识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特性之一的粒径谱分布,利用多级撞击式颗粒物采样器MOUDI对北京城区夏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进行了4次为期1周的采样,采样时间分别是2001-07、2002-03、2002-07和2003-01.通过分析获得了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发现北京城区颗粒物中细粒子占PM10的40%~60%,已经成为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细粒子和粗粒子的质量浓度与PM10都有很强的相关性(R2>80%),仍然可以通过控制粗粒子的浓度来降低PM10的浓度;在细粒子浓度高于70μg·m-3时,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在细粒子中所占比例之和大于70%,是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并且观测到颗粒物的质量粒径谱分布在积聚模态存在2个亚模态以及积聚模态出现在1.0~1.8μm的粒径段的谱分布;对于积聚模态峰值出现在1.0~1.8μm粒径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78.
对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子电极材料、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均对粒子电极电位有影响。对不同的粒子电极材料 ,粒子电极电位随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变化的趋势不同。结果为处理实际有机废水操作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79.
引入分形维数的絮体粒径分布规律及其守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显微摄影技术,通过混凝实验分析了腐植酸絮凝体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腐植酸絮体的粒径呈现对数正态分布.从混凝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考虑到腐植酸絮体构造的不规则性(分形维数),分析了颗粒数量、颗粒平均体积和标准偏差之间存在的守恒关系,该守恒关系可以大大简化基本方程的求解,更简便地预测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980.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