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王小治  孙伟  封克  朱建国 《生态环境》2010,19(2):307-313
利用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比周围大气高200μmol·mol-1)对2007年稻季各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溶液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深度土壤溶液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有所差异;尽管大多未达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表现出增加不同层次土壤溶液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的趋势,对土壤溶液Fe质量浓度增加程度尤为明显;从整个生育期看,FACE对土壤溶液Fe质量浓度增加幅度在5、15、30、60和90cm处分别为47.6%,36.3%,7.6%,37.0%和201.8%。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溶液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2.
冰封期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冰封状态下呼伦湖的水生态系统演变过程,2015年12月—2016年3月环湖设置6个采样点进行浮游藻类及湖水水质的监测。浮游藻类以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多(52.5%),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9.8%),蓝藻门Cyanophyta(10.5%)。物种丰富度和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从12月至次年3月呈下降趋势。浮游藻类丰度自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上升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NH3-N、TN、TP、电导率、DO、BOD5、CODMn和pH是影响呼伦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NH3-N、TN和TP分别对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3.
基于长沙市2016—2019年臭氧(O3)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以及该时段同时次的气象观测数据,首先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相结合的方法排除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气压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构建了春、夏、秋、冬四季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与上述气象因子的广义可加模型(GAMs),分析了O3污染潜势GAMs模型的季节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春、夏、秋、冬四季O3与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气压各变量之间多呈现出非线性关系(自由度大于1)。②春、夏、秋、冬四季多变量GAMs模型方差解释率(IRV)分别为80.7%、60.2%、83.0%、81.4%,调整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95、0.564、0.819、0.795,即不同季节气象因子在GAMs模型中对O3的解释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秋季最好,冬春季次之,夏季最差。③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是决定春、夏、秋、冬四季O3浓度变化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其重要性排序随季节有所变化,对应的太阳辐射的F统计值分别为140.841、36.606、14.16、46.377,相对湿度的F统计值分别为3.291、4.158、15.82、8.105,气温的F统计值分别为7.030、2.113、15.79、3.340。该结论揭示了气象因子对O3演化影响的复杂性,并为后续O3污染潜势的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设置了水稻季与油菜季均不施用氮肥(N0-0);水稻季施用氮肥150 kg·hm-2(以N计,下同),油菜季不施用氮肥(N150-0);水稻季与油菜季均施用氮肥150 kg·hm-2(N150-150);水稻季不施用氮肥,油菜季施用氮肥150 kg·hm-2(N0-150)4种施肥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旱作油菜季N_2O的排放进行了原位观测(2016年9月—2017年4月),研究了华中地区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季施肥对油菜季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季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后1周内.N0-0、N150-0、N150-150和N0-150处理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81~181.26、-20.48~95.61、-8.87~638.56和-21.76~827.86μg·m-2·h-1,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3.89、21.06和27.24μg·m-2·h-1,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20、0.17、0.92和1.19 kg·hm-2,施氮肥处理(N150-150和N0-150)N_2O排放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N0-0、N150-0)(p0.05).N150-150和N0-150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150-150和N0-150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O-3-N和NH+4-N)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以上结果表明,油菜季N_2O排放与稻季施用氮肥无关,施氮肥对土壤活性氮含量的影响是导致N_2O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土壤孔隙充水率也是影响油菜季N_2O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5.
2013年长江丰水期河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笔者运用Gibbs图、多种离子比例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丰水期河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丰水期河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型,化学成分主要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等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河水pH值、HCO3-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降低,SO42-、Ca2+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升高。2013年丰水期,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易溶盐岩溶解和人类活动(贡献率40%),其次为川贵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酸雨沉降以及人为酸性废水排放促进了流域内石灰岩和富含碳酸盐的三叠系砂页岩溶解(贡献率20%),最后为硅酸盐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溶解(贡献率19%)。为了解长江河水水质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67.
利用浙江来水汇入黄浦江上游支流的3个断面2000—2009年10年的总磷和氨氮监测资料,分别对同一断面在丰水期、平水湖、枯水期的浓度以及同一水期不同断面的浓度,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总磷、氨氮的浓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应的趋势分析,揭示出总磷、氨氮在不同水期、不同断面的变化规律以及浓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8.
The available data on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century indicate that the Earth is warming. Important biological events, including changes in plant phenology,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e have explored some of these phenological changes in more than 650 temperate species, which have indicated the average advancement of 1.9 days per decade in spring events and average delay of 1.4 days per decade in autumnal events. Thus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has extended by 3.3 days per decade.  相似文献   
69.
以实地考察和水文资料分析结果为依据,阐述了三峡工程对武湖地区防洪,春旱时灌溉和航运带来的有利影响,及枯季1~5月排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加强湖区水利建设,提高电排能力;将地面高程18M以下耕地退田还湖,以提高湖泊调蓄功能。  相似文献   
70.
基于对滇池海口闸水资源管理多年的工作实践,深入分析了滇池存在的蓄泄矛盾,结合滇池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调控滇池汛限水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