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59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684篇
基础理论   135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饥饿对硫自养反硝化反应器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颗粒硫磺/白云石和黄铁矿/白云石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处理二沉尾水,探究饥饿忍耐对反应器去除效果、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及其性能恢复时间.结果表明,在12~14℃的低温条件下,经过30 d的不进水饥饿忍耐后,颗粒硫磺/白云石和黄铁矿/白云石反应器出水NO_3~--N浓度分别从1.78 mg·L~(-1)、11.32 mg·L~(-1)增加到27.87 mg·L~(-1)、26.56 mg·L~(-1).颗粒硫磺/白云石和黄铁矿/白云石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分别在重启后的第5 d和11 d使得NO_3~--N去除性能恢复至饥饿前的水平,并且在低温条件下保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2个反应器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饥饿期均低于恢复期,且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主要的纲类为β-Proteobacteria.硫磺/白云石反应器中鉴别出Thiobacillus菌属为主要反硝化类群.  相似文献   
82.
为了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本研究对稻田土壤进行炉渣和生物炭单一施加和混合施加处理,并测定了早、晚稻拔节期和乳熟期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及相关微生物(细菌、真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稻田施加废弃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在早、晚稻的拔节期,施加生物炭显著降低了CO_2和N_2O的排放通量(p0.05),混合施加显著降低了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p0.05),施加炉渣条件下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施加炉渣或生物炭都显著降低硝化细菌的数量(p0.05),混施处理显著降低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p0.05),但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真菌/细菌比值(p0.05).在早、晚稻的乳熟期,炉渣、生物炭、混施处理能显著降低CH_4排放通量(p0.05),而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N_2O排放通量(p0.05).炉渣处理显著降低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p0.05),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p0.05),混施处理显著降低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并显著提高真菌/细菌比值(p0.05).温室气体排放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_2、CH_4排放通量与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真菌/细菌比值呈显著负相关;而N_2O排放通量则与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3.
魏霞  张少辉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8):2951-2959
以除硫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含S~(2-)/NH_4~+的模拟无机废水,研究了不同进水S~(2-)浓度下MFC的产电性能、污染物去除效果和阳极室硫累积情况.结果表明,除硫硝化MFC可实现同步阳极除硫和阴极硝化,并通过非生物电化学作用和生物电化学作用共同产电.进水S~(2-)浓度为(60.8±2.9)、(131.7±2.4)、(161.7±4.5)和(198.1±3.1)mg·L~(-1)时,最佳阳极碳刷清洗周期分别为3、3、3、4个换水周期,前3个进水浓度下的换水周期可分别缩短为6、8和8 h.MFC阴极硝化完全,不受进水S~(2-)浓度影响,但氧从阴极向阳极的渗漏导致阳极库仑效率较低(40%).适当增加进水S~(2-)浓度可增强MFC的产电性能并提高S~(2-)去除负荷和颗粒硫累积比.除硫硝化MFC适宜的进水S~(2-)浓度为(161.7±4.5)mg·L~(-1),相应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77 W·m~(-3),周期产电量为(141.0±5.2)C,S~(2-)去除负荷为(0.31±0.00)g·L~(-1)·d~(-1),颗粒硫累积比达58%.阳极碳纤维丝上沉积有粒径约100 nm的颗粒硫.阳极悬浮物与沉积物相比,悬浮物中S0含量比例较高,而S6+含量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84.
以电解锰阳极泥与电解锌生产中产生的含SO_2尾气为原料,经过反应、浸出、浸出液两次净化和浓缩结晶制备硫酸锰,考察了反应时间、含SO_2尾气的流量及反应温度对Mn~(4+)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45 min、反应温度20~30 ℃、含SO_2尾气流量16 L/min的条件下,Mn~(4+)转化率达90%以上;尾气中SO_2利用率随尾气流量增加而降低;所得MnSO_4·H_2O产品质量达到GB1622-86<工业级硫酸锰标准>.  相似文献   
85.
生物法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轻质陶粒生物滴滤塔处理摸拟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试验研究,探讨生物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因素及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能有效同时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效率分别可达99.9%和88.9%。为获得最佳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效果,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气负荷应分别<140 g/(m3·h)和20 g/(m3·h),循环液pH=7~8,空床停留时间为30.28 s,喷淋密度为8.81 L/(m3·h)。  相似文献   
86.
毒气泄漏事故居民疏散心理行为特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在毒气泄漏事故中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发生过毒气泄漏事故的某化工企业,采用问卷法对其周边居民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独立性分析,从而得出居民在疏散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行为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应急疏散管理预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7.
统计2012年10月和11月浦东机场飞机机型和航班架次,根据各类飞机起降的污染物排放设计工作参数,估算出2012年浦东机场飞机起降时排放的NO2、SO2、CO和HC的估算值。利用浦东新区13个空气监测子站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数据绘制等值线图。结果显示,机场所在的江镇点位和祝桥点位二氧化氮浓度变化受飞机影响很大,而飞机排放的二氧化硫对两个点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建议采用改进飞机滑行路线、探讨征收飞机碳排放税等措施减少飞机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用低浓度SO2诱导驯化方法获得高效脱硫菌群,并用分离培养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群种属,分析驯化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分离纯菌种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从诱导驯化7 d和14 d菌液中分别分离出23株菌和22株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归属于13个种,其中有6个种(Rhodococcus erythropolis、Pseudomonas putida、Microbacterium oxydans、Sphingomonas koreensis、Acinetobacter junii、A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SO2-3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持续驯化过程中稳定的生长传代,降解产物以硫酸根为主,还有极少量的单质硫。与含混合菌的驯化菌液降解SO2-3的能力相比,单一脱硫菌的脱硫性能较弱。脱硫功能菌株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为微生物处理SO2烟气提供了丰富的菌源信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为满足石油化工企业总量控制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避免采取大量投资和占地的末端治理措施,在工艺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采用催化工艺中添加硫转移脱氮剂的办法、热电厂锅炉采用改善炉体燃烧状态、配合石灰石脱硫等工艺过程措施,探讨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The Pechelbronn oilfield (Rhine Graben, France), where mining activity ended in the 1960s, has been used for waste disposal for twenty years. Since the wastes are varied, work is underway to identify the discharged material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s well as to locate and quantify potential discharge sites. Two major goals were assigned to the present work. The first was to identify or refine the location of hidden structures that could facilitate gas emanation up to the surface, by studying soil gas concentrations (mainly 222Rn, CO2, CH4 and helium) and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the CO2 phase. The second was devoted to examining, from a health and safety viewpoint, if the use of the oilfield as a waste disposal site might have led to enhanced or modified gas emanation throughout the area.It appeared that CO2 and 222Rn evolution in the whole area were similar, except near some of the faults and fractures that are known through surface mapping and underground observations. These 222Rn and CO2 anomalies made it possible to highlight more emissive zones that are either related to main faults or to secondary fractures acting as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at sense, the CO2 phas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222Rn activities distant from tectonic structures but can lead to erroneous evaluations near to gas migration pathways. Dumping of wastes, as well as oil residues, did not appear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soil gaseous species and emanation. Similarly, enhanced gas migr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galleries and exploitation well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Carbon isotope ratios suggested a balance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despite the high CO2 contents reached. Other monitored gaseous species (N2, Ar, H2 and alkanes), when detected, always showed amounts close to those found subsurface and/or in atmospheric g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