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18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60篇
综合类   721篇
基础理论   28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ICORE approach to quantify for nine field sites the crucial storm related physical hazards (hydrodynamic as well as morphodynamic) in support of early warning efforts and emergency response.As a first step historical storms that had a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impact on a representative number of sensitive European coastal stretche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orm relat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how often they occur around Europe. Next, an on-line storm prediction system was set up to enable prediction of storm related hydro- and morphodynamic impacts. The system makes use of existing off-the-shelf models as well as a new open-source morphological model. To validate the models at least one year of fieldwork was done at nine pilot sites. The data was safeguarded and stored for future use in an open database that conforms to the OpenEarth protocols.To translate quantitative model results to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ivil Protection agencie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approach ( [Van Koningsveld et al., 2005] and [Van Koningsveld et al., 2007] ) was used to derive Storm Impact Indicators (SIIs) for relevant decision makers. The acquired knowledge is expected to be directly transferred to the civil society trough partnerships with end-users at the end of the MICORE project.  相似文献   
202.
李崖  朱奇  刘敏  邢鹤 《环境科学》1997,18(1):80-82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深圳龙岗多媒体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及其研制内容与主要功能,剖析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3.
株洲市工业区大气中SO2转化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株洲市工业区的下风向布点,同时测定大气中SO2的浓度、TSP和<0.25μm细粒子中SO2-4的浓度.结果表明,大气中SO2浓度随着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迅速下降,和SO2相比,颗粒物中SO2-4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程度要慢得多.同步测定的SO2浓度和细粒子SO2-4浓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风向、风速和新产生的细粒子中的SO2-4浓度及大气中SO2的浓度计算了株洲教育学院处SO2的转化速率,春季湿度大,SO2转化速率也大,为4.8%/h,秋季湿度小,SO2的转化速率变低,为1.5%/h.春季中路铺SO2转化速率为3.1%/h.  相似文献   
204.
高斯扩散衍生公式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在大气环境风险评价中客观地确定危险源、估算各类突发性事故的危害,在高斯扩散模型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一整套适用于鉴别与评估大气环境突发事故危害后果(危害区、危害期等)的定量估算公式,使用方便,结果精确。所有公式使用条件与高斯扩散模型相同,可用于直接求取任意浓度等值线精确的时、空位置及其特征点位置。作为高斯扩散模型的衍生公式,可广泛应用于风险工程设计、风险工程保险、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5.
厦门近海海域海水二甲基硫排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气环境;环境质量评价;集对分析;联系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6.
This contribution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a series of papers on integrated scientific approaches presented at the San Feliu Euroconference on transdisciplinary coastal management research. Coastal management is a challenging area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The papers provide a basis for ongoing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7.
沪宁杭成长三角及其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成长三角理论,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沪宁杭成长三角的构想,分析了其旅游发展的意义,并就沪宁杭旅游业的联合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8.
应用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论述了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目前有机物质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开发有机肥料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9.
由于地质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和海平面上升,已构成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建立适应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政策和运行机制,采取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策略,可完全达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并有效实现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有机协调及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10.
江苏海岸湿地水质污染特征与海陆一体化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江苏海岸湿地人海河流河口淡水监测断面有30%的水质处于劣Ⅴ类,满足Ⅲ类水质的仅占10%;近岸海域海水监测断面有50%的水质处于Ⅳ标准。人类扰动的频率与强度的日益加大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河流携带大量污染物是水质污染的主要途径。江苏海岸湿地水质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流域海陆水环境系统的一体化调控,侧重点是调控技术路线和水质污染控制层次的设计。环境管理控制区划的方案是:横向上由陆向海划分为上游流域、近岸陆域、海岸湿地和离岸海域4个环境控制带;纵向上自北向南以水系汇流特征、行政区划特征、海域特点划分为Ⅳ类环境功能区及若干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