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1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21篇
安全科学   339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229篇
综合类   838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96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敬  陆小兰  杨桂朋  徐冠球 《环境科学》2014,35(11):4085-4094
于2013年7月对东海和南黄海海水中CO的浓度分布、时空变化、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微生物消耗进行了研究.夏季东海和南黄海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范围为68×10-9~448×10-9,平均值为117×10-9(SD=68×10-9,n=36),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特点.夏季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23~7.10 nmol·L-1,平均值为2.49 nmol·L-1(SD=2.11,n=36),CO的浓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不同站位CO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CO浓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表层,随深度增加CO浓度迅速减小.夏季东海和南黄海海水中CO浓度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40倍.各层最大值基本出现在中午,最小值基本上出现在凌晨前后.CO明显的周日变化特征进一步证明海水中CO主要由光化学产生.调查期间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CO相比大气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变化范围为1.99~99.18,平均值为29.36(SD=24.42,n=29),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CO的源.调查期间CO的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0.37~44.84μmol·(m2·d)-1,平均值为12.73μmol·(m2·d)-1(SD=11.40,n=29).调查海域CO的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中,CO的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消耗过程符合一级反应的特点,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CO范围为0.12~1.45 h-1,平均值为0.47 h-1(SD=0.55,n=5),微生物消耗速率与盐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2.
我国24个典型饮用水源地中14种酚类化合物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4种酚类化合物在我国五大流域(黄河、海河、辽河、长江、淮河)24个典型饮用水源地水源水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14种酚类化合物在我国饮用水源地中的浓度在nd~213 ng·L-1范围内,浓度均值在2.44~31.2 ng·L-1范围内,浓度中位数在nd~40.0 ng·L-1范围内.14种酚类化合物中,硝基苯酚类化合物浓度最高,浓度中位数为37.9 ng·L-1,浓度平均值为27.4 ng·L-1.其次为苯酚、五氯酚、二氯苯酚(2,4-二氯苯酚和2,6-二氯苯酚)和三氯苯酚(2,4,6-三氯苯酚和2,4,5-三氯苯酚);四氯苯酚(2,3,5,6-四氯苯酚、2,3,4,6-四氯苯酚、2,3,4,5-四氯苯酚)和烷基苯酚(邻甲基苯酚、间甲基苯酚和对甲基苯酚)浓度较低.通过商值法对14种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后发现,14种酚类化合物的风险商均远小于1,表明其对我国饮用水源地的生态风险较低.对8种已报道健康参考剂量或致癌斜率因子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酚类化合物的最大非致癌风险在10-6到10-4范围内,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致癌风险在10-6量级以下,表明其健康危害较弱.  相似文献   
113.
<正>2014年4月27日至30日,我作为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有幸被环保部宣教中心遴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在韩国大邱召开的第十六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Tripartite Environment Ministers Meeting,TEMM)青年论坛(Youth Forum)。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回想六个人、四天的点点滴滴,清晰与模糊的记忆交杂,头脑中呈现的是一幅斑斓五彩的青春画卷。太多的感情,都会在点开一个叫做"TEMM16"的文件夹时迸发而出。一版版彻夜修改的PPT,一次次投入的讲演彩排,一句句中肯的修改建议,不为其  相似文献   
114.
"数据是产品,质量是生命"如实的反映了数据质量对于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精密性才能真正体现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真实,为环境保护、节能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就环境监测数据"五性"的含义及其实现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5.
2006~2010年珠三角地区SO2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06~2010年期间的SO2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地面SO2体积分数的年、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和概率的分布特征.珠三角地区地面SO2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地面SO2体积分数的总体水平相对近年来有一定下降,高浓度事件发生频率降低;冬、春季SO2各项统计值要高于夏、秋季,干季明显高于湿季,可能与大气边界层高度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季节性变化相关;SO2干湿季的日变化趋势相仿,日最高峰时间相同,只是湿季达次高峰和最低点的时间比干季要提前1 h,这可能与季节性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和辐射强度变化,以及日照时间长度有关;SO2体积分数的概率分布特征比较复杂,各月谱型分布各有不同,可能与季节性因素的变化规律相关.  相似文献   
116.
上海崇明地区大气分形态汞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舒  高伟  王书肖  张磊  李智坚  王龙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6,37(9):3290-3299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的气态零价汞(GEM)、活性气态汞(RGM)和颗粒态汞(PBM)分别进行了为期1a的连续监测.GEM、RGM和PBM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75±1.13)ng·m~(-3)、(13.39±15.95)pg·m~(-3)和(21.89±40.42)pg·m~(-3),明显高于对应北半球背景值浓度.GEM浓度在夏季最高(3.65 ng·m~(-3)),受自然源排放影响较大,秋冬季较低,受人为源排放影响较大;RGM浓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主要受风速风向的影响;PBM浓度在秋冬季节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受秋冬季节较多的细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影响.GEM和PBM浓度均夜间较高,白天较低,主要受空气气团混合作用影响.RGM浓度在下午较高,主要是由于GEM在下午的光氧化作用加强,利于RGM的生成.GEM和PBM浓度在偏西风向上浓度较高,受上海、江苏等地人为源排放影响较大.RGM浓度在东南风向上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方向,这是因为RGM主要来源为人为排放,其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大,东南风向上平均风速较小,持续的弱风及停滞的空气不利于RGM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7.
研究了pH和络合剂对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初始pH显著影响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效率.随着初始pH值的降低,水钠锰矿和水铁矿对Sb(Ⅴ)的去除率显著增加.在初始pH 5.0时,Sb(Ⅴ)的去除率、吸附速率和吸附量要优于pH 7.0和9.0.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pH 5.0时,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过程.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两种络合剂显著抑制了Sb(Ⅴ)在水钠锰矿和水铁矿表面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18.
南京市不同季节大气亚微米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研究利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在典型冬季重污染(12月)和夏季(8月)时期分别对南京城市大气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进行连续在线观测.结果表明,NR-PM1的组分平均贡献为(8月,12月):有机物(51.8%,44%)、硝酸盐(12.8%,23%)、硫酸盐(20.9%,13%)、铵盐(14%,16.8%)、氯化物(0.5%,3.2%).硝酸盐和硫酸盐在8月和12月呈现不同的日变化,如硝酸盐在12月白天呈现增加趋势,表明白天光化学作用对硝酸盐形成起主导作用;12月高浓度的硫酸盐在较高相对湿度的夜间被观测到,而8月在午后出现峰值,这表明在12月和8月硫酸盐的形成可能分别被液相生成和气相光化学作用驱动.8月臭氧污染期间,硝酸盐通过非均相反应在夜间快速形成,日出后,SO_2-4和氧化态有机气溶胶(OOA)同时增加表明二次气溶胶的形成;12月霾污染期间,二次无机组分和具有较高氧化度的OOA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9.
晓讷 《劳动保护》2009,(5):79-79
4月16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在昆明召开。会议总结了2008年协会的工作,提出了2009年协会的工作任务;审议了增补和调整理事议案、协会设立科学技术奖并制定有关办法的说明、组建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议案、关于聘任副秘书长议案。  相似文献   
120.
《绿色视野》2012,(7):32-33
每年的5月30日至6月5日,是安徽省法定环保宣传周。5月31日上午,在纪念第二个安徽环保宣传周暨第41个世界环境日动员大会上,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向社会公布了2011年全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