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6篇
  免费   609篇
  国内免费   1410篇
安全科学   765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509篇
综合类   4635篇
基础理论   736篇
污染及防治   248篇
评价与监测   540篇
社会与环境   390篇
灾害及防治   362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445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54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长周期视角探究人口流动网络规律、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认识人口流动与区域均衡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91—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演变特征进行多期比较和态势研究,利用QAP分析方法识别人口流动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长周期视角下,人口流动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省际人口流动网络“迁出地-迁入地”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流动路径。网络格局已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高度集聚转变为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与人口分散回流至中西部地区并存的趋势。(2)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结构正在经历“由疏到密”“由单向流动为主转变为双向流动为主”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空间对称的人口流动网络结构。(3)省际经济差距奠定了网络节点地位与权力的初始分布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人口流动网络的发展走势。短期内,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中心度等级不会产生根本改变。(4)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与演变归因于省际差距、时空社会网络以及地理距离等多种因素。人口流动网络在时空社会网络的作用下持续发展,省际差距形成的人口流...  相似文献   
992.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了解CDOM动态对水生态系统管理至关重要。基于2021年秋季黄盖湖及入湖河流24个采样点位的水质数据,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分析了黄盖湖水体CDOM组成特征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黄盖湖水体中CDOM主要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10/39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265,350/460)和蛋白质荧光组分C3(220,280/320),3种组分占总荧光强度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9.58%、29.34%和31.08%。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结果表明,不同湖区间腐殖度差异性显著(ANOVA,p<0.05),腐殖度大小具体表现为西部湖区>中部湖区>东部湖区。相关性分析表明,C1与C2显著正相关(R=0.55,P<0.01),黄盖湖水体中C1类腐殖质组分可能来源于水中微生物对C2类腐殖质组分的转化或藻类活动。黄盖湖水体CDOM以新近自生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来源可能为流域内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993.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造成全面冲击,作为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基本特征的行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在此背景下,对已经并仍在发生变化的旅游需求加以深入研究极为必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梳理了疫情背景下旅游需求的特征变化、影响因素、需求管理和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其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围等加以述评。结果发现:疫情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旅游者心理变化(尤其是情感感知和情绪预测)受关注,对风险的感知和对身心自由的追求使旅游者同时表现出回避旅游和补偿旅游的行为倾向;不同学科理论和模型被引入旅游需求研究领域,跨学科特征更为突出;相关研究方法更为多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成为趋势。未来应:细化关于需求结构变化的研究;在现有心理学探究基础上,广泛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模型;加强旅游供需两端结合的研究;关注旅游需求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沿线国家与地区之间资源、人才、资金的流动,其影响效果的定量评价却有待深入研究。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市2009—2018年入境旅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以倡议的提出年2013年作为划分节点,采用亲景度、重心模型和Theil指数对比分析国内沿线省市在非倡议期和倡议推进期的入境旅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1)倡议推进期内国内沿线18个省市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市场中的比重不断增强。(2)倡议有效扩大了沿线国家来华旅游市场规模,与沿线各国存在地理相近性、文化相似性或环境反差性的省份的沿线客源国访华增幅更明显。(3)倡议的提出有助于缩小省际间入境旅游差异,其空间格局在倡议推进期发生改变。(4)倡议对国内段沿线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由高效促进转变为平稳促进,政策红利的持续性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6.
汲欣愉  黄弘 《灾害学》2023,(1):177-185
基于NEX-GDDP数据集,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北京市2006—2099年极端降水时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本世纪内北京地区极端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世纪末期有较大幅度增加,RCP8.5情景下极端降水增加程度更大。在RCP4.5情景下,年降水量、大雨日数、SDII等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40年前后发生增加突变,而在RCP8.5情景下极端降水表现出更为稳定的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主周期均为56年,在该特征尺度下各指标呈现少→多→少→多→少的循环交替,RCP8.5情景下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震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土滑坡识别及机理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前主要集中在单体或小范围的黄土滑坡识别。超前性的在土地利用规划阶段进行区域滑坡研究,是减轻滑坡灾害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文以宁夏彭阳县红河镇为研究区,构建了无人机航摄系统并制作了精度为0.13 m、面积为164 km2的正射影像;进而确定了形态、色调、水文、纹理及微地貌5个识别标志,并结合现场验证确定了180个滑坡;分析了研究区滑坡空间分布、孕灾地貌、平面形态、相对高度、滑动方向,滑坡后缘、滑坡壁及滑坡前缘、滑坡滑动面(带)和滑坡体微地貌特征。研究区黄土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以红河为界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具有群发性;红河河谷两侧的黄土丘陵提供了滑坡孕灾地貌;平面形态上以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滑坡为主;长度在30~300 m上、长宽比在0~1之间的滑坡数量相对较多;滑坡相对高度主要集中在0~90 m的区间内;滑坡滑动方向以北和西北居多;滑坡后缘多为圈椅状、滑坡壁总体上较为平直、研究区大部分老滑坡的前缘基本没有保存;滑坡滑动面(带)的含水率往往较高;滑坡体的微地貌形态常见的有滑坡洼地、滑坡鼓丘、滑坡台阶和滑坡平台等。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破坏特征和损伤变化规律,以西安f4地裂缝场地为背景,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希尔伯特边际谱理论,通过土体内部实测数据对地裂缝场地损伤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变形不一致导致主裂缝两侧产生张拉应力,使得主裂缝不断开裂、扩展,破裂面为锯齿状,且上盘区域产生的次生裂缝更多;(2)损伤指数的发展规律与试验现象较为吻合,说明此损伤量化方法适用于评价地裂缝场地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特征;(3)地表各测点的损伤指数和峰值加速度分布规律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均在靠近地裂缝处达到最大,随着与地裂缝距离的增大而递减,表现出“上、下盘效应”,土体的损伤状况与输入峰值加速度、土层类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基于1961—2017年黑龙江省6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利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变异系数分析、方差分析及相关系数分析,对黑龙江省大-暴雪天气形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大-暴雪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平均值分别以8.95 mm/10 a和0.90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二者在1987年气温突变年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变化上也均呈现出一致性,表现为东北部和西南部呈显著增加趋势,南部和北部增加趋势不明显;在年代际空间变化上均呈现出一致性,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大-暴雪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70年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局部地区,80年代以后范围逐渐向西部、西北部扩大。影响黑龙江大-暴雪天气的地面环流系统主要分为9个类型,按其频率出现的大小分别为:蒙古气旋型、日本海低压型、贝加尔湖低压型、低压发展型、倒槽型、低槽型、江淮气旋型、黄河气旋型和其他类型,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海低压型和贝加尔湖低压型发生次数显著增加;各天气类型间的降雪日数和降雪区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每种类型降雪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其降雪区基本一致,其中蒙古气旋...  相似文献   
1000.
金沙江上游构造破碎、岩体结构复杂,区内大型‐巨型滑坡发育,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滑坡堵江事件。圭利滑坡位于西藏江达县金沙江西岸,滑坡变形严重,大小拉裂缝、垮塌几乎覆盖整个滑坡,变形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失稳后将对金沙江下游造成巨大威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金沙江上游圭利滑坡发育特征的分析,选取 Massflow 数值计算模型对该滑坡失稳运动过程进行预测分析,获取了滑坡在不同时刻的堆积状态及运动速度。结果表明,滑坡整体运动时长约为 40 s,最大滑动速度达到 31 m/s,最大堆积厚度为 51 m;前缘向两侧扩散的最大距离约为 220 m,并全部堵塞金沙江;滑坡各区域的速度曲线反映出滑坡运动过程具有突发性、彻底性、整体性、流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